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感恩節的機場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三日
明天社區中心有感恩節籌備會。Maggie昨天就開始張羅了,說要做她拿手的東北菜。我答應做個可樂雞翅,小傑最愛吃的。雖然他今年不回來了,但還是想做。
剛打完電話給小傑,他在忙期中考試。說每天都要熬到淩晨,周末也泡在圖書館裏。掛電話前匆匆說了句:"媽,感恩節我可能回不去了,有個重要的networking event。"我說沒關係。他有自己的生活。
陳同剛才發信息,說今晚要加班,讓我別等他吃飯。桌上的菜已經涼了,兩個人的分量,我一個人吃不了這麽多。以前一家三口的時候,小傑總是最後一個放下筷子,還要再添一碗飯。現在剩菜越來越多,保鮮膜都用得特別快。電視裏在放感恩節購物廣告,各種打折促銷,什麽都是family size。去年這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去outlet搶購,小傑試衣服試了兩個小時,最後買了好幾件運動服。今年還會去outlet,但一個人逛街。
翻看手機相冊,去年感恩節的照片還在。小傑摟著我和陳同,三個人都笑得很開心。背景是滿桌的菜,火雞金黃油亮,土豆泥堆成小山,南瓜派上還插著小旗子。今年該做多少呢?兩個人的感恩節,十幾磅的火雞實在太大了。
Rachel發信息問我明天去不去瑜伽館,說節日期間更要保持運動。我回了個笑臉。最近瘦了不少,褲子都鬆了,皮帶也往裏收了兩格。窗外開始起風了,樹葉嘩啦啦地響。去把窗戶關上,看到對麵人家已經開始掛彩燈了,紅紅綠綠的,在暮色中一閃一閃。我們家的彩燈還在車庫裏的箱子裏,去年是小傑爬梯子掛的,一邊掛一邊唱歌。
手機又響了,是社區中心的群發消息,提醒明天的活動。Susan在郵件裏寫道:"我們還會介紹幾位新搬來的鄰居,大家一定要來認識認識!"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昨天瑜伽課上,Rachel問我最近是不是瘦了。她一邊做下犬式一邊說:"Claire,你臉都瘦了一圈,顴骨都突出來了。"我說可能是天冷了,胃口不太好。其實是做飯沒動力,一個人吃飯,隨便對付一下就行了。昨晚就吃了個三明治配牛奶,今早的早餐是昨天剩的半個三明治。冰箱裏的菜都快過期了。
下課後去了星巴克。點咖啡的時候,看到價目表上新出了感恩節特飲,南瓜香料拿鐵,杯子上畫著可愛的火雞。小傑最喜歡這個,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喝,還要加extra whipped cream。今年他在波士頓。Rachel問我:"最近上課的時候,你好像總是心不在焉。"我說挺好的,就是有點想孩子。她拍拍我的手:"會好的,慢慢就習慣了。時間會衝淡一切。"
習慣。這個詞最近聽得太多了。習慣一個人吃飯,習慣空蕩蕩的房子,習慣安靜得能聽見時鍾滴答聲的晚上。可是過了兩個月,還是不太習慣。
回家路上,經過中國超市,猶豫了一下還是進去了。貨架上擺滿了新鮮蔬菜,豆腐剛進貨,還冒著涼氣。白菜翠綠翠綠的,排骨也很新鮮,粉嫩的顏色看著就有食欲。我推著購物車,機械地往裏放東西,豆腐、白菜、排骨,都是家常菜的材料。收銀員是個年輕的中國女孩,紮著馬尾辮,看到我買這麽多菜,笑著問:"阿姨,家裏來客人啦?這麽多菜,得做一大桌吧?"我笑著搖頭。她大概不理解,一個人為什麽要買能吃一個星期的菜。其實我自己也不太明白,可能是習慣了買三個人的分量,購物車不滿就覺得不踏實。
傍晚,陳同回來得挺早,難得。我們一起吃了晚飯,他誇排骨湯做得好。放了花生和蓮藕,廣東人的做法,燉了三個小時。陳同忽然說:"對了,下個月公司年會,你要一起去嗎?"我問什麽時候。"十二月中旬,在市中心的酒店。"我說到時候再說吧。其實不太想去,那種場合,假笑一晚上太累了。飯後他去書房工作,我收拾廚房。洗碗的時候,聽到書房傳來電話會議的聲音,他在說英語,語速很快,時不時蹦出幾個技術詞匯。二十多年了,我還是那個帶著口音的英語,在正式場合總是不夠自信。
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樓下冰箱的嗡嗡聲在夜裏格外清晰,像一首永遠不會結束的催眠曲。陳同早就睡著了,輕微的鼾聲很有節奏,偶爾還會說兩句夢話,聽不清在說什麽。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今天整理衣櫃,翻出一件十年前的羊絨衫。淺藍色的,摸起來還是那麽軟,當年在梅西百貨買的,原價兩百多,打折後還要八十多塊。記得陳同當時還皺著眉說太貴了,一件毛衣而已。我堅持要買,因為摸起來特別舒服。現在拿出來看,領口有點起球了,但顏色還很正,這種淺藍色特別襯膚色。試了一下,居然有點大了。站在鏡子前轉了個圈,肩膀的線條倒是比以前清晰了些,鎖骨也更明顯了。瑜伽還是有用的,雖然瘦了,但體型保持得不錯。就是臉頰凹進去了一些,顯得顴骨有點高。
