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HHHH

來源: HUYAN9 2005-10-13 15:36:4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112 bytes)


























電影 《教父 / Godfather》(美國 1972) 改編自馬裏奧.普佐(Mario Puzo)的暢銷小說《教父》,可以說是一部在美國電影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的影片。在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贏得最佳影片、 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但本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將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犯罪片類型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其思想深度和內涵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而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作出辯證。在《教父》電影原聲帶中,“愛的主題曲”早已是一首風靡全球的情調音樂;“邁可主題曲”更以激昂的管弦樂點出了教父次子的悲劇人生;“教父華爾茲”配合父女相擁而舞的場麵則最為精彩迷人。

speak softly love


Roberta Flack, Singer / Songwriter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歌手簡介:


Flack is known as a singer of soulful jazz and pop ballads. Her particular heyday was the 1970s, when she recorded a string of hits including Feel Like Makin' Love and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 (The latter was included on the jazz-tinged soundtrack for Clint Eastwood's 1971 film Play Misty For Me.) The title cut from Flack's 1973 album Killing Me Softly became her biggest hit.
1972 年是羅怕塔·弗萊克(roberta flack)的豐收年:第15屆格萊美音樂7 項獎,她占有3項 — 年度單曲獎和年度最佳歌曲獎;最佳流行組合獎(和Donny Hathaway)。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 是當時的獲獎歌曲。 可惜沒能找到這個歌。 在線試聽的歌曲是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輕歌銷魂)— 這是她的頂峰創作,也是她的代表作,此曲在第16屆格萊美音樂獎(1973)中榮獲最佳單曲和最佳流行女歌手兩項大獎。


美國精神永恒代表Don Mclean




American Pie


歌手簡介:


紐約民謠搖滾歌手,美國精神永恒代表,說起Don Mclean最有名的兩首歌,一首是被視為美國傳統精神精髓的“American Pie美國派”,另一首則是紀念發瘋自殺的天才畫家凡高的“Vincent”。事實上,當年許多有心人認為這首American Pie政治意義濃厚,讓原創者Don Mclean倍受困擾;其實創作“美國派”的靈感,不過是源自於啟發Don Mclean音樂天份的知名音樂人Buddy Holly墜機身亡所帶來的震撼,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麽複雜。
如果用“迷人”一詞來形容美國民謠歌手唐·麥克林(Don Mclean)的歌聲,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也許許多人對Don Mclean的敬意始自他第一首在排行榜上奪冠的單曲American Pie。而更多的中國聽眾則是因為那首堪稱世紀絕唱的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觸動了人們心靈深處對淒美最完美的渴望。雖然在樂壇上的時間並不長,也沒有締造多首暢銷單曲,  1971年發行的American Pie專輯,在美國專輯榜的冠軍寶座停留了七周,1972仍然持續流行,並在英國專輯榜停留了一年多,被視為流行音樂的重要裏程碑。


America(亞美利加合唱團)





樂隊簡介:



是70年代初最受歡迎的民謠搖滾三重唱,有三位美國空軍子弟在倫敦組成。清新的目吉他伴奏,出色的和聲,加上精心的製作乃是他們最大的本錢。1972年,"A Horse With No Name" 以黑馬的姿態一舉奪得了冠軍。該樂隊榮獲格萊美音樂最佳新人獎。


A Horse With No Name


Neil Young/singer; songwriter; guitarist




A man need a maid


一支鏽跡斑斑的搖滾老槍:



70年代十分值得人們紀念,一大批音樂人都在那時候走出來。Neil Young更在其中也留下了不滅的痕跡。出版於1972年的《HARVEST》的專輯近乎完美,當年衝上了專輯銷售榜首。大部分聽過它的人都會被打動。好的音樂將超越主流、非主流,地上、地下的界限。在現試聽的歌曲選自這個專輯。
回顧Neil Young四十年的音樂旅程,倒是很有一番感觸的。五十年代的草創、六十年代的狂飆、七十年代的光榮、八十年代的迷途和九十年代的回歸,他個人的這條發展曲線也多多少少濃縮了時勢的演進。四十年代來,Neil Young像個辛勤的園丁一樣不停滴汗苦作, 但直到Alternative“雄起”的時候他才被人們抬上了台麵,冠之以各種美譽,而這對Neil Young隻是無足輕重的安慰罷了,因為他根本就是個搖滾變色龍,怎麽可能被這種陳詞濫調定位呢?


馬努·迪班哥(Manu Dibango)




迪斯科的首創人:


非洲藝人馬努·迪班哥(Manu Dibango)是最早被冠名“世界節拍”的喀麥隆人,72年他的《靈魂馬庫薩》(Soul Makossa)僥幸進入美國單曲榜排行榜,從而成為第一批引起注意的“世界節拍”表演家。馬努.迪班哥(Manu Dibango)的未來派“白楊和馬庫薩”(Abele and Makossa)風格的旋律和節奏都是源於喀麥隆的“白楊和馬庫薩”民歌音樂;馬努.迪班哥(Manu Dibango)的“馬庫薩”風格常常被錯誤地認為借鑒了西方的迪斯科,而實際上它是基於一種年代久遠的馬庫薩節奏舞蹈音樂,這也是最早的迪斯科勁歌。事實上,在推出馬努.迪班哥的“馬庫薩”(Soul Masckela)的時候這種節奏與風靡一時的迪斯科節奏的一致性僅是一種商業成功上的巧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