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嘛!歌曲的旋律非常清麗,轉貼一個詳細介紹

來源: 什刹海 2008-12-24 02:12: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27 bytes)
英國作家毛姆和他的小說《麵紗》以及電影版《麵紗》


要說英國作家毛姆(1874-1965)的代表作,也許更該是《尋歡作樂》、《刀鋒》、《人生的枷鎖》和《月亮與六便士》,而不是《華麗的麵紗》(The Painted Veil在中國已經簡譯為《麵紗》)。毛姆曾學過醫,所以《麵紗》中的主角為醫生不足為奇;毛姆1920年來過中國還寫過一卷《中國見聞錄》,所以小說的背景放在中國也不足為奇。

兒時因口吃身矮受欺淩而造就的心理創傷和陰沉分裂的人格,以及其曾學醫從醫的經曆,讓他,按某些批評者的話說,“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但卻充滿了“局限性”,“毛姆解析了沒有情感的情感,他毫不同情地操縱著一個在他眼中沒有憐憫的世界”。

於是盡管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通俗流行作家、劇作家……,但有人也甚至把他稱做一個“傳記”作家,因為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取材自了真實的人或事,比如其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就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比如《人生的枷鎖》,一部分以畫家勞特累克為原型,另一部分則是自傳;再比如《刀鋒》,原型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再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則是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傳記式小說。

《麵紗》似乎也不例外。折射著自己,也影射著他人。據說在《麵紗》出版不久,香港的助理布政司雷恩還曾起訴毛姆,稱其在小說裏中傷他本人,毛姆為此不得不將重改小說,把故事發生地弄在“清廷”,把“雷恩”改成“費恩”。

但無論《麵紗》的故事發生在哪裏,卻真的重要?如果背景隻是個鋪設,故事發生在“清廷”,發生在印度,發生在日本,……都沒關係。隻要是一個具有東方情調和神秘的地方,適合遠行,適合探險,適合心靈。連演員兼製片人愛德華·諾頓在中國的新聞發布會上都說過,“小說的視角有些窄,隻是關於兩個英國人的故事,跟中國並沒有實質關係。”所以他也不在乎編劇把原著中的故事發生地由香港改至上海,反正現在上海可比香港小資多了,隻要故事中的兩個英國男女能遊曆到一個叫“Mei-tan-fu”(梅潭府?湄潭府?Who knows?)的偏遠山村裏充當白求恩就好。

其實我還是蠻驚訝地聽說愛德華·諾頓算一個小小的中國通。他說拍《麵紗》是試圖以中國視角讓觀眾真正感受中國。他在耶魯大學讀書時就了解過中國曆史,還曾隨父在雲南生活了六年。作為製片人,諾頓為了這個心愛的本子,同樣做了長達六年的籌備工作,除了找錢外,還想要拓展原著的視野。比如,他的確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曆史的背景和政治局勢,比如1925年5月30日發生在上海英軍殺害中國示威者,並引發中國公民遊行、排外等事件(在片中甚至波及到了“Mei-tan-fu”),此外,片中的他還去拜訪過地方軍閥請求援手。這些,在原著裏都是找不到的。

還有像對那個托比·瓊斯扮演的小軍官和呂燕扮演的沒落滿族末裔在大煙中的愛情的描述,像在上海戲院的看戲場景表現,以及加入的諾頓發明出用水車和竹子做成傳輸管道給當地居民送去未被霍亂汙染的事跡等等,都可以看出諾頓和導演約翰·卡蘭在試圖通過這樣的手法,使得電影更有中國味,更關乎於中國,可是,結果並不如人意,總覺得流於表麵。諾頓以他的視角來看中國,並期待中國人能產生一樣的共鳴,未必太過想當然也,事實上,任何老外所拍攝的電影中的中國,無論他們看來是如何的真實可信,無論其中有多少華人演員和群眾,但在我們眼裏,總還是呈顯著異國情調。在這上麵,中國之於《麵紗》還不如雙子塔之於《世貿中心》來得重要。

諾頓另外還曾說,耶魯大學曆史教授喬納森·思潘斯的一本《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幫他找到了思路。書中描寫了外國傳教士、士兵、醫生、教師、工程師和革命者在300多年中希望“改變中國”,卻遭遇挑戰。“是這本書幫我使沃爾特這個人物變得清晰,”新華社轉引諾頓的原話道,“他成為在中國的那些人中的一個,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參與到政治或是社會改革中的,我來就是搞科學改善人們生活的。’”有趣的是,同樣和毛姆一樣棄醫從文的魯迅可能則並不會認同片中主角沃爾特·費恩這種來此大公奉獻的想法,——在他看來,改造中國人的精神可比用醫學救人重要。

