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福利是這樣規定的。

來源: 娜莎 2011-05-05 08:16: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44 bytes)
回答: 回複:老貓救我老恐龍2011-05-05 07:02:36

謝謝。你說我擔心的問題不是問題, 我覺得放鬆多了。

老公的失業金兩年,失業金可以支付房貸,車的開銷,全家醫保,孩子鋼琴網球遊泳都沒停,我精打細算的剛剛夠。但是問題最糟糕是2012年底,他的失業金領完,還沒找到工作。歐洲的高福利現在也是岌岌可危。失業金因為是工作時有支付,所以發放沒有限製。但救濟是另一回事,你要把房子賣掉所賺的盈利花完後,就是你所有的積蓄花完後,每月再領。都是聽說的,現在4口之家領1250歐,再加上換七八糟的,最多1千6歐。18歲孩子免醫保,兩個大人要付260歐左右。我覺得周轉不過來,總要回國看看父母吧。去美國,英語畢竟是老公母語,我覺得應該比荷蘭好找工作。

就是我能周轉過來,我覺得對孩子也不好。歐洲人已經很不上進了,我們領救濟,長期下來孩子更不求上進。

如果他54, 我49, 我就死了心在荷蘭了。畢竟他44, 我39,不想做社會寄生蟲。

我是個勤快人,老公歐洲人風格,不求有錢舒適第一。但是個有責任心的人,會工作養家的,但不會為養家苦自己拚命打工。他現在失業在家放鬆的很,聽音樂,騎車,帶孩子玩。他說他還沒死心,明年此時還沒工作就回美國。我心裏慌得很。在荷蘭找不到工作,男人長期不工作我覺得不好。

 

所有跟帖: 

可是你回美國連這些都沒有.你有荷蘭永久居留,再找找工作,學學荷蘭語吧.呆了12年荷蘭語 -老恐龍- 給 老恐龍 發送悄悄話 老恐龍 的博客首頁 (57 bytes) () 05/05/2011 postreply 10:57:09

老公幹船運19年,不想幹航運了。我想我們兩從比利時進口巧克力,開個巧克力店。不行再撤荷蘭。 -娜莎- 給 娜莎 發送悄悄話 娜莎 的博客首頁 (321 bytes) () 05/05/2011 postreply 12:56:20

美國你最怕的是沒工作買不起醫療保險。除非馬上找到工作,否則一個月一家2000-3000美元的醫療保險就拖死了。 -Kamioka- 給 Kamioka 發送悄悄話 Kamiok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5/2011 postreply 13:54:29

看來這裏的醫療帖子,覺得美國的醫療保險不比咱中國強多少。荷蘭的醫保真是天堂! -娜莎- 給 娜莎 發送悄悄話 娜莎 的博客首頁 (258 bytes) () 05/07/2011 postreply 00:17:19

但是美國的新藥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 -missioninpossible- 給 missioninpossibl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7/2011 postreply 17:43:47

不要異想天開做你不懂的事情.在美國你們就是坐吃山空.再回荷蘭你得折騰多少錢?還回得去嗎? -老恐龍- 給 老恐龍 發送悄悄話 老恐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5/2011 postreply 22:14:46

你講話就像我媽,就是老人意見不同也是為了我們好。自己做媽媽,總算懂這個道理了。 -娜莎- 給 娜莎 發送悄悄話 娜莎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6/2011 postreply 23:45:14

前天一個荷蘭朋友介紹我去AARFIER(給社區內老人提供護士,護理,照顧),我沒有護士文憑, -娜莎- 給 娜莎 發送悄悄話 娜莎 的博客首頁 (427 bytes) () 05/07/2011 postreply 00:05:36

不用護士文憑吧,你可以參加護理培訓班.需求很大的.開始不能要求太高的薪水. -老恐龍- 給 老恐龍 發送悄悄話 老恐龍 的博客首頁 (137 bytes) () 05/07/2011 postreply 08:06:24

正式護士文憑要讀到第3第4年的,荷蘭讀一年做簡單護理,讀第二年高級些的,讀完 一年可以接著讀,也可以工作,以後想讀時再往上讀。 -娜莎- 給 娜莎 發送悄悄話 娜莎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7/2011 postreply 10:31:3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