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大熊背後有了戰友,所以能支撐更多時間。

俄國

最屈辱的停戰條約是什麽?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條約》簽訂

 
 

 

 

薩沙曆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俄國最屈辱的停戰條約是什麽?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以割地賠款的方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期間,英法為什麽與沙俄產生了矛盾?

很簡單,就是列寧試圖退出二戰,英法不允許俄國隨便退出。

當時列寧的布爾什維克得到人民支持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宣稱會退出一戰。

沙俄為了對抗德國,被迫參加一戰。

然而沙俄軍隊的訓練差勁,裝備低劣,勉強可以同奧匈帝國對抗,完全不是德軍的對手。

沙皇尼古拉二世優柔寡斷,多疑善變,不善於用人。麵對前線將軍連連失利,沙皇不去任命更有能力的將軍,竟然跑去親自指揮。沙皇是個能力平庸的政客,對軍事更是不了解,他的指揮隻能讓俄軍雪上加霜。

開戰以後,德軍執行格裏芬計劃,首先集中主力,猛攻西線的英法。

 

 

 

1914年俄國趁機在東線攻擊,一舉殺入德國東普魯士境內,逼近柏林。

德軍主力趕來以後,迅速擊潰俄軍。俄軍瞬間損失25萬人,潰退到俄國境內。

1915年德軍無法在西線獲得決定性勝利,轉向東線戰場,試圖全力擊潰較弱的俄軍。

德奧軍隊出動幾十萬大軍,連續猛攻8個月。

俄軍被打的丟盔棄甲,損失170多萬大軍,丟失大量領土,戰線後退到從裏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國家在歐洲的領土淪陷了大半。

 


 

 

 

隨著連續的潰敗,俄羅斯國內由於負擔巨額軍費,薄弱的農奴經濟幾乎破產。

以軍工生產來說,俄羅斯連最基本的步槍都無法保證供應。

到了1916年時,俄國平均每月生產11萬支步槍,隻達到實際需求量的55%。每月20萬產量的目標,直到俄國退出一戰,都沒能實現。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沙俄很多士兵竟然是拿著一柄刺刀作戰的,並沒有步槍。

1916年,沙俄孤注一擲發動布魯西洛夫攻勢。結果70萬參戰軍隊損失了50萬,傷亡率極高。

由於前線傷亡率非常驚人,沙俄士兵普遍厭戰,認為是沙皇將他們作為可以消耗的炮灰。

小說《日瓦戈醫生》中,記載了一個真實的事件:這是幾輛沒有彈簧的雙輪輕便馬車,向上顛動著急駛過來,給包紮所送來了傷員,把這些木走運的人的骨頭架子差不多都顛散了,五髒六腑都要翻個個兒。包紮所隻能作些簡單處理,很快打上繃帶,有些特別緊急的也隻能作些簡單的手術。這些傷員都是半小時以前炮火稍停的時候,從塹壕前麵的開闊地上運下來的,數量多得嚇人,其中半數以上昏迷不醒。擔架上抬著一個傷勢特別嚇人、血肉模糊的不幸者。一塊炸開的炮彈殼碎片把他的臉炸得不成樣子,嘴唇、舌頭成了一團血醬,可是人還沒死,那塊彈片牢牢地卡在削掉了麵頰的那個部位的頜骨縫裏。這個重傷員發出輕微的、斷續的呻吟,完全不像是人的聲音,聽到的人都會覺得這是在請求盡快了結他,解除這不可想象的拖長的痛苦。

護士仿佛看出,旁邊走著的兩個輕傷員在這種呻吟聲的影響下,正準備徒手從這人的麵頰上把那塊可怕的鐵片拔下來。

“你們要幹什麽,難道能這樣?這得外科醫生來做,要用專門器械。但不知道還有沒有這個必要。”

戈爾東在心裏說:“上帝啊,上帝,請把他召去吧,可別讓我懷疑你的存在!”