手機響了,是爸爸的微信語音。他不太會打字,發的都是語音,鄉音很重:"閨女啊,最近咋樣?這邊天冷了,都下霜了,你們那邊還暖和吧?你媽讓我問問,啥時候有空回來看看?"聽著爸爸的聲音,鼻子突然有點酸。回了個語音,告訴他一切都好,讓他和媽媽注意身體,有空就回去看他們。其實很想說馬上就買機票回去,但機票太貴了,而且請假也不方便。上次回國還是三年前,爸爸媽媽都老了很多,頭發白了大半,走路也沒以前利索了。
正想著,陳同推門進來:"在幹嘛呢?衣服掉了一地。"我說整理衣服,有些舊的可以捐了。他看了看我整理出來的一堆衣服,突然指著那件紅色的羊毛裙:"這件不是前年才買的嗎?我記得你很喜歡,還特意配了雙鞋。"我說不太合適了。其實是覺得顏色太鮮豔,五十多歲的人了,穿大紅色總覺得不合適。而且現在的心情,也配不上這麽喜慶的顏色。他沒再說什麽,轉身要走,又回頭:"對了,我要去亞特蘭大出差,公司的項目,可能要待四五天。"我問感恩節前能回來嗎。"應該可以。"他想了想,"要不今年我們出去吃?訂個餐廳,不用那麽麻煩在家做一大桌。"我點點頭。
晚上,Maggie打電話來,聲音還是那麽中氣十足:"慧慧,告訴你個好消息!社區中心下個月要辦個聖誕集市,正在征集義工呢,咱們一起報名唄?"我說好啊。有事做總比在家發呆好。"太好了!到時候咱們可以賣點手工藝品什麽的。哎,你會包餃子不?咱們可以現場教美國人包餃子,肯定特別受歡迎!"Maggie的熱情總是能感染人,聽著她興致勃勃地計劃,我的心情也輕鬆了不少。
臨睡前,收到小傑的短信:"媽,剛考完試,還行。最近波士頓特別冷,昨天還下雪了,我買了件厚外套。你和爸要注意身體,多穿點。"盯著"注意身體"這四個字看了很久。孩子真的長大了,知道關心父母了。以前都是我叮囑他多穿衣服,現在角色對調了。眼睛有點酸,趕緊回了信息:"好的,你也要照顧好自己。錢夠用嗎?要不要再轉點給你?""夠的,別擔心。晚安媽媽。"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下午兩點,電話響了。看到是國內的號碼,心裏咯噔一下。是媽媽。一聽聲音就不對,有點發抖:"你爸住院了。"手機差點從手裏滑落。
"怎麽了?嚴重嗎?"我的聲音也在抖,手心瞬間就出汗了。
"心髒的毛病,昨天晚上突然胸悶,送到醫院說要做個小手術。你要是忙就別回來了,我們能應付。"媽媽的聲音明顯在強撐,我能聽出她在努力控製情緒。
"我馬上訂機票。"沒有任何猶豫。
掛了電話,手還在抖。趕緊打開訂票網站,手指在鍵盤上都不聽使喚。最早的航班是今晚十一點,商務艙沒了,經濟艙還有位置。二話不說就訂了,兩千多塊,刷卡的時候都沒眨眼。給陳同發了信息:"爸爸住院了,我要馬上回國。"他很快回複:"需要我陪你去嗎?項目可以推遲。""不用,你工作忙。我先回去看看情況。"
開始收拾行李,腦子裏一片混亂。護照在哪?充電器拿了嗎?要帶幾件換洗衣服?對了,要帶點美國的保健品給爸媽,魚油、維生素、輔酶Q10。手忙腳亂地往箱子裏塞東西,又覺得帶太多了,又往外拿。Maggie的電話來了:"慧慧,明天的瑜伽課你還去嗎?""Maggie,我爸住院了,我得馬上回國。"聲音都有點哽咽了。"啊?嚴重嗎?別著急別著急,深呼吸!需要幫忙嗎?要不要我開車送你去機場?""謝謝,陳同會送我。我先回去看看情況。"
收拾好行李,看看時間,才四點。去機場太早了,可是在家裏坐不住。在客廳裏來回踱步,一會兒看看手機,一會兒整理已經整理好的行李。陳同六點就回來了,比平時早了兩個小時,手裏還拎著外賣:"先吃點東西再走,飛機上的飯不好吃。"草草吃了幾口,味同嚼蠟。他開車送我去機場,路上誰都沒說話,車裏放著輕音樂,但我一個音符都沒聽進去。
機場比平時冷清,可能是因為還沒到感恩節高峰。辦好登機手續,還有三個小時。找了個角落坐下,給媽媽發信息,她說爸爸狀態還行,讓我別擔心,路上注意安全。去星巴克買了杯咖啡,希望咖啡因能讓自己冷靜一點。回來的時候,看到登機口附近站著個白人男子,高個子,正在看手機。他抬起頭,我們目光相遇了一下。他看起來有點麵熟,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一時想不起在哪見過。
我找了個位子坐下,繼續發呆,滿腦子都是爸爸的事。那個男人走過來了,腳步有點猶豫。
"不好意思,"他用帶口音的英語說,德國口音,很明顯,"你是Claire嗎?王曉慧?"
我愣了一下,仔細看看他:"是的。您是?"
"Tim。Tim Mueller。我兒子Marcus,以前和你兒子一個辯論隊的。記得嗎?八年前的事了。"
記憶突然被喚醒。哦!對了,Marcus,那個高高瘦瘦的德國男孩,辯論的時候特別認真。Tim經常來接他,有時候會在我家客廳等,我們聊過幾次天。難怪覺得麵熟。
"Tim!是的,好久不見。Marcus現在怎麽樣?"
