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又稱洋塤),美國人俗稱為甜番薯,在台灣被通稱為陶笛,

來源: 多嘴是驢 2006-02-27 19:37:1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7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多嘴是驢 ] 在 2006-02-28 21:43:2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what is 塤?跑跑2006-02-27 17:30:41
陶笛(又稱洋塤),美國人俗稱為甜番薯,在台灣被通稱為陶笛,日本則又稱為土笛。在西洋的音樂上被歸為長笛類樂器,特別的是大部分的長笛類樂器是管狀的,而陶笛球狀或蛋形的。他的發聲上雖然也是屬於邊棱音樂器,但不像其它長笛類是開管式,他是一種閉管式的樂器。早期的陶笛的材料有用泥土、骨頭、果殼等天然材料,現在多用陶瓷製作,也因此有了陶笛這個名字。陶笛的音色圓滑清脆,悠揚飄逸。

要說起陶笛的起源,很難界定他是從那裏開始發展出來的。在考古的文物中發現,人類在12000年前就知道用骨頭鑽孔吹奏出簡單的音。而在中國商周也曾出現類似的蛋形樂器,稱為塤,雖然外形和材質跟現在的陶笛很像,但發音的原理卻不相同,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到現在陶笛的發展。隻能說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兩種樂器。

現在見到的陶笛,應是由早期受到南美洲的Aztec人和Maya人做出仿鳥鳴的樂器影響,自公元6世紀開始,陶笛就在祭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在儀式進行中配帶在身上,不過當時它的功能仍屬於裝飾,而非音樂上的。後來這種南美樂器在公元1300年傳到歐洲的英國,英國用羚羊角封口製作成了一種叫Gemshorn的樂器,不過他是直吹的。後來1853年一位意大利音樂家Giuseppe Donati發明了一種10孔的類似小鵝的樂器,也用了意大利文的ocarina做為他的命名。這樂器也就是目前我們現在看到的潛水艇形的陶笛,ocarina這名稱也被我們用來做為此樂器的通用名稱。當時也奠定了用7種不同尺寸組成的陶笛樂團,以古典和歌劇的曲子為主。

到了1900年,在美國開始風行這項樂器,並且因為他的形狀像番薯,而給予他甜番薯這個名稱。在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軍隊為也提高士氣,在軍隊中廣發用塑料做的陶笛,並且改為8孔的形式。同一時期的日本,在1928由日本人明田川孝先生改良意大利式的陶笛,成為12孔的陶笛,一直到現在,陶笛仍為日本普偏可見的樂器。到了1960年在英國由一位音樂家John Taylor發明了4孔的陶笛,可以吹奏一個8度音,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圓球形陶笛。後來一位雕塑家Barry Jenning依Taylor的4孔改良為最多可以到7孔的陶笛。

中國的陶笛的發展,是近十年的事,而且主要在台灣省。早期秘魯樣式的陶笛常可以於民俗藝品店看到,但大多是沒有音階的裝飾品,直到1990年,蔡宗瀚師父開始研究如何製造有音階的陶笛之後,後來陸續才做出具有音階的陶笛,到了2003年,台灣第一位陶笛樂家遊學誌先生發行了台灣的首張陶笛專輯後,台灣便帶動了一鼓學陶笛的風氣。目前在台灣製造陶笛的師父相當多,包括了有蔡宗瀚、張誌名、李生鴻、陳俊來、謝永清、郭慶榮,以及是誠、南投鼎記等。而且台灣目前除了有日式的12孔陶笛,也有英式改良的6孔陶笛,更有自創指法的是誠陶笛,在音色音準美感上,都突飛猛進,不輸日本所產的陶笛,相信將來,陶笛在台灣也能成為一種普遍的樂器。

來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7%AC%9B”

所有跟帖: 

已閱. 不住點頭(佩服地). Thanks. -跑跑- 給 跑跑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7/2006 postreply 19:40:22

脖子酸嗎? -青梅- 給 青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06 postreply 20:23: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