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聲樂演唱 (十)“橫音”和“豎音”

在巴爾拉的教學法中很有意義的一頁是他關於“橫音”和“豎音”的論點(“il suono essere orizzontale o verticale”)。聲音的橫影法是指麵帶微笑的唱法。這時顴骨的肌肉十分緊張,聲音的音色則鮮明、明亮(編者注:比較典型的男高音代表有 Aureliano Pertile)。麵帶微笑則把聲音送到頭腔去時也可以得到關閉、圓潤的聲音。這時聲音明亮、有光彩,很容易越過樂隊。教師曾回憶起卡魯索能把嘴拉開的麵部肌肉,他把它鍛煉得那樣發達,簡直就像大力士一樣。巴爾拉說:“當一場戲快結束時,隻感到麵部肌肉疲勞,那說明你唱得非常好,如果嘴變成弧形,那就證明你用力過度了。”

聲音的豎形位置是以元音O為基礎的,這時嘴是圓形的,所有的元音發出時,嘴是圓形的伸向前,這時聲音比較暗淡些,雖然必要的明亮性和聲音的頭腔質仍然保留著(編者注:Franco Corelli、Giuseppe Giacomini)。整個技巧建築在嗓音的“豎”的位置上。每一個歌唱家應當掌握這兩種發送聲音的方法,根據角色、樂句的需要來綜合運用它。如果你用 “橫”發聲法太久了,發聲器官感到有些疲勞,那你就轉用“豎”唱法,運用另一組肌肉,然後可以再回到“橫”唱法。但是他大多是給高音用橫唱法,作為一種基本音色,他們是必須經常運用的。其他的聲部用這種音色是為了在技巧上使聲音輕巧、靈活,沒有氣息的過大壓力。男中音和男低音一般用“豎”唱法。教師認為,男低音一定要使嘴型保持“和魚的嘴一樣”。使聲音是用“豎”方法發送出來的,但是仍然要“達到”高共鳴區。一般這種高共鳴區應在門齒後的硬齶處。在用“橫”發聲發時頭腔共鳴區一般感到要高一些,在“園頂”處”,在麵頰。在兩中發聲法時都應當使聲音靠前和有頭腔共鳴。掌握色彩和轉換和發聲方法的轉換,這是巴爾拉班上訓練嗓音技巧的重要特點。

由於聲音的構成不同——“橫”式或“豎”式,又由於嗓音的個人特點不同,關閉發聲法的運用要采取“不同的鑰匙”。手法一樣,但是表現的風格卻改變了。例如,抒情性或戲劇性男高音的唱法中都可以有關閉,這時正如在整個聲音中一樣,在變聲區胸腔和頭腔共鳴的運用應當是不一樣的。

在巴爾拉的課堂上,他的主要注意力是放在訓練嗓音——樂器本身的技巧上,以及控製聲音的技巧上,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點:跳躍、練音、快速句、短句等等。主要的教材就是一些各種各樣的發聲練習。但是以組基本的發聲練習是不變的。從這些練習可以了解巴爾拉訓練嗓音的特質和技巧、他進行這些練習的音域範圍。他對進修生幾乎不用練聲區,練聲以後立即轉向練習歌劇角色的句子,這占課程的大部分時間。用詠歎調或歌劇角色中的這些片斷來實際運用發聲練習中所掌握的技巧要素,以此來解決具體課題。有時也把角色中的一些唱段或進行為發聲練習按半音進行練唱。練唱詠歎調很認真,要完成所有手法、傳統、聲樂上的絕招。這種東西在意大利唱法中是很多的。這樣,技巧就和角色的要求具體地結合起來了,成為表演音樂材料的本質。這一工作在課堂上所占用的時間大概不少於為調整聲音而進行發聲練習所用的時間。

教師十分注意某一作曲家所創作的旋律法,他們的音樂特性。巴爾拉認為,威爾第音樂對於形式正確的發聲方法是有益的。他說:“所有的歌唱家都應該經過威爾第的學派來形成。”

陳複君節譯自《聲樂教學問題》一書1976年版(第五集)

[ 文:陳穎豪整理 ]

from http://www.bh2000.net/special/sing/detail.php?id=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