"在羅切斯特大學讀計算機專業。小傑呢?"
"在波士頓大學讀商科。"
"哇,真厲害!時間過得真快,記得他們一起準備辯論賽的時候,還是十五六歲的孩子。"
"是啊。"我有點心不在焉。
他似乎察覺到了我的不安,語氣變得更加關切:"你也要去中國?出差嗎?"
"我爸爸生病了。"不知為什麽,對著這個幾乎算是陌生人的人,我說出了實話。可能是因為太需要找人說話了。
"哦,很抱歉。嚴重嗎?"
"心髒問題,要做手術。"
他點點頭,沒有說那些"一定會沒事的"之類的空洞安慰話,就安靜地坐在那裏。這種沉默反而讓人覺得安心,比那些廉價的安慰更真誠。過了一會兒,他說:"我理解這種心情。去年我媽媽也住院了,在德國。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很難受。"
"是的。"我看著手裏的咖啡杯,"離得太遠了。"
"你一個人去嗎?"
"嗯。我先生工作忙。"
他點點頭,然後像是想起什麽:"其實我也要去中國,去旅遊。一直想去看看,終於有時間了。"
"一個人?"我有點意外。
"是的。Marcus在東部上學,感恩節說要和同學一起過。公司的項目剛好告一段落,我就想,為什麽不呢?"他笑了笑,有點自嘲,"該做些一直想做但沒做的事了。"
"去哪些地方?"
"北京、西安、上海。"他拿出手機,給我看他做的攻略,密密麻麻的,特別詳細,"都是Marcus幫我查的,他說這些地方最有代表性。這孩子,比我還興奮。"
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想起八年前,他也是這樣認真地記錄辯論隊的每一場比賽,用小本子記下每個孩子的進步。
"你中文怎麽樣?"
"會說'謝謝'和'你好'。"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像個準備考試但沒複習好的學生,"還下載了翻譯軟件,希望不會迷路。"
"北京打車很方便的,司機一般會簡單英語。記得下載打車軟件。"
"謝謝!"他趕緊記在手機裏。
登機開始了。我們的座位不在一起,他在前麵,我在後麵。上飛機前,他回過頭,很認真地說:"希望你父親手術順利。一切都會好的。"
"謝謝。"
飛機起飛了。望著窗外的夜空,心裏還是忐忑不安。但剛才的短暫交談,讓焦慮稍微緩解了一些。
##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北京時間淩晨四點到的。
下飛機的時候頭昏腦脹,時差加上擔心,整個人都恍惚了。過海關的時候,工作人員問我回國做什麽,我說看望生病的父親,他立刻放行了,還說了句"祝老人家早日康複"。
取行李的時候又看到Tim,他正在研究怎麽去市區的指示牌,一臉困惑。德國人的嚴謹在這時候反而成了障礙,他試圖理解每一個中文字。
我走過去:"需要幫忙嗎?"
"啊,Claire!"他如釋重負,轉過身來,"這些指示牌...我的翻譯軟件好像不太管用。"
"打車去市區最方便。"我指了指出租車的標誌,"跟著這個箭頭走,到taxi站台排隊就行。告訴司機酒店名字,他們都知道的。"
"太感謝了。"他由衷地說,然後看著我疲憊的樣子,"你怎麽去醫院?也是打車?"
"是的。"我點點頭,突然感到一陣眩暈。長途飛行加上擔心,身體快到極限了。
"那...保重。希望一切順利。"他頓了頓,似乎想說什麽,最後隻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刻,一個幾乎是陌生人的關懷讓我差點流淚。
"謝謝。你旅途愉快。"我匆匆轉身,不想讓他看到我眼中的脆弱。
分開後,我直奔醫院。清晨的北京街道還很安靜,出租車司機是個健談的北京大哥,聽說我從美國回來看病的父親,一路上都在安慰我,說現在醫療條件好,心髒手術都是小手術。
到了醫院,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插著監護儀器,心一下子就揪起來了。他睡著了,臉色有點蒼白,但呼吸平穩。媽媽坐在床邊,看到我眼圈就紅了。
"媽,爸怎麽樣?"
"醫生說不太嚴重,做個支架就行。手術安排在後天。"媽媽拉著我的手,"你瘦了這麽多,在美國沒好好吃飯吧?"
接下來的幾天就是醫院、賓館兩頭跑。手術很成功,爸爸恢複得也不錯。第四天就能下床走動了,還開玩笑說:"早知道閨女要回來,我就不生病了,害你花這麽多機票錢。"
第五天,爸爸精神好多了,開始念叨:"你趕緊回去吧,別耽誤工作。小陳一個人在家也不行,誰給他做飯啊?"
"再陪你們幾天。"我不想這麽快走。
在醫院食堂吃午飯的時候,媽媽突然說:"你瘦了太多了。臉都凹進去了,是不是壓力太大?"
