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錘" B-2飛行員遠征的極限挑戰

“午夜之錘”,B-2飛行員遠征的極限挑戰
 

圖片

2020 年 3 月 8 日,美國空軍 B-2 Spirit 機組人員在密蘇裏州懷特曼空軍基地的飛機駕駛艙內進行飛行前檢查。(美國空軍照片由技術中士 Alexander W. Riedel 提供)

 

 
2025年6月21日,7架B-2“幽靈”隱形轟炸機從美國密蘇裏州懷特曼空軍基地拔地而起,劃破夜幕直撲中東。它們的目標是伊朗境內的核設施——這是一次被命名為“午夜之錘”的聯合打擊行動,是B-2曆史上第二長的作戰任務飛行。

 

在這次行動中,14名飛行員駕駛7架B-2戰鬥機,經過37小時的不間斷飛行,成功打擊了伊朗的核設施目標,並安全返回密蘇裏州。重要的是這次行動不僅展示了B-2轟炸機的遠程打擊能力,也體現了飛行員在長時間飛行任務中的極限挑戰。當這些“幽靈”帶著疲憊的飛行員與100磅凝固尿液返航時,不僅在伊朗核計劃上炸出了一個缺口,更用飛行員布滿血絲的雙眼與駕駛艙內狼藉的“生存痕跡”,寫下了現代空中作戰中最殘酷的遠征注腳。

一、跨洲奔襲的戰例回溯:從阿富汗到伊朗的“非典型”任務

B-2“幽靈”的遠程奔襲史,始於2001年“9·11”後的阿富汗戰爭。當年10月7日,由現已退役的空軍上校梅爾·迪艾爾與副駕駛布萊恩·尼爾駕駛綽號“幽靈”的B-2.從懷特曼基地出發,經太平洋、印度洋飛抵阿富汗,完成44.3小時的“最長轟炸任務”紀錄。這次行動中,B-2掛載16枚JDAM精確製導炸彈,卻因70%的目標在飛行中變更,不得不反複重編程武器參數,同時還要計算燃料消耗以避免“太平洋上空斷油”的致命風險。最終,當他們在迭戈加西亞島因B-52緊急降落而繞場盤旋時,迪艾爾與尼爾對視的眼神裏寫滿疲憊:“我們能不能把這東西放在地上?”

24年後的“午夜之錘”行動,B-2的任務複雜度有增無減。7架轟炸機需跨越12個時區,經大西洋、地中海抵達伊朗,打擊Fordow和Natanz核設施後再返回美國。行動中首次使用的30.000磅 GBU-57/B 大型穿甲彈 (MOP),要求更精確的目標坐標——飛行員需用機上雷達自行校準,精度甚至超過情報部門提供的數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丹·凱恩評價:“這是多領域協調的全球力量投射,是速度與精度的雙重考驗。”

圖片

025 年 6 月,美國空軍 B-2 Spirit 在密蘇裏州懷特曼空軍基地 (Whiteman Air Force Base) 的午夜之錘行動 (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 之前做好行動準備。美國空軍照片

二、極限挑戰的準備與實施:從“無模擬器訓練”到“全流程精密管控”

與常規任務不同,B-2的遠程奔襲從準備階段便充滿“非典型性”。迪艾爾回憶,2001年的44小時任務“沒有模擬器訓練要求”,飛行員隻能依靠B-52的25小時飛行經驗與20小時模擬艙積累的基礎。而到了2025年,懷特曼基地已組建專門的“長航時任務生理研究團隊”,通過調整睡眠周期、優化飲食結構甚至藥物輔助,幫助飛行員適應跨晝夜飛行。

任務實施的核心是“時間鏈”與“加油鏈”的雙重管控。以“午夜之錘”為例,B-2需在飛行中與數十架加油機完成接力加油,每次會合間隔僅4-5小時。“不能錯過任何一次加油,否則任務將提前終止。”迪艾爾的警告在兩代飛行員中形成鐵律。2001年任務中,機組人員每小時需核對一次燃料消耗表;2025年,數字係統已能實時計算剩餘油量,但飛行員仍需手動複核,因為“機器故障可能隨時發生”。

目標動態調整是另一大挑戰。阿富汗任務中,70%的目標在飛行途中變更,飛行員需重新規劃航線、武器參數甚至攻擊時序。這種“動態打擊”能力在“午夜之錘”中被進一步強化——當B-2飛臨伊朗上空時,機上雷達可實時生成比情報更精確的目標坐標,確保30.000磅穿甲彈“從通風口鑽進地下設施”。

圖片

2024 年 9 月 10 日,一架美國空軍 B-2 Spirit 隱形轟炸機飛越印太責任區。美國空軍高級飛行員薩曼莎·懷特 (Samantha White) 攝

三、空中生存的“原始細節”:吃、睡、如廁的“反人性”管理

在37小時甚至44小時的飛行中,B-2駕駛艙(僅25平方英尺)不僅是作戰平台,更是飛行員的“移動生存艙”。這裏沒有商務艙的寬敞座椅,沒有空乘服務,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需以“反人類”的方式解決。

飲食:生存優先於食欲

B-2的機上餐飲遵循“極簡原則”。迪艾爾的機組攜帶了咖啡、水、三明治和預包裝餐食,但“長時間靜坐導致食欲下降”。2025年的飛行員更注重“功能性飲食”:避免高鹽高脂(防止脫水),每小時補充一瓶水(維持血液循環),火雞三明治因“平淡易消化”成為“經典餐食”。機上配備的微波爐和冷卻器僅用於加熱或保存基礎食物——“我們不需要美食,隻需要維持體能。”

