七月二十八 - 我們永遠的痛!
〈一〉 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1976年7月28日淩晨3時42分53.8秒,唐山發生大地震, 震級:7。8 極 震中:11 級 死亡: 24 萬人, 傷殘: 42 萬人, 7200 多個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為孤兒。 一座百年工業重鎮毀於一旦。 〈二〉 有關紀念摘要: 老軍人的“極度恐懼” 李汾元說,當時的唐山市委常委、武裝部部長陳仁泉,一個參加過解放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軍人,用“極度恐懼”形容1976年7月29日的夜晚: “比戰場還慘,戰場很慘,也是一片片地死人,可那才多少人啊,七八百號人。 打孟良崮,那才死多少人?唐山可不一樣,馬路上就沒有隔十米八米沒有屍體的。 ************************************************************************* 自《唐山大地震》1986 作者:錢鋼 -濃濃的霧氣中,聽不見呻吟,聽不見呼喊,隻有機械的腳步聲,沉重的喘息聲, 來不及思索的匆匆對話,和路邊越堆越高、越堆越高的屍體山!頭顱被擠碎的, 雙腳被砸爛的,身體被壓扁的…… -唐山人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忌日。這些年,每當7月28日淩晨到來的時候, 唐山街頭就有一些人影在晃動。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 火光裡映出的是一雙雙愴然的眼睛──老年人的,中年人的; 也映出了他們手中一張張點燃者的紙錢。 -24萬人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們在十年前帶走了完整的活力、情感, 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殘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都又遺留下來了。 彷彿是不再痛苦的痛苦,彷彿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然而(唐山)作為華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卻幾乎看不到一根直立的煙囪。 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生命體,它已經沒有呼吸,沒有脈搏,沒有流動的血液。隻有一片廢墟! ************************************************************* CCTV《新聞調查》記者柴靜: 一個唐山的老醫生,我采訪她的時候,她的小孫女在旁邊玩。我問老醫生, 你會給她(小孫女)講地震嗎?她說,我從來不說,我希望她什麽都不要記得。 1976年錢鋼在唐山看到了什麽?為什麽他的書到了1986年才出版? 錢鋼也是這樣。1976年他23歲,他在唐山看到了很多非常慘痛的現場, 但當時他並沒有把這些寫進文章裏,他當時記得更多的是階級友愛。 我問當時拍唐山地震最有名的攝影記者李耀東: 記者有責任告訴後人當時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你們記錄得那麽少? 為什麽唐山孤兒隻有拿著蘋果特別開心的照片,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你們有沒有拍? 他說他拍了很多,但現在都不知道湮沒在哪些底片當中了。 我問是有人要求你這樣做嗎?他說不是,是我自己的世界觀。 我說,你這個世界觀背後的判斷是什麽,他說就是要正麵報道地震。 我對唐山的疑問太多了:首先是大家對唐山的了解空空如也。 我問了我身邊的人,大家都有“唐山大地震”這樣一個概念, 但都沒有鮮活的感受。我就想,作為生存在這個土地上的人, 作為一個記者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我這30年是怎麽過來的? 為什麽我會對本國這麽大的災難隻有如此泛泛的了解,這是怎麽回事? 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30年過去了,今天大家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唐山大地震。 29年時沒有,28年時沒有,而到了30年,大家蜂擁而上。我個人覺得, 去唐山的媒體,大部分是商業媒體,動機是市場驅動。 為什麽我們的媒體會在“9·11”時做那麽多報道,那是另一個民族的災難。 為什麽對於我們自己的災難反倒漠視呢?這一點我不明白。 我聽到過一些聲音說,要提防媒體利用唐山炒作。什麽是炒作? 對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東西,我覺得炒作是以後的問題。 第一步是知情權,哪怕信息良莠不齊,人們需要知道,民眾太渴了。 唐山大地震:持續的心靈餘震(全文請看) CCTV《新聞調查》記者柴靜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7/27/001369193.shtml 點標題進入主內容
七月二十八 - 我們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