"可能是最近鍛煉多了。"我不想讓她擔心。
"空巢了吧?小傑不在家,你肯定不習慣。"媽媽歎口氣,看著窗外,"當年你出國的時候,我也是好久才適應。明明知道這是好事,孩子有出息,但心裏就是空落落的。"
媽媽的話讓我鼻子一酸。是啊,當年我義無反顧地出國,可曾想過他們的心情?現在輪到我了,才知道那種感覺。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一日
回美國已經三天了。
時差還沒完全倒過來,晚上三點就醒,白天卻困得不行。陳同這幾天很體貼,每天都問爸爸的情況,還主動做了幾次飯,雖然隻是簡單的意麵和沙拉。他說等明年夏天一起回去看爸媽,我知道這隻是說說,他的項目永遠做不完。
今天是周六,社區中心有感恩節後的聚餐活動。雖然感恩節已經過了,但大家還是想聚一聚,算是個傳統。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去。在家悶著也不是辦法,況且答應了Maggie要帶可樂雞翅。
廚房裏忙活了一上午,可樂雞翅做了一大盤,還是按照小傑喜歡的口味,甜中帶點辣。收拾好裝進保溫盒,看著滿滿一盒,心想這次應該不會剩了,社區活動人多。
到了社區中心,活動室裏已經很熱鬧了。Maggie一看到我就衝過來:"哎呀慧慧,你可算來了!聽說你爸爸生病了,現在怎麽樣了?"
"已經好多了,謝謝關心。"
"那就好那就好!"她接過我手裏的保溫盒,"哇,可樂雞翅!我就知道你不會讓大家失望的!來來來,我給你介紹幾個新朋友!"
Maggie拉著我在人群中穿梭,這個是新搬來的李太太,那個是剛退休的陳教授。正介紹著,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走進來。是Tim,手裏拿著個盒子,穿著休閑裝,看起來有點拘謹。
組織者Susan趕緊迎上去:"哦,Tim!太好了你能來!"然後轉向大家,"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Tim Mueller,住在橡樹街,他帶了正宗的德國聖誕餅幹來分享!"
大家紛紛鼓掌歡迎。Tim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尋,看到我時明顯鬆了口氣,露出了笑容。他走過來,用那種德國人特有的略顯正式的方式打招呼:"Claire!真高興看到你。你回來了,你父親還好嗎?"
"手術很成功,謝謝關心。"我有點驚訝他還記得這事,"你的中國之行怎麽樣?"
"太棒了!"他的眼睛立刻亮起來,整個人都生動起來,"中國太美了,超出我的想象!還是沒看夠。還有食物!天哪,我胖了至少五磅!"
Maggie湊過來,好奇地打量著我們:"哎呦,Claire,你們認識啊?"
"孩子以前一個辯論隊的。"我解釋。
"那敢情好!"Maggie立刻熱情起來,"Tim你一個人來的?來來來,嚐嚐我做的鍋包肉!正宗東北菜!"她轉頭對我眨眨眼,"Claire做的可樂雞翅也特別棒!"
就這樣,Tim很自然地被拉進了我們的小圈子。他很認真地品嚐每一道中國菜,那種專注的樣子有點可愛。每嚐一樣,他都會掏出手機記錄,一邊記一邊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
"這個酸酸甜甜的肉是什麽?"他指著鍋包肉問,"在中國沒吃過這道菜。"
"東北名菜,鍋包肉。"Maggie得意地說,"我的拿手好菜!想學嗎?"
"真的可以嗎?"Tim的表情像個得到糖果的孩子。
"當然!"Maggie大大咧咧地說,"不過這個比較難,你得先從簡單的學起。曉慧,你說是不是?"
不知怎麽話題就轉到了中國菜的做法上。我提到豆瓣醬是川菜的靈魂,生抽老抽的區別,他聽得特別認真,不時提問。
"我在北京吃了宮保雞丁,太好吃了,跟美國中餐館的完全不一樣。"他說,"回來後我買了材料試著做,結果...我們不要討論結果。"他做了個鬼臉,"我的廚房差點著火。"
大家都笑了。Maggie拍著他的肩膀:"沒事沒事,我第一次炸春卷,油濺得滿廚房都是,我老公嚇得拿著滅火器站旁邊!"
"火候和調料的比例很重要。"我說,"宮保雞丁看著簡單,其實挺講究的。"
"能不能...我是說,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他有點不好意思,抓了抓頭發,"能不能教教我?我真的很想學。當然,我可以付學費,或者用德國菜交換?雖然我覺得德國菜可能沒什麽吸引力..."
他說話的時候有點緊張,那種小心翼翼的樣子讓我想起剛來美國時的自己。求助需要很大的勇氣。
"別說付學費的事!"Maggie大手一揮,打斷了他的話,"都是鄰居,互相幫忙是應該的。Claire做菜可好了,包教包會!"
我還沒來得及說什麽,Maggie已經開始安排了:"要不這樣,你們先加個微信,有問題可以隨時問。現在誰還打電話發短信啊,微信多方便!"
在Maggie的張羅下,我們交換了聯係方式。Tim笨拙地操作著手機,差點把我的名字輸錯了。"這個軟件真複雜,"他抱怨道,"但Marcus說這是在中國生存的必需品。"
活動快結束的時候,大家開始收拾。Tim主動幫忙搬桌子,幹活很賣力。臨走前他特意過來道謝:"今天很開心,謝謝你們的熱情。好久沒有這種...怎麽說呢,社區的感覺了。"
"客氣什麽。"Maggie說,"以後常來!下次我們組織包餃子活動,你一定要來學!"
"一定!"他認真地點頭。
回家路上,Maggie跟我並排走著,突然說:"這個Tim人不錯啊,禮貌又勤快。"
"是挺好的。"我隨口應著。
"聽說他太太幾年前過世了?"她壓低聲音,"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
"嗯。"我不想在這個話題上深入。
"就是說說。"Maggie識趣地轉開話題,"對了,下周的聖誕集市籌備會你來嗎?"
