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宣傳戰:恐懼、仇恨與盲目的勝利信念zt

即便到柏林戰役前夕,第三帝國在宣傳的廣度、深度和心理殺傷力方麵仍略勝一籌——雖然曆史證明這並沒能挽救納粹的敗亡。

 

1942年底至1943年,納粹宣傳策略出現重大轉折。研究者普遍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是促使德國宣傳機器轉型的關鍵節點。隨著東線戰局惡化,帝國宣傳部不得不放棄"閃電戰"的勝利敘事,轉而編造"元首的妙計"來安撫軍心。

 

1943年12月22日,德軍效仿蘇聯政委製度,建立了"國家社會主義教導軍官"(NSFO)體係。這些政治軍官負責向德軍灌輸意識形態,相關文件明確規定:"不懂政治教育的軍官,就像不懂戰術指揮的軍官一樣不稱職。"

 

戈培爾助手維爾弗雷德·馮·奧芬此時提出納粹宣傳兩大鐵律:

1. 戰爭時期必須放棄人道主義與美學考量

2. 宣傳必須麵向大眾而非知識分子,內容要適應最愚昧者的理解水平

 

這一時期,納粹發明了"彈性防線"概念,聲稱德軍撤退實為戰略調整,旨在尋找最佳反擊位置。配合這一說辭的,是精心設計的"世界觀戰爭"理論:

"這是一場兩種世界觀你死我活的決戰...決定著德意誌民族的存亡。"

 

1944年發行的宣傳手冊《眾人關切問題解答》危言聳聽:"蘇聯企圖消滅帝國、滅絕德意誌民族……要麽我們擊退東方蠻族保護妻兒,要麽他們將被流放西伯利亞餓死或槍決"。隨著戰局惡化,"勝利或西伯利亞"(Sieg oder Sibirien)恐嚇宣傳愈演愈烈,聲稱蘇聯勝利將導致全體德國人被流放至烏拉爾以東的集中營。

更值得注意的是,納粹開始將德國包裝成"歐洲文明守護者"。1944年NSFO培訓材料強調:"要讓每個士兵明白,這是整個歐洲對抗猶太布爾什維克的防禦戰。"這與當今澤連斯基"烏克蘭在為歐洲自由而戰"的論調何其相似。

 

當軍事潰敗不可避免時,納粹轉而推銷"希望宣傳"——讓民眾堅信元首必有後手。即便柏林被圍時,多數德國民眾仍幻想希特勒藏著反攻妙計。典型口號如:

"我們的回答:戰鬥!我們的信仰:德國!我們的信心:元首!"

所有跟帖: 

沒有美國, 共雜及其俄爹二戰會被德國滅10遍, 現在共雜想挑戰美國,下場比德國還會慘。 -朝陽如沐- 給 朝陽如沐 發送悄悄話 朝陽如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7/2025 postreply 06:45:09

BB厲害 -美國老師- 給 美國老師 發送悄悄話 美國老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7/2025 postreply 08:41: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