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老號”雖失敗仍有一項技術領先全球

韓國日報記者 趙虎鎮 (2009.08.27 09:38)

韓國運載火箭“羅老號”未能將人造衛星送入目標軌道,但對此感到失望為時尚早。因為從中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獲。韓國研究組在準備發射“羅老號”的過程中,在一些領域積累了超越發達國家的技術。專家反而指出,應提供有係統的支援,摸索出在此次“羅老號”發射過程中取得的收獲,對不足的部分進行改善。

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準確運作的運載火箭追蹤技術。此次由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自主研發的遠程運載火箭追蹤係統,令全世界為之震驚。因為該係統不僅在追蹤飛行軌跡方麵,而且在實時確認高達每秒數公裏的“羅老號”飛行速度及其位置信息的方麵也取得了成功。為此,建立了“羅老號”在飛行過程中通過無線通信傳輸速度、方向等信息的係統。

延世大學天文宇宙學係教授崔圭弘表示:“太空技術強國法國、俄羅斯也隻是利用雷達追蹤火箭飛行軌跡,尚未能像韓國一樣建立利用無線通信互相傳輸火箭速度、位置等信息的係統。”也就是說,韓國率先研發並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太空導航係統。崔圭弘還表示:“俄羅斯有可能反過來要購買韓國的火箭追蹤技術。”

另一個值得欣慰的事實就是“羅老號”第二級火箭固體發動機在發射初期正常運轉。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航空宇宙工程係教授權世震表示:“考慮到研究院獲得的預算遠遠低於日本和印度,第二級火箭固體燃料發動機能做到這種程度,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奇跡。”

與2001年剛開始進行“羅老號”研發工作時相比,這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發展。也就是說,今後在運載火箭、太空中心、追蹤係統中,隻需解決運載火箭問題即可。當然,運載火箭技術也的確最為重要,並且最難掌握。但專家認為,隻要國家持續製定支持政策,進入太空技術強國行列絕不隻是夢想。韓國計劃於2018年發射完全由韓國自主研發製造的“羅老二號”,應持續進行發射試驗,積累技術。

崔圭弘表示:“既便如此,也不能在沒有海外合作的情況下單打獨鬥,必須與現有的太空技術強國建立合作機製。”首爾大學機械航空工程係教授金承祚表示:“在發射‘羅老二號’之前,應多次推進縮小規模的其他火箭發射項目。這樣才能檢驗技術並開展有效的研發工作。”此外,還有必要設立專門為太空開發提供支持的行政機構。權世震主張:“應以此次發射為契機,將太空開發發展成國家戰略性課題。當前急需由政府設立負責太空開發工作的‘航天署’。”金承祚也表示:“目前負責太空開發工作的政府機構隻有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的一個科。韓國也有必要像美國、日本、中國等國一樣,設立可以直接向最高領導人進行匯報的‘航天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