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訪談及介紹(轉貼)

郭德綱是中國相聲界的奇人。他在普通老百姓中間名氣很小,卻贏得了相當多資深相聲迷的狂熱追捧。他今年隻有33歲,卻以精通老段子出名。他的基本功相當紮實,但坊間卻盛傳他遭到了主流相聲界的抵製。他有自己的劇團,取名“德雲社”,每周末在能裝500人的北京天橋樂劇場演出兩場,票價20元,卻場場爆滿。他有自己的BBS網站,自任版主,吸引了眾多相聲迷的追捧,其中很多都是80後的大學生。他生在素有“曲藝之鄉”的天津,卻因不滿那裏的演出環境一怒之下離開家鄉到北京發展。今年11月5日,他回天津舉辦相聲專場,地點選在了著名的中華大劇院,結果一票難求,不少北京相聲迷專程前往觀看。從某種意義上說,郭德綱就是今天民間相聲熱的主要原因,天津相聲茶館的火爆與他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聯生活周刊:你從什麽時候開始在劇場說相聲的?

郭德綱:我是中國第一個把相聲帶回劇場的。從1995年開始我就在劇場說相聲,1998年終於把天津也帶起來了。我組織的“德雲社”挖掘的傳統相聲節目達600多種,《中國相聲大全》也不過記錄了400多種。我們的宗旨就是:相聲必須先要繼承傳統,然後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作。其實傳統相聲沒有一天不在創新,可我們的很多演員無知,覺得傳統相聲很陳舊。從清末到現在,老先生們已經把中國語言中能夠構成包袱、構成笑料的技巧都提煉出來了,現在無論多新的相聲,包袱也都是舊相聲裏有的,隻不過他們不承認。所以我們先繼承,再發展,兩條腿走路。

三聯生活周刊:你對電視晚會相聲怎麽看?

郭德綱:我覺得電視台演員有他們的苦衷,民間演員有他們不容易的地方。現在的演員不願意下苦功,我可以負責任地講,從解放到現在,90%的相聲演員,包括很多藝術家和大腕,都是沒學過的。20~30歲之前幹什麽的都有,偶然的一次機會讓他們覺得相聲這行更好吃飯,就改行了,然後媒體一捧,就紅了。另外,電視台很多話不能說,現在已經到了很恐怖的地步了。前兩天我在中央3台錄過一個相聲,其中有一句說“這車把流氓壓了!”結果被剪掉了,因為“流氓”這兩個字不能提。其實台長倒未必怎麽樣,可節目的編導和製片人總是怕出事,影響到自己的前程,所以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走一個。演員也是,即使在心裏罵導演,可表麵上也要奉承。導演說(學南方話):“這個東西要這樣子講……”相聲演員回答:“對對對,您是我親爹,您說怎麽著就怎麽著。”相聲演員奴性強,總怕得罪人,這個行業自古就是這樣。其實他心裏明白,隻要電視台給他錄,在這兒當孫子,出去掙大錢!這批人不像我,從小學相聲,對相聲有感情。他們沒感情,說相聲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掙錢。

三聯生活周刊:你是從天津出來的,對天津的相聲茶館感覺怎樣?

郭德綱:我以前在天津茶園演出,一場就膩了,底下觀眾幹什麽的都有,就是不認真聽相聲。我發誓今後再也不去那種地方了,因為觀眾不尊敬我。現在我就不允許我的徒弟去小園子演出,怕學壞,為了得一個花籃掙7塊錢就去諂媚觀眾。在那種地方隻能做奴才,做不了大爺。我們跟觀眾之間應該是朋友關係,不是當奴才去的。

天津演員說電視相聲不好,是因為嫉妒。電視台讓他們上鏡,他們也肯定願意,因為他們現在一天才掙40多塊錢,我這兒說一天頂他們說一個禮拜的。

三聯生活周刊:你有一個段子講的是過去天橋附近賣苦力的人的生活,他們是相聲最初的聽眾。現在進茶館聽相聲的都變成了白領,你怎麽看待這種轉變?

郭德綱:相聲必須培養新觀眾。過去是特定的曆史時期,才會有那樣的觀眾。那時候沒其他娛樂,觀眾也沒錢。現如今娛樂形式多了,相聲一定要跟電視網絡等娛樂方式搶觀眾,才能生存。相聲一定要與時俱進,關鍵是怎麽與時俱進。什麽叫好相聲?觀眾打破頭搶票,那才叫好相聲。我現在不幹別的,就憑說相聲,就完全可以養活得了我自己,而且比一般人生活得好。(袁越)(完)

稿源:三聯生活周刊  編輯:孫書清
http://www.tj.xinhuanet.com/misc/2006-02/09/content_6205935.htm



話說郭德綱
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8歲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曾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其間又潛心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於梨園,工文醜、工銅錘。通過對多種藝術形式的借鑒,形成了自己的風格。2004年拜師相聲藝術家侯耀文。
  郭德綱現居北京,在北京德雲社相聲團體發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見的傳統相聲,上演節目達六百餘段,深受京津相聲迷喜愛。
http://www.tj.xinhuanet.com/ztbd/guodegang/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