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420) 聊聊印度的嫁妝和中國的彩禮

來源: markyang 2024-01-09 14:57:0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170 bytes)

中國天價彩禮被人詬病多年,壓得很多男青年喘不過氣,最後不少熬成了男中年也沒娶上媳婦,愁的父母愁眉不展。

詬病歸詬病,雖然社會層麵,主流聲音是譴責和抵製居多,但中國彩禮可比中國股票堅挺多了,隻漲不跌。

最新中國彩禮地圖出爐:長江流域出現“零禮金”-鳳凰新聞

同樣的情況在印度也很嚴重,不過剛好相反,印度是天價嫁妝,女方給男方家的。甭管你姑娘長得有多漂亮,不準備一份高額嫁妝,保準嫁不出去或嫁不到好人家。有多少印度女青年,因為嫁妝沒存夠,熬成了老姑娘還待字閨中,守宮砂在臂,急得全家怨聲載道。

這一點可能比中國還狠,在中國,小夥長得帥一點,學曆高一點,潛力值大一點,彩禮還是可以好說的。在印度,沒得談,你就算長得像範冰冰,劉亦菲,Angelababy,嫁妝不夠也沒好家庭願娶。

全國彩禮地圖出爐有個地方竟然是零禮金!看看你家鄉多少? - 壹讀

中國的彩禮和印度的嫁妝,雖然方向相反,但很多方麵卻非常相像,都有著悠久的曆史,美其名曰傳統,也都愈演愈烈,變成一種陋習,對社會層麵起到了非常多的不良影響。

中國彩禮和印度嫁妝各自起源背景是怎樣的,我們今天就來深扒一下。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彩禮製度自然源遠流長,深挖一下,最早起碼要挖到西周。

周朝是個特別講禮的朝代,結婚自然要有各種禮儀標準,這裏麵就包括彩禮。

《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就是沒有彩禮,別說結婚,連麵都不讓見。不過古代男女結婚,也要給完彩禮,直到洞房那天才能相見。周朝婚禮明文規定婚禮有六大流程儀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這裏麵要給錢的部分有兩個。

首先是納采,相當於給女方父母的見麵禮。傳統是送大雁,因為雁是候鳥,來去有時,從不失時節,象征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納采在今天,這個錢被婚介公司或婚戀平台,作為中介費收了。如果屬於雙方自由戀愛,第一次上門見家長,買點水果就可以了,不用搞隻雁那麽麻煩。然後是納征,這個環節則相當於現在的彩禮了,所贈之物也由大雁升級為鹿,象征著以後生小孩像鹿群一樣多。

詩經有雲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意思是經常有小夥子,用白茅包著個死鹿,送給女方以做聘禮。現在要誰抱著條死鹿上門做彩禮,老丈人估計會把人打出去,婚事得黃。

後麵人們學會織布後,才開始用布匹納采。然後有了“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彩禮總算沒那麽血腥了

周朝聘禮“凡嫁女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五兩就是五匹布的意思,彩禮在老百姓那不會超過五匹布,一般老百姓家還是負擔得起的,實在負擔不起,少給兩匹也不會計較。所以說“無過五兩”,沒說“就要五兩”,總的來說,聘禮的象征意義大於經濟價值。

到了漢朝,彩禮的性質變了,從物品演化到真金白銀,開啟我國高價彩禮之先河。“婚娶必多取資,索重聘”。不僅老百姓娶不起老婆,連當官的娶老婆也不容易。漢朝官員階層娶妻最低的彩禮數目是兩三萬錢,相當於一位刺史一年的俸祿,高級官吏士族大夫娶妻更是動不動黃金萬輛。

東漢有個叫展允的基層公務員,就因拿不出兩三萬錢的彩禮,近50歲仍孑然一身。魏晉南北朝時,門第觀念十分嚴重,幹啥都講究門當戶對。但相對應的,不僅是彩禮高,嫁妝也重。隻有一方出錢,則門不當,戶不對了。另外當時很多富商為攀附高門,不管是兒子娶高門之女,還是女兒嫁高門之堂,都會獻上大量錢財。所以那時候除了天價彩禮,更流行“厚嫁”,於是導致“剩女”紮推,然後同時“光棍”也不少。

