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戰爭中死傷比例一直是衡量軍隊醫療水平、戰術水平和作戰性質的標準。二戰以來的大多數現代衝突中,大約每陣亡一名士兵,就有三名士兵受傷。然而,在烏克蘭的俄羅斯前線,情況似乎恰恰相反。西方情報部門估計,在俄羅斯軍隊中,陣亡士兵的比例異常高——有時接近傷員人數,甚至超過傷員人數。這一異常現象揭示了俄羅斯的作戰方式、士兵的作戰條件以及指揮和醫療係統的局限性。
曆史規範及其崩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野戰醫療的進步以及車輛或飛機快速後送技術意味著,大多數被彈片或子彈擊中的士兵如果能夠獲得醫療救治,都能存活下來。越南戰爭進一步改善了這一比例:直升機後送和傷員分類使美軍的傷亡比例降至1:6以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防彈衣、止血帶和創傷護理的廣泛使用將生存率推至曆史最高水平。正常情況下,每一起死亡事件中預計會有三到五名傷員。
在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方麵公布的數字截然不同。烏克蘭和西方消息來源估計,到2025年,俄羅斯可能損失超過100萬人,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其中約一半是死亡而非僅僅受傷。這意味著傷亡比例接近1:1——這種模式通常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或缺乏正規醫療體係的軍隊中。
原因:忽視和消耗戰
多種因素共同解釋了這種逆轉。首先,俄羅斯軍隊刻意依賴消耗戰。由懲戒營或新近動員的義務兵實施的人海戰術,其目的並非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耗盡烏克蘭的彈藥和防禦工事。士兵們經常被扔向前線,沒有防彈衣、止血帶,也沒有接受過醫療訓練,他們在烏克蘭無人機的監視下穿越布滿地雷的陣地進行突擊。其目的並非堅守陣地,而是在推進過程中犧牲。
其次,俄羅斯的後送鏈幾乎完全癱瘓。現代戰爭要求在“黃金時間”內將傷員送回,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存活下來。然而,俄羅斯部隊缺乏裝甲救護車、直升機後送,有時甚至連擔架都沒有。許多傷員在戰場上被遺棄數日。無人機使得戰線後方的任何行動都變得危險,因此雙方都避免派遣車輛前往,以免成為攻擊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傷員往往在到達任何救助站之前就因暴露或失血過多而死亡。
第三,俄國戰場醫療水平依然落後。前線附近的野戰醫院不堪重負,缺乏抗生素、麻醉劑和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被占領土上的民用醫院遭到破壞,導致原本就不多的醫療資源被用於救治當地居民,傷員隻能在帳篷或穀倉裏接??受治療。其結果是,即使在1916年,死亡率也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對俄羅斯的戰略影響
高死亡率對俄羅斯的戰爭行為有兩大深遠影響。首先是人口結構。俄羅斯人口正在老齡化和下降,數十萬適齡男性的損失難以彌補。即使克裏姆林宮大規模動員戰俘、移民和中亞新兵,也無法掩蓋人力的流失。一場殺戮而非僅僅造成傷害的戰爭會更快地侵蝕國家勞動力基礎,損害軍事和經濟的可持續性。
第二是道德和政治層麵的。一支拋棄傷員的軍隊,將不再具有道德屬性。俄羅斯士兵如今明白,一旦受傷,他們就很難生存;因此,部隊凝聚力瓦解,紀律越來越依賴於脅迫和恐懼。關於俄羅斯指揮官射殺逃兵,或阻截分隊向撤退部隊開火的報道,都證明這支軍隊不僅在對抗烏克蘭,也在對抗自身的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低傷亡率既是係統性暴行的症狀,也是其根源。
對烏克蘭及更大範圍戰爭的影響
對烏克蘭來說,這種模式既有利又危險。俄羅斯的策略犧牲生命卻得不到戰術上的收益,可能會比基輔的西方盟友消耗得更快,從而消耗莫斯科的人力。然而,這種策略也表明,克裏姆林宮準備無限期地犧牲生命來守住陣地。高死亡率意味著俄羅斯軍隊正在變成一群輪換的、未經訓練的新兵,正在喪失製度記憶和專業精神。但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已經接受了全麵戰爭的邏輯:她將一直戰鬥到所有可消耗的人員耗盡為止。
結論
駐烏克蘭俄軍傷亡比例異常低,這並非統計學上的奇聞,而是窺見這場戰爭殘酷邏輯的窗口。這反映出俄軍將士兵視為一次性用品,缺乏挽救士兵的後勤和醫療能力,並且願意用鮮血換取時間。現代軍隊的作戰目標是保全生命,而俄羅斯目前的戰略則是消耗生命。這種對死亡的考量或許不僅會決定戰爭的走向,還會決定俄羅斯國家自身的道德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