眨眼之間,就在上台階的時候,這個血肉模糊的人喊叫了一聲,全身一抖,就斷了氣。

 

 

 

 

 

這種慘劇每天都在發生,很多士兵不願意為了沙皇和貴族老爺們送死,帶槍逃亡甚至直接兵變。

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至少有6萬名沙俄士兵成為逃兵。

一戰爆發前,沙俄擁有142萬軍隊,到1914年底已經擴充到650萬。此後3年,曆經19次動員,至沙俄退出戰爭,前後一共動員了1580萬人。

沙俄人口隻有1億多,也就是說幾乎動用了一切適齡男人上戰場。

戰場上的沙俄軍人,基本人人都反對繼續進行這種同歸於盡的作戰。

 

 

 

 

前線如此,後方也好不到哪裏去。

沙俄是歐洲的老牌大國,也是資本主義大國,實力卻較弱。

1913年,俄國的工業產值僅為法國的四成,英國的兩成,德國的六分之一,美國的十四分之一。就產量而言,1913年俄國煤炭產量隻有3600萬噸,而德國達到2.77億噸,英國為2.92億噸,美國為5.17億噸;俄國生鐵產量為460萬噸,而美國為3146萬噸,德國是1931萬噸。按人口平均產量計算,俄國的數據就更不能看了。

戰爭重創了沙俄的工業,大量工廠倒閉、停業,工業產量急劇下降。工人們大多上了戰場,留在後方的難以拿到工資,超過百萬工人罷工、遊行,抗議無法生存。

以工業的命脈鐵路來說,本來的落後和戰爭導致沙俄鐵路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在嚴寒暴雪等極端天氣條件下,蒸汽機車和車廂數量不足,鐵路調度和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被無限放大。交通運輸體係的混亂和癱瘓加劇了前線和後方燃料和糧食供給的緊張局勢,進而引發了嚴重的糧食和燃料危機,並最終導致社會局勢動蕩和革命的發生。

 

 

 

沙俄的農業,也是一片蕭條。農民被趕上戰場,落後的沙俄農業卻高度依賴男性壯勞力。缺乏男人的沙俄農村,立即出現農業播種麵積和糧食收獲量的劇烈下降,戰爭後期前線和後方的糧食供給形勢緊張。軍人都在餓肚子,更別說普通老百姓。

總之,沙俄全國局麵一片混亂,沙皇已經無法控製大局,貴族階層都開始試圖推翻沙皇。

 


 

首先二月革命爆發,隨後十月革命爆發。

上台之前,列寧就宣傳必須退出一戰,得到無數俄國人民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政客、政黨都認為不應該停戰。

原因很簡單,此時停戰可謂裏外不是人。德國占領了沙俄大麵積的領土,是絕對不可能吐出來的。沙俄又無力反攻奪回,想要停戰就隻能割地賠款,這會引起民眾和全國各階層的強烈不滿。

另外,英法美等盟友會非常惱怒。作為盟友的一員,沙俄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沙俄退出一戰,會導致德軍將所有兵力轉移到西線,英法美的壓力頓時會增加好幾倍。

而之前英法美不惜代價從經濟和軍事上支持沙俄,給錢給物,目的就是讓他不要退出戰爭。

沙俄如果強行退出,等於背叛了盟友,必然遭到仇恨甚至攻打。

 


 

在1917年12月舉行的莫斯科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四百多名代表中僅有13人支持列寧的停戰提議,其餘380多人則主張堅持戰爭。

列寧則力排眾議,主張立即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合約,為新生政權爭取喘息的機會。

連列寧親密戰友托洛茨基,都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

1918年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緊急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的主張,結果以七票讚成,五票反對,一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麵,表示同意簽約。

於是,蘇聯同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可以說是,俄國曆史上最喪權辱國的條約。

這個條約讓蘇聯受到巨大的損失:

國土損失共126萬7千平方公裏,相當於25%的國土。

人口損失共6200萬人,相當於全國44%的人口。

農產損失33%

工業損失54%

製糖業損失80%

鐵礦損失73%

煤礦損失75%

財政收入損失約27%。

其中丟失領土的大部分(包含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俄國要等到30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才由斯大林擊敗德軍而收回。

俄國退出一戰,讓英美法頗為惱怒。僅僅幾個月後,英國與法國領導日本等國組成了幹涉軍,深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扶持高爾察克白軍同紅軍為敵。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發布於 2023-03-02 08:39.IP 屬地江蘇
寫下你的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
 
 
 
登錄即可查看 超5億 專業優質內容
超 5 千萬創作者的優質提問、專業回答、深度文章和精彩視頻盡在知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