高額彩禮和嫁妝限製了結婚率,這對農業社會來說,顯然是不利的。為解決這種威脅,統治者頒布了不少打壓高額彩禮的法令。漢朝時就以法律形式出台“官方指導價”,規定 “吏三百石、庶民嫁娶毋過萬五千”。唐代時,由於一開始唐太宗就對天價彩禮之風進行了整頓,加上統治階層是由遊牧民族漢化而來,彩禮問題沒以前嚴重。

對個人才華的看重,勝過對經濟的看重。

比如大詩人李白,早期窮得家徒四壁,就以一首詩《梁園吟》作為聘禮,娶了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

宋朝的時候,社會富裕,攀比之風又開始盛行,無論是彩禮還是嫁妝,都要傾兩家所有,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三金”,就是源自宋朝。而且嫁妝可能還更甚於彩禮……

北宋名臣範仲淹,算是官宦階層,收入還行。為了女兒出嫁,劃出30貫錢為婚禮使用,兒子娶媳婦則花了20貫錢。當時一貫就是1000文銅錢,不算小數目,出的範仲淹這種清官直呼要了老命。

先嫁女之憂而憂,後娶媳之樂還憂,後麵兒子要還想娶二房,老子不管了,所以在宋朝,生男生女都不是招商銀行,都是建設銀行。其實蘇轍嫁掉蘇小妹也差點破產

元明清時期,政府對天價彩禮都是采取打擊態度。元世祖頒布《至元聘禮》,對各級官員到百姓的聘禮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明朝時,戶部侍郎郭恒因嫁女兒彩禮收多了被殺,當時他收了6000兩白銀、5錠黃金、22頭羊。相當於收了百萬彩禮,幾套房,外加豪車數輛。

清朝時則大力倡導“周禮”,將彩禮從經濟意義又變回象征意義。

加上元明清時期,雖國家富裕,但民間依然多貧窮,所以總體彩禮也不高。

到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前,國家整體是反對封建陋習,加上戰亂,及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經濟不好,彩禮更是變成一點點象征意義的東西。

尤其新中國成立後,樸素的革命思想,更催生了樸素的婚姻觀。婚姻是自由戀情+誌同道合的結合,包括婚禮也都一切從簡樸,收彩禮容易被人看不起,幾近消失。

但是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富裕,攀比之心又起,加上男女數量不平衡,天價彩禮之風又起,且比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人認為,產生天價彩禮的背景有以下幾點

第一,自清朝到近代,實際因為天災人禍,買賣女兒之風十分盛行。

加上重男輕女思想,民間,尤其農村地區,女兒向來不被當作自家人看待,養這麽大,不能白養。嫁出去的女像潑出去的水,從經濟角度得多要點彩禮才能彌補心理平衡。從某種角度看,一些家庭多少有點把女兒物化。

第二,男女數量不平衡,這就好像俄羅斯那邊女多男少,隻有嫁不出去的女人,沒有找不到老婆的男人。

中國的男女數量現狀,結合傳統,就變成了幾乎不談嫁妝,隻關注彩禮。

第三,中國女性地位之高,實際是全世界少見,中國自五四運動就開始了女權運動,毛主席時代更是提倡婦女能頂半邊天。

對比我們的鄰居日韓,其實男尊女卑思想一直深入人心,印度,東南亞,非洲很多國家也是如此。加上我國計劃生育,誕生了許多獨生女,從小寵愛,男多女少的環境下,很多男的甘做舔狗,許多女性的地位,實際比男性還高,甚至超過了歐美的男女平等。

第四,惡性循環,很多有兒子和女兒的家庭,為了給兒子湊彩禮,隻能靠女兒賺彩禮,所以很多時候彩禮還不是給到父母的,是給到小舅子的。

聊完中國,我們再來聊聊印度那邊。

印度不收彩禮收嫁妝,女兒家庭負擔重,為何會產生超6000萬光棍? - YouTube

印度也是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嫁妝曆史源遠流長。嫁妝在印度稱為“kanyadan ”,開始時,和周朝的彩禮一樣,隻是父母根據自家的財力,給女兒一些陪嫁的實用物品,象征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到後麵就和中國一樣,越來越走偏了,不僅從象征,變成攀比,還從自願,變成了變相打劫。