睡眠:碎片化的“戰術休息”

B-2 是美國庫存中唯一能夠滲透敵方領土投擲核彈並且仍然幸存下來的轟炸機。與B-52不同,改機由五名機組人員駕駛——兩名飛行員、兩名導航員和一名電子戰軍官。而在 B-2 上,所有任務都由兩名飛行員承擔,休息時間較少。因此,B-2的兩名飛行員需輪班休息,但飛行的“關鍵階段(如加油、武器投放)必須全員在位”。駕駛艙後部改裝的“嬰兒床”(實際是彈射座椅後的睡袋)成為唯一的休息區,每次小睡僅2-3小時。迪艾爾形容這種睡眠“質量極差,但總比沒有好”。為對抗疲勞,飛行員可服用“go藥丸”(主要成分為莫達非尼),但副作用明顯:“心率加快,感覺並不好受。”2025年的任務中,因飛行方向(向東飛入黑暗)導致褪黑激素分泌紊亂,部分飛行員需通過調整艙內燈光模擬晝夜節律,輔助睡眠。

如廁:“小袋”裏的尷尬與無奈

B-2位於機組人員座位後麵的小型化學洗手間遠沒有A350等客機的專用洗手間使用起來舒適。B-2的化學馬桶容量僅能支撐短時間使用,44小時任務中必須依賴“小袋”——裝滿貓砂狀物質的塑料袋,可將尿液凝固成凝膠。迪艾爾的機組在44小時內積累了約100磅凝固尿液,“降落時需要專門人員搬運”。2025年的“午夜之錘”任務中,盡管馬桶設計略有改進,但37小時的飛行仍需依賴“小袋”。一名飛行員調侃:“我們的‘戰績’不僅是炸彈,還有這些裝滿凝膠的袋子。”

四、“她力量”的突破:女飛行員的“隱形戰功”

“歡迎回家,男孩們!”當五角大樓社交媒體賬號用這句話迎接“午夜之錘”返航的B-2時,一條被刻意忽略的信息正在打破曆史:至少一名女飛行員參與了此次任務。這是B-2隱形轟炸機自1997年服役以來,首次有女性直接執行遠程打擊任務。

B-2飛行員群體長期以男性為主。截至2022年,全球僅有500餘名飛行員獲得“精神號碼”(飛行資格認證),其中女性不足10人。2019年,懷特曼基地首次公布女飛行員畢業時,輿論驚呼“女性終於進入‘幽靈俱樂部’”。退役空軍準將克裏斯汀·古德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曾擔任第509轟炸聯隊副指揮官,直麵過“女人該回廚房”的偏見:“我聽過所有‘我們不能做’的言論,但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能完成任務。”

“午夜之錘”中的女飛行員不僅證明了性別不影響專業能力,更打破了潛艇與轟炸機“男性專屬”的傳統認知。在配合行動的潛艇部隊中,也有更多的女艇員參與了巡航導彈發射——這是2010年潛艇部隊開始接納女性以來,首次大規模參與實戰任務。盡管她們的姓名未被公開(出於行動安全),但正如古德溫所說:“她被選中,隻因她合格,與性別無關。”

圖片

2025 年 6 月,一架美國空軍 B-2 Spirit 在支持午夜之錘行動後在密蘇裏州懷特曼空軍基地降落。美國空軍照片。

五、結語:全球力量投射的“耐力考驗”與戰略啟示

“午夜之錘”行動的意義遠超一次戰術打擊。它用37小時的飛行時間證明:B-2“幽靈”不僅是隱形殺手,更是美國“在全球任意時間、地點投射力量”的戰略工具。這種能力的核心,是“人-機-體係”的極限協同——飛行員的生理耐力、轟炸機的可靠性、加油機的全球部署、維護團隊的保障效率,缺一不可。

然而,挑戰同樣嚴峻。B-2機隊平均機齡已達24年(2001年任務時機齡僅8年),維護需求隨年齡增長而激增。迪艾爾感歎:“向維護人員致敬,讓這些老飛機飛37小時本身就是成就。”此外,隨著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太平洋,類似的“跨洲奔襲”將更頻繁——2023年“機動守護者”演習中,KC-46加油機已完成45小時繞飛,C-130運輸機實現26小時跨太平洋飛行。這些訓練正在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在大國競爭時代,如何讓“全球力量投射”從“可能”變為“常態”?

當“午夜之錘”的B-2降落懷特曼基地時,飛行員們終於能“在自己的床上睡個好覺”。但他們的故事不會結束——下一次跨洲奔襲,或許就在下一個午夜。而那些在駕駛艙裏吃三明治、用“小袋”如廁、靠“go藥丸”保持清醒的細節,終將成為現代戰爭史中最真實的注腳:所謂“全球力量投射”,不過是無數個“極限挑戰”的疊加,是人與機器共同書寫的“耐力傳奇”。

所有跟帖: 

B2 該淘汰了 -關鍵字- 給 關鍵字 發送悄悄話 關鍵字 的博客首頁 (334 bytes) () 07/02/2025 postreply 19:11:43

用導彈代替轟炸機?這需要多沒常識才說得出來 -槍迷球迷- 給 槍迷球迷 發送悄悄話 槍迷球迷 的博客首頁 (173 bytes) () 07/03/2025 postreply 07:55:58

這種事,少點兒好。多了也就是供網民消費。 -趙登禹路- 給 趙登禹路 發送悄悄話 趙登禹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3/2025 postreply 04:26: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