"來。"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八日
今天社區中心的聖誕集市籌備會,比預想的人多。
Maggie早早就到了,占了個好位置,桌上擺滿了她的計劃圖。看到我就興奮地招手:"慧慧,快來看!我都設計好了,咱們的餃子攤位就放在入口處,保證第一個就能吸引眼球!"
"你想得真周到。"我一邊說一邊幫她整理材料。
正忙著,Tim進來了,手裏拿著個工具箱,牛仔褲上還有點木屑。
"不好意思來晚了,"他有點氣喘,"車庫的架子壞了,修理花了點時間。"
"Tim!"組織者Susan高興地迎上去,"太好了,正需要人手搭帳篷呢!"
"我就是為這個來的。"他舉了舉工具箱,"專業工具,保證搭得結實。"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Tim一直在忙著搭帳篷。December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看著他認真工作的樣子,袖子卷到手肘,額頭上有細密的汗珠。德國人做事就是認真,每個接口都要檢查三遍。
Maggie碰碰我的手肘,小聲說:"看看人家,多勤快!不像某些人,叫半天都不動。"我知道她在暗指她老公。
Tim搭好一個帳篷,直起腰擦汗。我遞了杯水過去:"辛苦了。"
"謝謝。"他一口氣喝了半杯,"好久沒幹體力活了,還挺爽的。辦公室坐久了,都快忘了流汗的感覺。"
"你平時做什麽工作?"我隨口問。
"軟件工程師,整天對著電腦。"他笑了笑,"很無聊的工作,不像你們老師,桃李滿天下。"
"你怎麽知道我是老師?"我有點意外。
他愣了一下,然後不好意思地說:"上次辯論隊的時候,聽小傑說過。他說他媽媽是最好的中文老師。"
原來如此。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暖暖的。
"對了,"他放下水杯,"我試著做了宮保雞丁,這次沒著火。"他掏出手機,"但是...怎麽說呢,賣相有點慘不忍睹。"
照片上的確是一盤黑乎乎的東西,雞丁和花生混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我忍不住笑了:"火候太大了,糖也放多了。"
"我就知道!"他懊惱地拍額頭,"食譜上說大火,我就真的開最大火。"
"中國菜的大火不是真的最大火。"我解釋,"是相對的概念。"
"太複雜了。"他歎氣,但眼裏還是有不服輸的光芒,"我得找個時間好好學學。"
Maggie走過來:"聊什麽呢這麽開心?哎,Tim,下周二下午社區中心有廚房空著,要不我們組織個廚藝課?"
"真的嗎?"Tim眼睛亮了。
"當然!"Maggie開始張羅,"到時候多叫幾個人,大家一起學。Claire,你當老師怎麽樣?"
我正想推辭,Maggie又說:"就當是為社區服務了!而且人多熱鬧,你也不用一對一教,多輕鬆。"
這個理由讓我無法拒絕。在公共場所,有其他人在,確實比較合適。
"那好吧。"
"太好了!"Tim高興得像個孩子,"我一定好好準備,這次絕對不能失敗。"
"放輕鬆,"我笑著說,"做菜應該是享受,不是考試。"
"對我來說差不多。"他自嘲道,"德國人的毛病,什麽都想做到完美。"
傍晚收工的時候,大家都很滿意今天的進展。Tim收拾工具的時候,不小心錘子掉地上,砸到了腳。
"Scheisse!"他用德語罵了句,然後馬上道歉,"對不起,職業習慣。"
"沒事。"我忍著笑,"疼嗎?"
"還好。"他跳著腳,樣子有點滑稽,"鋼頭鞋還是有用的。"
回家的路上,想到剛才的場景,忍不住又笑了。Maggie說得對,Tim這人確實不錯,認真but又不失幽默。最重要的是,他很真誠,不像有些人那樣虛偽做作。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今天的廚藝課出乎意料地成功。
社區中心的廚房裏擠了七八個人,除了我、Tim和Maggie,還有住在楓葉街的Linda,剛退休的陳教授夫婦,還有兩個美國鄰居。原本隻是教Tim做菜,現在變成了小型烹飪班。
"今天我們學宮保雞丁。"我站在灶台前,感覺像回到了以前教書的時候,"首先,準備材料很重要。"
Tim站在最前麵,拿著小本子認真記筆記,時不時舉手提問:"老師,這個料酒可以用白葡萄酒代替嗎?"
"老師?"Maggie笑得前仰後合,"Tim你也太認真了!"
"職業習慣。"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在德國上學的時候就這樣。"
我演示著切雞丁的方法:"要切成均勻的小塊,這樣受熱才均勻。"
"多小算小?"Tim認真地問,還拿尺子比劃。
大家又笑了。Linda說:"Tim,你做菜還帶尺子?"
"第一次學嘛,"他振振有詞,"精確一點總沒錯。"
我繼續演示:"關鍵是這個熗鍋。油溫要夠,但不能太高。聽聲音,滋啦一聲就對了。"
"怎麽判斷油溫?"陳教授問。
"看油麵的波紋,還有..."我把手放在鍋上方,"感覺熱度。"
"這太抽象了。"Tim抱怨,"沒有具體溫度嗎?比如180度?"
"中國菜講究的是經驗和感覺。"我笑著說,"多練習就有感覺了。"
輪到大家動手了。Tim第一個上,動作小心翼翼的,像在做化學實驗。倒油的時候還在默念:"不要太多,不要太多..."