但是嫁妝如何在印度演化為慘烈的嫁妝製度呢,這和幾方麵的因素有關。

首先就是印度萬惡的“種姓製度”。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裏麵有個“內婚製”規定,規定印度男子,要娶同種姓的女子為妻,才為合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又變成了男性不可娶高種姓女子為妻,但可娶低種姓女性為妻,這就為階層跨越開了一個小口。

一些富裕的家庭,為讓女兒及後代實現階級跨域,就甘願獻上高額的財富作為嫁妝,幫助女兒嫁入更高種姓。這和中國魏晉時,一些富裕家族,為結交士族門第,把女兒進行“厚嫁”,異曲同工。

後麵再演化,就變成了管你高種姓還是同種姓,隻要嫁女兒,就必須嫁妝拿來。而造成這樣演化還一個因素,就是印度人思維與傳統裏,把女人不當作一個勞動力看待。比起我們的男耕女織,印度在古代就是個男耕女不織的社會,女人不是勞動力。

印度身處熱帶,需要的紡織品很少,男的一條短褲可以穿幾年,女的也兩套薄紗即可,平時也不用出去拋頭露麵。衣服少,這就不太需要洗衣、縫補、刺繡這些能力,食物簡單,還手抓為主,既不需要太多烹飪,也不用洗碗。所以在古代,女性做的家務活也不多。這就造成一種不良意識,女性是一種負擔,而不是勞動力,產生不了多少價值。

世界銀行報告:印度農村地區女方嫁妝約為男方彩禮7倍_手機搜狐網

沒嫁出去之前,女方是娘家的負擔,嫁出去後,則相當於負擔轉移,成為婆家的負擔。給嫁妝是作為對負擔轉移的補償。那有人會說,女人會生孩子照顧孩子傳宗接代啊,怎麽能說沒用呢?但在人家的奇葩意識裏,認為女人生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要不小心又生了個女兒出來,還更增加家庭負擔了。而且印度人不僅認為生女孩沒用,生男的也沒多大用,印度這個寄托於神靈和天堂的神奇國度,人就是沒用的東西,所以會生人不是女性的價值所在。

聽著雖然不可思議,但這就像西方人看我們重男輕女的思維,認為生男的才算有後代一樣同樣不可思議,他們王位還經常女王繼承。有時一些陋習,底層邏輯就是這麽荒誕,又禍害千年。認為女人是負擔,和種姓製度的“內婚法”一結合,就演變成今天印度的高額嫁妝傳統。而且比中國男同胞更慘的是,中國男人隻要熬過彩禮和丈母娘那關,就算彩禮給少了,日子還是能過的下去。但印度的嫁妝直接決定女人在婆家的地位,嫁妝沒給夠,可不是地位低下那麽簡單,因為嫁妝印度女性在婆家被虐待甚至被殺死的事情屢見不鮮。

印度新娘嫁妝-西瓜視頻搜索

印度因嫁妝糾紛而死亡的人數非常令人吃驚,上世紀 90 年代因嫁妝問題 ,每年約有 7000 人被虐待致死。2000 年新德裏平均每 12 小時就有一名女子因為嫁妝問題而被活活燒死。進入 21世紀以來,嫁妝命案仍以每年 4.4%的速度增長,每年約有 9000 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要求而喪命,被虐待致殘的更是不計其數。

看完這些數據和現實,中國女同胞是否發現生在中國是件極其幸福的事情。

其實除了中國,很多國家都是嫁妝製,我們相鄰的日韓,是既沒有彩禮,也沒有嫁妝。

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受“羅馬嫁妝製度”的影響,女性結婚時婚禮的成本,絕大多數是由女方父親來負擔,相當於變相嫁妝,當然,這在歐美也基本都能負擔。

不管是中國某部分重男輕女家庭把女兒“物化”,還是印度把女兒當“負擔”,女性,首先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負擔,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婚姻麵前,女性應該更多考慮與對方的感情,和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的想法。

我有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是中國IT男,娶一個印度IT女,是不是雙方就既不要彩禮,也不要嫁妝呢,還是既要彩禮,又要嫁妝呢,有經驗的發一個提示吧。

 

 

 

(本文總結自網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