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末回望這接近四年的血腥絞殺,戰場現實已經粉碎了所有關於“速勝”或“速亡”的幻想,呈現出一種殘酷而穩固的戰略僵局。回顧克裏姆林宮最初立下的“解除烏克蘭武裝”、“去納粹化(即政權更迭)”以及全麵控製國家的宏大目標,如今俄軍被迫將世界第二軍力耗盡在爭奪頓巴斯幾個不知名廢墟的拉鋸戰中,戰略層麵可謂是“毫無進展”。他們不僅沒能打斷烏克蘭的脊梁,反而用炮火催生了一個民族意識空前強大的現代國家。如今的基輔政權穩固,軍隊久經沙場,社會運轉正常,距離所謂的“亡國”深淵何止十萬八千裏。
然而,這種驚人的戰略韌性並非沒有代價,它建立在一個絕對脆弱的前提之上——西方的生命線。烏克蘭是以一個中等國家的體量在對抗一個轉入戰時軌道的龐大帝國,其每一發打出去的炮彈、每一枚攔截導彈、每一筆維持政府運轉的資金,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跨大西洋的輸血。這場僵局證明了烏克蘭隻要有援助就絕不會亡;但也同樣證明了,一旦這條生命線因西方的政治疲勞而斷裂,那麽這四年用鮮血築起的大壩,頃刻間就會麵臨崩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