"放鬆點!"Maggie在旁邊指導,"做菜不是造原子彈!"
"對他來說可能差不多。"Linda打趣道。
Tim扔進幹辣椒和花椒,鍋裏傳出滋啦聲,他興奮地叫:"聽到了!我聽到滋啦聲了!"
"很好,現在放雞丁。"我指導著。
他手忙腳亂地倒進雞丁,油濺起來,嚇得後退一步。"為什麽要濺油?它們在攻擊我嗎?"
大家笑成一團。我走過去:"離鍋近一點,倒的時候沿著鍋邊,就不會濺了。"
在大家的加油聲中,Tim完成了他的宮保雞丁。雖然賣相還是不太好看,但至少能吃了,而且味道居然不錯。
"我成功了!"他舉著盤子,得意得像個得了獎的孩子,"誰要嚐嚐?我保證沒毒!"
"我來!"Maggie第一個拿筷子,嚐了一口,"嗯,不錯!有進步!就是花生有點焦。"
"花生是我的宿敵。"Tim苦笑,"它們總是跟我作對。"
陳教授也嚐了嚐:"作為第一次,很不錯了。我第一次做,把廚房差點燒了。"
大家輪流試做,廚房裏充滿了歡聲笑語。Tim在旁邊幫忙,一會兒遞這個,一會兒拿那個,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起品嚐成果。Tim特別興奮,拍了好多照片:"我要發給Marcus看,他肯定不相信他爸爸會做中國菜!"
"下次學什麽?"Linda問。
"麻婆豆腐怎麽樣?"Maggie提議。
"太難了吧?"我說,"豆腐很容易碎。"
"我喜歡挑戰!"Tim舉手,"而且我愛吃豆腐,在中國吃了好多種豆腐,太神奇了!"
大家開始討論下次的菜單,氣氛特別好。收拾廚房的時候,Tim主動承擔了最累的洗鍋工作。
"今天真的學到很多。"他邊刷鍋邊說,"不隻是做菜,還有...怎麽說呢,一種生活態度?"
"什麽態度?"
"享受過程。"他想了想,"德國人太注重結果了,中國人更懂得享受過程。"
"也不全是。"我遞給他抹布,"中國人也很注重結果的。"
"但你們更...靈活?"他找詞,"不像我們那麽死板。"
"文化不同吧。"
"我喜歡這種不同。"他認真地說,"讓生活更有趣。"
回家的時候,Maggie跟我一起走,意味深長地說:"Tim今天很開心啊。"
"大家都很開心。"我故意裝糊塗。
"我是說他特別開心。"她眨眨眼,"你沒注意到他一直在看你嗎?"
"Maggie,別亂說。"我有點不自在。
"好好好,我不說。"她舉手投降,"但是啊,緣分這東西很奇妙的。"
我沒接話。緣分?也許吧。但現在的我,隻想平靜地過日子,不想有什麽波瀾。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聖誕節前的最後一個周末,商場裏人山人海。
我去給陳同買禮物,想挑條領帶。站在男裝部猶豫不決,他的領帶已經夠多了,但每年都送這個,成了習慣。正在糾結選哪個顏色,聽到熟悉的聲音:"藍色比較適合商務場合,灰色更休閑一些。"
回頭一看,是Linda。五十五歲的她保養得很好,一身得體的裝扮,氣質優雅。她是我為數不多的知心朋友,嫁給美國人Brad已經十年了,是她的第二段婚姻。
"Linda!"我給了她一個擁抱,"好久不見!"
"可不是嘛!"她打量著我,"瘦了啊,最近在減肥?"
"沒有,可能是壓力大。"
"空巢了吧?"她了然地點頭,"來,陪我喝杯咖啡,好好聊聊。"
我們找了家安靜的咖啡廳,點了咖啡和甜點。Linda還是老樣子,優雅從容,舉手投足間都是自信。
"最近怎麽樣?"她關切地問。
"還行吧。小傑在波士頓讀書,陳同忙工作,我一個人閑著。"
"閑著好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喝了口咖啡,"我剛空巢那會兒也不適應,後來發現,這是人生新的開始。"
我們聊了很多,從孩子聊到生活,從過去聊到現在。咖啡喝到第二杯,話題不知怎麽轉到了婚姻上。
"說真的,"Linda放下杯子,"五十多歲是個很特別的年齡。孩子大了,事業穩定了,是時候為自己活一次了。"
"為自己活?"我重複著這個詞。
"對啊。"她笑了笑,"前半生為父母,為孩子,為家庭。現在呢?"
我沉默了。確實,現在的生活好像少了目標。
"我跟Brad的相處模式可能跟你們不一樣。"她繼續說,"我們給彼此很多空間,但在一起的時候quality time。"
"Quality time?"
"就是真正的陪伴。"她想了想怎麽解釋,"不是各玩各的手機,而是真的在一起。散步、聊天、一起做飯...小事情,但是很溫暖。"
"聽起來不錯。"
"美國男人在這方麵確實不一樣。"她說這話的時候,眼裏有種光彩,"他們更...怎麽說呢,更注重細節?"
"什麽細節?"我好奇地問。
她想了想,慢慢地說:"比如說,記得你喜歡咖啡加多少糖,知道你累的時候喜歡泡腳,會注意到你換了新發型...這些小事。"
"中國男人也會啊。"我說,但聲音有點虛。陳同上次注意到我換發型是什麽時候?
