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聲樂演唱:(五)所謂的“歌唱共鳴”

巴爾拉認為,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是建築在最大限度地運用共鳴上,不是用喉頭的力量,不是用氣息壓迫它,也不是用“呷呷聲”,而應當是柔和的,有彈性地運送氣息引出有共鳴的聲音。他一麵敲擊鋼琴上幾個鍵,一麵形象地描述自己的思想道:“嗓音,不是我敲擊樂器時發出的聲音,而是在大廳、在室內回響的聲音。那擴散出去充滿空間的聲音得到回響,它繼續在鳴響著。”

在唱發聲練習、音階、詞和句子時,要使嗓音的音質不像擊在琴鍵上的聲音,而是聲音充滿空間的回聲,一種“發出共鳴”的音。這種聲音就是正確的歌唱聲音。不言而喻,歌唱者的全部注意力應當放在盡可能多的運用共鳴、探索柔和的、有控製的發聲方法、使其能輕巧地、靈活地運用發聲器官的共鳴能力。

巴爾拉認為,最有“共鳴的”,最能促使形成共鳴的元音是i、e、u,他用這幾個元音開始尋找正確的發生機能活動。正是這些元音能使整個音域形成一個統一的音區。元音a是最少共鳴的。按巴爾拉的看法,音區間裂痕最多的是表現在元音a和o上。因此,為為了探尋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他更多的是用元音i、e、u(男高音更多用i和e,低音更多用u)

巴爾拉認為用輔音m的“哼鳴”唱法是形成正確發聲機能活動的重要手法。他說:“如果歌唱的聲音失去控製,發聲器官還沒有獲得所有必須的品質:力量、耐力、各種音色、技巧,歌唱時的優美,那就需要用哼鳴進行練習。”哼鳴時應當這樣,使氣息總是向頭腔共鳴區,聲音不是晦暗的,而是明亮的,集中的。要注意,在整個發聲練習的過程中,喉頭不要上下移動。卡魯索總是這樣練習的。他這樣練習很好地組織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幫助找到“頭腔共鳴”。可以用哼鳴唱各種各類的練習。開始可以唱由三至五個音組成的上行或下行的音階型練習,這時要注意下巴放鬆,喉頭位置穩定,自如地運氣。聲音應當時響亮的、有共鳴的。由於掌握了哼鳴唱法,練習複雜起來,唱半音音階、琶音、經過句。音域向上擴展到最極限的音。巴爾拉讓男高音用哼鳴唱到高音降D和D。他也讓用哼鳴唱曲子的旋律,認為這是掌握正確發聲法的十分有效的手法。

除了輔音m外,元音i、e和u對於調整發聲器官也是十分有效的,特別是在訓練初期。巴爾拉在使學生掌握了用m的發聲方法以後就轉用這幾個元音。例如,為尋找正確的發聲,他建議男高音用下麵的方法:帶微笑地用明亮而輕巧的聲音ni或ne唱發聲練習,盡量“發聲音集中到頭腔共鳴”。聲音應當不是很強的,而是很自然的頭腔聲音。這一練習向下行方向唱到小字組的E。要保持同樣的共鳴感,就好像高音時一樣“送到頭腔”去。這時候喉頭不要移動,下巴也要保持放鬆。為了保持複合式發聲機能活動,巴爾拉要求準確地、鮮明地把聲音送出來。為了避免在轉向音域的中聲部和低聲部時聲音變成胸腔音,也就是擔心機能活動發聲變化,他事先提出警告:“在下麵任何時候也不能壓擠。”音節ni的i應接近i或u。用ne唱同一練習,而要更集中些,接近於I,好像發nei一字時一樣。也就是說要想到在e之後有一個i。為了得到正確的關閉式的e音,巴爾拉舉意大利字questo,vedremo,lasceremo為例,以及e的組合音。可以唱ne,這也是一種聲音,它也可以很明亮,有光彩,但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那種聲音,不是那種發聲機能活動。。。。。。用音節ne(i)它會好得多,應當麵帶微笑來唱這個音,把它送到頭腔,這樣會得到最鬆弛的、明亮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可以得到的。男高音最好的音色是a到e五度範圍內的幾個音,我們需要這樣的聲音,因為在這個五度範圍內有正確的相互共鳴關係。”

陳複君節譯自《聲樂教學問題》一書1976年版(第五集)

[ 文:陳穎豪整理 ]

from
http://www.bh2000.net/special/sing/detail.php?id=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