這次《麵紗》改編而成的電影應該是拍得最成功的一次(此次是第三度搬上銀幕)。1934年就曾拍過,有當時的紅人葛麗泰·嘉寶出演,但那個版本略遜一疇。當今版本的勝出不僅由於《費城故事》編劇羅恩·內斯萬尼爾的奉獻,還得益於愛德華·諾頓和女主角娜奧米·沃茨的傾情表演。

諾頓扮演的那個十分內斂、冷靜、認真、理智的醫學博士,或似異類,不需太過張揚聲色就已見其威力、魄力及魅力,連對老婆“紅杏出牆”的報複方式都別具一格。他最為中國人熟悉的莫過於《搏擊俱樂部》,之後是《一級恐懼》《美國曆史X》《性書大亨》等,今年他在《流入山穀》和《幻術師》裏的表現也相當耀眼,《麵紗》一出,更讓他有了爭奪的奧斯卡的資格。娜奧米·沃茨以前在《21克》《穆赫蘭大道》裏就有傑出表現,前年年末因成為《金剛》手中頗具氣質、膽色又楚楚招憐的金發女郎而一時名聲大噪。在《麵紗》裏,她的扮相粗糙,也並不總是那般可人,頭發也弄成了黑色,但卻把凱蒂這個角色處理得十分飽滿,特別是心路曆程的轉變方麵。毛姆並沒有下筆刻畫的地方,包括沃爾特·費恩的工作細節,電影卻下了濃筆;而最浪漫的時刻,自然是死亡威脅中的青山碧水,一葉翩舟。

但是電影對故事和人物的營造,終究還是通俗化了,善良化了,美好化了。在原著小說中,女主角一生也沒有愛過男主角,即便她為其感動,為其有所改變,但在回到香港後,依然走回了情人的世界,雖最終覺悟“女人的一生不能隻是為了和男人睡覺並依附於他”,還希望學會憐憫和慈悲,——但電影裏的她終於明白了男主角的愛,終於對男主角心有愛意和感激,甚至在回到英國後拒絕情人的誘惑選擇獨自撫養孩子堅強生活;男主角則是一個按某書評人所說的“惡毒的老實人”,書中的他也許並沒有電影裏的那個人“偉大”,尤其有個具有代表性情節講,凱蒂告訴沃爾特她懷孕卻不知道誰是孩子父親時,書中的他是詭異的冷笑,而電影裏的他卻說“現在這還重要嗎?”,潛台詞是“我已原諒你,隻要我們依然相愛”。

此外,影片對凱蒂的父親(在書中這麽重要的角色)的描述卻處理得非常簡單,讓故事失卻了一個本值得品味的人物。倒是黃秋生演的餘團長的戲份加多了(遺憾的是書快結尾處的“哭戲”沒了),一如既往是那付冷眼旁觀的屌樣,符合他的一貫風格,好吧,我承認這也是一種霸道的演技。片中他給人做“翻譯”那幾段,很幽默。夏雨也有出現,但跟群眾演員無異,還不如那個胖乎乎的馮礫讓人印象深刻。

《麵紗》其實是關於愛的放逐。一個置於死地而複生的愛情傳奇。一部可以慢慢咀嚼的影片。在沃爾特和凱蒂光鮮的外貌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掙紮和挫折,在旁人在為他們趕來山村救死扶傷的義舉而感動時,凱蒂肚中的孩子卻不知道父親是誰。多麽的諷刺!在這裏,哀莫大於心死;幸莫過於真愛。人,有時可以與自己不愛的人生活一輩子;人,有時竟愚蠢到可以忽視近在咫尺的真愛。各態人生和各態的愛情,也許就是飽涵這麽多錯位和遺憾,才有那麽多值得書寫的地方。有愛之處,就不需要原諒和忘卻。一個修道院長在片中談及了她“宗教意義”上的愛與責任,那或許是曆年體驗得出的愛的理解和真諦,放之四海亦皆準,……或許也並不是。人始終在愛情的道路上探尋自己的路,雖然盡可以動心於他人或虛構的故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