"結婚久了就不一樣了。"她輕輕搖頭,"中國男人覺得,結婚了就是一家人了,不需要這些。但其實..."
"其實什麽?"
"其實女人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更需要被看見,被欣賞。"她的聲音變得柔和,"不是說要轟轟烈烈,就是那種...被當成女人,而不隻是妻子、母親的感覺。"
我端起咖啡杯,掩飾內心的波動。她說得對,多久沒有被當成女人看待了?
"而且啊,"她壓低聲音,眼睛裏有頑皮的光,"他們更懂得...怎麽讓女人快樂。不隻是物質上的,還有..."
她沒說完,但我明白她的意思。臉有點熱,趕緊喝了口咖啡。
"哎呀,看我都說了些什麽。"她笑著擺手,"可能是最近Brad出差,我有點想他了。"
我們又聊了一會兒別的,但她剛才的話一直在我腦海裏回響。被看見,被欣賞,被當成女人...這些詞像種子一樣,埋在了心裏。
分開的時候,Linda說:"有空來我家玩,Brad做的意大利麵很棒。"
"好啊。"
回家路上,手機響了,是Tim發的信息:"聖誕快樂!附上我的最新作品,麻婆豆腐!這次豆腐沒碎!"
照片裏的麻婆豆腐賣相不錯,紅亮亮的,看著就有食欲。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回複:"進步神速!聖誕快樂!"
他很快回信:"都是老師教得好。Marcus說我應該開個Instagram賬號,專門發我的中國菜作品。"
"老師"這個稱呼讓我心裏一暖。很久沒有人這樣稱呼我了,小傑長大後就開始叫我媽媽,陳同從來不在意這些稱謂。
"哈哈,可以叫'德國工程師的中國菜曆險記'。"
"好名字!我去注冊!"後麵跟著一個大笑的表情。
又發來一條:"說真的,謝謝你。學做中國菜讓我的生活有了新的樂趣。一個人的時候不那麽無聊了。"
一個人的時候。這幾個字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某根弦。我們都在各自的孤獨中尋找慰藉,尋找讓生活有意義的事情。
看著這條信息,心裏有種說不清的感覺。一個人的時候不那麽無聊了。是啊,我們都在尋找讓生活不那麽無聊的方式。
晚上陳同回來,我把領帶給他看:"聖誕禮物,喜歡嗎?"
他看了一眼:"謝謝,正好需要。"然後就去書房了。
我站在客廳,看著他的背影。什麽時候開始,這麽簡單公式化了?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平安夜,Maggie家的聚會熱鬧非凡。
她把家裝飾得美輪美奐,聖誕樹頂到天花板,上麵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壁爐上擺著聖誕襪,桌上是滿滿的食物,中西合璧,應有盡有。
"Claire!"Maggie看到我就撲過來,"來啦!快看,我今年的裝飾怎麽樣?"
"太漂亮了!"我由衷讚歎。
"那是!"她得意地說,"從感恩節後就開始準備了。來來來,嚐嚐我做的蛋奶酒!"
客廳裏已經有不少人了,都是熟麵孔。孩子們在地下室玩遊戲,傳來陣陣笑聲。大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氣氛溫馨。
陳同發信息說公司有緊急會議,讓我先走。我回複說知道了,心裏卻有點失落。又是工作,永遠是工作。
"陳同不來?"Maggie問。
"他工作忙。"
"這大過節的還工作!"Maggie搖頭,"男人啊,sometimes真不懂生活。來,別想了,我們自己happy!"
正聊著,門鈴響了。Maggie去開門,回來的時候後麵跟著Tim。
"看誰來了!"Maggie大聲宣布。
Tim有點不好意思,手裏拿著一盒餅幹和一瓶酒:"不好意思,臨時決定來的,希望沒有打擾。"
"說什麽呢!"Maggie接過東西,"歡迎歡迎!正好人多熱鬧!"
他穿著深藍色的毛衣,看起來比平時正式一些。看到我,明顯鬆了口氣,走過來:"Claire,平安夜快樂。"
"平安夜快樂。你不是說..."我記得上次他提過要去教堂。
"計劃改變了。"他笑笑,"一個人去教堂太冷清,還不如來這裏熱鬧。"
Maggie給他倒了杯蛋奶酒:"來,嚐嚐我的手藝!小心點,度數不低!"
Tim嚐了一口,立刻咳嗽起來:"哇,這是...這是酒還是火箭燃料?"
大家都笑了。Maggie得意地說:"我的秘方!保證讓你warm up!"
聚會進行得很愉快。Tim很快就融入了,他的幽默感出乎意料地受歡迎。講到在中國的經曆時,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你們知道嗎,"他繪聲繪色地說,"我第一次吃火鍋,不知道那個麻醬要稀釋,直接就吃了一大勺。結果...我以為我要死了!"
"哈哈哈!"大家笑得東倒西歪。
"然後服務員看我的表情,趕緊給我倒水,一邊倒一邊笑。"他自己也笑了,"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輕視中國調料了。"
晚上九點多,我準備告辭。Maggie拉著我:"別走啊,一會兒還要唱卡拉OK呢!"
"陳同一個人在家,我得回去了。"
"好吧好吧。"她歎氣,然後神秘兮兮地說,"等等,我給你準備了些吃的帶回去。"
她塞給我一大盒食物:"都是好吃的,夠你們倆吃的。"
Tim這時走過來:"我也該走了。謝謝Maggie的招待。"
"這麽早?"Maggie挽留。
"明天要早起。"他解釋。
我們一起走出來。外麵飄著小雪,聖誕彩燈在雪中閃爍,整條街都很夢幻。
"開車小心。"他說。
"你也是。"
走到停車的地方,他突然說:"謝謝。"
"謝什麽?"
