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經典作品練習

P align=center>









關於《教父》電影係列

1969年馬裏奧•普佐( 1920-1999 )出版的長篇小說《教父》連續67周在《紐約時報》被評為頭號暢銷書, 從而成為美國出版史上的奇跡。它詳盡地描述了美國紐約5大黑幫勢力集團之一的維托•唐•科萊昂一家采用各種極端手段,實現了在整個美國黑幫勢力團體中的獨尊地位的全過程。在這場鬥爭中有黑幫團夥之間的火拚,有走私販毒的囂浪,有賭場的煙雲,有紅燈區的人欲橫流........本書被認為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 許多人在評論《教父》時都說:"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小說。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道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教父》是一部在美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該片在1972年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贏得了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推選出的最偉大的電影中, 《教父》始終是名列最前茅。

但影片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影片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該片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而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影片改編自馬裏奧•普佐的著名小說《教父》。派拉蒙公司花了600百萬美元將之改編為電影劇本。由於對原著的思想觀點和改編的社會效果持懷疑態度,先後有兩位英國導演和一位法國導演拒絕了該片的拍攝邀請。最終派拉蒙公司起用了編劇出身、38歲的科波拉來執導此片。同時還請了原著的作者普佐和科波拉一起進行劇本的創作,並請到了馬龍•白蘭度等著名影星出演此片。影片籌拍時,曾多次受到了黑手黨組織的抗議和威脅,經過了一些談判和讓步,影片的拍攝才得以順利進行。《教父》一片上映後,立即在美國和西歐國家引起了轟動,被美國電影評論界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一部美國影片。影片在紐約首映時,甚至連基辛格等多名參、眾議員都前來捧場。導演科波拉也自此一舉成名,邁入了世界級著名大導演之列。影片長達3個小時,全片通過一個局外人──邁克的妻子凱的視角,表現了科萊昂家族的種種內幕。影片中,有著大量的策劃、暗殺、追逐、槍戰等場麵的描寫,氣氛十分緊張。同時,導演還采用了紀實化手法的處理,從而使影片的風格更加雄渾和凝重,具有了懾人心魄的畫麵衝擊力和造型效果。影片充分體現出了科波拉卓越的導演才華。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在片中也有著出色的表現。他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既心狠手辣又保護弱小、沉著冷靜且老謀深算的黑手黨形象,為影片增色不少。同時,他也為自己捧回了又一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像,為他的演藝聲生涯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在《教父》獲得巨大成功後,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於1974年改編和拍攝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萊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科萊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曆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在三集《教父1》中,這一集是科波拉本人最為滿意的一集,也是下功夫最多的一集。影片共耗資一千五百萬美元,而票房收入則達到了兩億三千萬之巨,在當時可謂極為難得。該片可以說得上是一部心理片。在片中,導演科波拉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揭示第二代教父邁克爾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影片具有了更強的藝術性。影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7項提名, 並最終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音樂、最佳美工6項獎項。 這種續集影片連奪多項大獎的情況在奧斯卡曆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二代科萊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又不斷插入第一代科萊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描寫。而這種有曆史淵源的人物品格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在《教父》第二集中,科波拉采用了眾多簡練的手法來追溯曆史,使現實和曆史之間產生了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聯係。這種手法也是與影片本身的敘事規模及容量有關的。《教父》第二集中牽涉的人物眾多,人物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從而使影片形成了時空交叉的突出特點。《教父》第二集有著多變的場景。影片中地點轉換頻繁,情節發展迅速,從而給人造成了一種眼花繚亂和心緒不寧的感覺。由西西裏、紐約、拉斯維加斯進而到古巴的哈瓦那,場景不斷轉換。這也是科波拉所擅長的導演風格。在場景的迅疾轉換中,在一種浩瀚的背景上去展示人物及其命運,並以此作為一段曆史的濃縮。然而,牽扯麵過廣和線索的過於複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對主線和主要人物的表現,這不能不說是《教父》第二集的最大缺憾所在。

在影片中,科波拉對人物的心理進行了細膩而深入的刻畫。影片的配樂對人物的心態起到了極好的烘托作用,將人物的種種情緒表達得十分充分。影片由表及裏地剖析了人物的靈魂,把人物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影片中,也集中刻劃了邁克爾的妻子凱的形象。凱可以說是在整個《教父》係列中唯一一個為人清白、遊離於整個家族之外的女性。在影片中凱的寂寞孤獨、厭倦怨恨、掙紮反叛以及最後的無奈絕望都表現得十分充分。她和邁克爾之間的恩怨情仇為這部充滿血腥氣息的影片平添了幾分柔情亮色。對於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其他各種人物關係,科波拉也都結合了心理衝突和外部動作加以深層的揭示,從而使人物顯得更加豐滿,也使得影片更具藝術魅力。

科波拉本人對《教父》第二集是特別偏愛的。評論家們也都認為,如果說《教父》第一集更多地取材於原作者普佐的小說,那麽《教父》第二集則更多的具有科波拉個人的風格。在《教父》第一集中,對人物的譴責很大程度上被角色的魅力所淹沒。而在《教父》第二集中,科波拉已科波拉已彌補了這一不足。影片對人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深切地揭示了權力與暴力結合後所造成的更大的罪惡,表現了批判性的主題。

在影片中,艾爾帕西諾成功地飾演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唐•科萊昂的形象。而羅伯特德尼羅也因出色地飾演了青年時代的第一代教父堂•維爾托而暫露頭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殊榮。兩位演員在片中的出色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同時也為他們自己鋪就了一條通向影壇頂端的巨星之路。

1990年,在《教父續集》麵世十六年之後,導演弗朗西斯.福特.再度拍攝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義更為係統和深刻。整體成績雖不及前二作,但仍為柯裏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詩式的完結篇。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可此時已步入老年,他想將家族事業從黑道漂白,向歐洲的大企業和上流社會發展,並準備安享晚年,不料發現白道的鬥爭跟黑道一樣激烈,最後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決紛爭。本片主要角色沿續前兩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演飾新一代接班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演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