"謝謝你們接納我。"他看著遠處的彩燈,"搬來這裏八年了,第一次感覺有歸屬感。"
他的聲音裏有一絲孤獨,在雪花飄落的夜裏顯得格外清晰。八年,一個人帶著孩子在異國他鄉,該有多不容易。
不知道說什麽好,隻是點點頭。
回到家,陳同還在書房開會。我把Maggie給的食物放進冰箱,一個人坐在客廳看電視。
手機響了,Tim發來信息:"平安夜快樂。今晚很開心。P.S. Maggie的蛋奶酒真的是火箭燃料。"
我笑了,回複:"確實度數很高。平安夜快樂。"
"有你們這樣的朋友真好。"
看著這條信息,心裏暖暖的。窗外雪花飄落,電視裏在放《真愛至上》,每年聖誕都會播的電影。
這個平安夜,雖然陳同不在身邊,但並不覺得孤單。
##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018年的最後一天,窗外白雪皚皚。
早上起來,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照進來,在地板上畫出一道道光帶。陳同已經去公司了,說要做年終報告。桌上留了張紙條:"晚上可能晚回,別等我吃飯。"
我泡了杯茶,坐在窗前看雪。手機裏不斷有新年祝福湧入,一條條回複著。小傑發來視頻,在時代廣場附近,興奮地說晚上要去看ball drop。年輕真好,有用不完的精力,零下的溫度也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中午,Maggie打電話來,聲音一如既往地熱情:"晚上來我家跨年啊!好多人呢!有火鍋有燒烤,還要放煙花!"
"謝謝Maggie,但陳同今天要加班,我想在家安靜地過。"
"哎呀,你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她還想勸。
"真的不了。有時候安靜點也挺好的。"
Maggie知道勉強不來,歎了口氣:"那好吧。祝你新年快樂!明年一定要更開心啊!"
下午整理這一年的照片。春天櫻花盛開時的全家福,那時小傑還在家。夏天去海邊度假,陳同難得放下工作陪我們玩了整整一周。秋天的楓葉,火紅火紅的,小傑說要帶幾片回學校做書簽。冬天的第一場雪,我們堆了個歪歪扭扭的雪人...
翻到十一月的照片,那張在機場慌亂中拍的自拍。頭發亂糟糟的,眼睛紅腫,但還是拍了,大概是想記錄下那個moment。人在最脆弱的時候,反而最想留下些什麽。
手機響了,Tim發來信息:"新年快樂,Claire!感謝2018年讓我們重新相遇。希望2019年一切都會更好!"
"相遇"這個詞讓我停頓了一下。是啊,如果不是爸爸生病,如果不是那個慌亂的夜晚,可能我們永遠都不會再有交集。八年前孩子們畢業後,大家就各奔東西了。誰能想到會以這種方式重逢?
回複:"新年快樂!願2019年帶來更多美好。"
他又發來:"我剛做了年夜飯,中西合璧!有宮保雞丁和德國香腸。Marcus視頻的時候笑死了,說這是最奇怪的組合。"
"聽起來很有創意。"我回複,忍不住笑了。
"創意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冰箱裏隻有這些。"後麵跟著一個偷笑的表情。
晚飯時間,簡單做了幾個菜。陳同八點多回來,看起來很疲憊。默默吃完飯,又要回書房。
"今天是新年夜。"我提醒他。
"我知道。"他停下腳步,"再有一個小時就弄完了。"
一個小時後,他果然出來了。我們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裏的跨年節目。主持人興高采烈地回顧著2018年的大事件,但我一個都沒聽進去。
十一點五十分,倒計時開始了。
五、四、三、二、一...
"新年快樂。"我們同時說,然後禮貌地擁抱了一下。二十多年的夫妻,連擁抱都變成了例行公事。
"新年快樂。"他說,"我再去處理幾個郵件。"
就這樣,他又回了書房。我一個人坐在客廳,看著電視裏狂歡的人群。時代廣場上,confetti漫天飛舞,情侶們在擁吻,所有人都在歡呼。
手機不斷有信息進來。Maggie發來她家的熱鬧視頻,一群人正在倒數。小傑發來現場照片,凍得鼻子通紅but笑容燦爛。Tim發來一條簡單的信息:"2019,新的開始。為新的一年幹杯!"
我回複:"新的開始。幹杯!"
起身倒了杯紅酒,一個人對著窗外舉杯。雪還在下,路燈下的雪花像精靈在跳舞。
2018年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事:兒子離家上學,正式成為空巢家庭。爸爸生病住院,讓我意識到時間的無情。重遇故人,生活多了些意外的色彩。五十三歲的人生,正在悄悄轉向。
2019年會帶來什麽?不知道。但隱隱約約感覺到,會和以往不同。也許是Linda說的那句話在起作用:"是時候為自己活一次了。"
電視裏新年的鍾聲還在回響。我關了電視,準備睡覺。路過書房,裏麵傳來鍵盤的聲音。陳同還在工作,新的一年第一天,他在工作中度過。
躺在床上,窗外偶爾傳來煙花的聲音。有人在慶祝,有人在狂歡,有人在期待。而我,在這個2018年的最後一夜,許了一個小小的心願:
願2019年,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晚安,2018。
你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