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這篇說的真好

繼中外優秀傳統 改目前庸俗學風


高年資學術人才引進後,起什麽作用?可能主要有三方麵:

第一,做好學術。

第二,改變學風。

第三,支持青年。


15分鍾不可能講很多,隻討論“改變學風”。

中國從古代到近代都有一批人和一部分地方有非常好的傳統,國際學術界有較好的學風。中國現在也有一部分人努力想把學風搞好,但是,毋庸諱言, 現在整個情況是:中國目前學風相當成問題。

國內一 直有些人在努力搞好學風,回國的人應該加入此行列。可以說,目前風氣是否能改好、多快改好,海歸應該負很大責任。盡管風氣惡變有多種原 因,有些不是海歸造成的,但到現在,海歸影響中國科學和教育的部分政策和大部分運行。那麽,今後責任很明確,不分海歸非海歸,要聯合起來改變學風。

既然千人計劃引進的人在國外呆的時間比較長,雖然學術水平可以不同(可以到國內不同機構起作用),但是共同經曆和體會了國外已經形成的較好標準、學術規範和學術風範,就更應該把優良學風帶進來。

現在,有人回國的時候,很多人勸他學不良作風。而極少人被勸他堅持優良學風。如果年資高的人不 帶好學風,而積極擁抱不良學風,那麽,就成為改良的阻力。如果要感慨,可以說:這是什麽世道?教人做壞事還是好心。

我希望,造成一種輿論壓力,大家都問問回國的人,是否堅持優良學風?

改變風氣可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無需大規模、不必轟轟烈烈,也無需行政職位。課題組的運行模式、課程設置、講課和考核的模式,帶學生的方式、 與學生的交往,都可以帶來風氣的變化。


學風有哪些問題?這裏列了10個。不同人有不同意見,這10個到底哪一個更重要,還有哪些?

1、功利vs智趣。華人文化對智力和趣味的追求尚需加強。目前中國學術界功利性很強,有時學術被庸俗化。比如,急功近利的中國科技和教育界(包括部分海外華人),有一群“手指專家”:他們不能參與、也不能影響國際科學界,但自認為可以做中國科學界的評議大師;他們不用腦子評判科學的內容,而醉心於掰手指計數科學論文,以“神指功”評定中國的科學和科學工作者。

我也常說,國外學術活動的時候,老師基本都來,而國內有很多教授(很可能超過90%)長期不參加學術活動,而熱衷參加打著學術幌子、實質搞關係的會議。

回國教授不能迎合浮躁淺薄的要求和輿論,而應盡自己最大努力,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個人特色,做出有創意的工作。

2、短平快vs長高慢。中國並非一直短平快。如果兩彈一星的先驅短、平、快,不可能成功。那批人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做出了大事。而現在16個大專項做法有極大問題的。目前做專項的, 至少是做三個和生物有關的專項(轉基因動植物、新藥、傳染病),可能掛羊頭賣狗肉的占了不少。是要做國家需求,但是不能用兩彈一星的口 號,但具體做的方法相反。如果專家獲得重大專項支持,就要學兩彈一星,其他什麽都不要做了,專門發明出新東西。不能拿了做應用的錢,用來做一般研究、發論文。論文容易,而大的應用難。做出的新藥需要能占領市場,而不是新的化學結構就可以交差。

中國學術界需要一批人能夠不怕壓力,根據自己的特點慢慢帶起來,不管做院長所長、還是做教授,都可以影響一批人。在自己的實驗室,在自己的係科裏麵,在自己同行中。這是慢而重要的事情。

3 、惟利是圖vs惟學是高。也許有些人已經忘記了學術之本, 蛻變為利用學術的包工頭、商人和政客。比較驚訝地聽到,有個單位對引進的人說,如果他為單位爭取到多少經費,單位就給他個人一定數量的報 酬。我希望傳言錯了。如果有證據,應該公開批評。

4 、本位vs合作。在有學術的國家中,中國也許是本位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不同單位常常惡性競爭。合作難以進行,常常失敗。我很高興一公和我多次合作,而不是加劇兩校的、有時帶有幼稚成分的競 爭。

5 、個人意氣vs職業行為。中文沒有對應professionalism的詞匯,因為中國文化缺乏這個概念。國內和海外華人,討論學術也好、討論事情也好,可以很快變成討論人,把對公事的討論變成個人恩怨,甚至是對人的攻擊,變成一輩子的矛盾。

6、 以我劃線vs以公為準。一些個人,有些是領導、有些是平民,以我劃線:是否支持我的某個事情和觀點、是否給我帶來好處,而不講道理、不看事情的優劣。武大郎開店沒有滅絕。有些單位隻支持比自己年輕的人,隻支持比自己差的人,排斥優秀的人。一群低水平的人不約而同地聯合排斥優秀,是目前中國可以發生的怪現象。

7 、自卑vs自信。近代中國,包括目前中國科學界,有很重的自卑情節,沒有自信。一些海外人士沒有自信,對中國批評不是希望改進,而是自暴自棄。我還聽說,國內有個研究機構,有時以民族主義為口號, 但選課題的時候,卻按國外機構說的做。

8、跟風vs定力。有些在國外的華人跟風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是主流,而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回國以後, 一些人迎合“國情”,以時髦、權力大的人為榜樣,放棄自己的是非、優劣判斷。

9、 討好與濫批vs批評與建設。眾所周之,傳統中國文化缺乏學 術批評。現在有一些,但尚未健全。一方麵仍然缺乏學術批評,即怕得罪上級,也怕得罪同事同學。還有些人鼓勵大家批評,但批評到自己就受不了,重演“葉公好龍”。另一方麵是把正常的學術爭論變成過分攻擊。有個年輕人說某某某學術造假。仔細看其內容後,是一個很好的學術批評,但不能因為會批評了就無限誇大、上綱上線說人家造假。所以,中國尚需衝破討好和亂批兩個極端,建立起正常的建設性的學術批評文化。

10 、任人唯親vs任人唯賢。在中國學術界任人唯親還是問題,比上麵9個問題可能稍小一點。任人唯親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把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引進來,現在不多。更常見的一種是提拔同學、學生、或拍馬的人、唯唯諾諾的人。不支持比自己好的人,不支持對自 己有意見的人,不支持有個性的人。

實際上在中國曆史上,任人唯親的單位最後都垮掉。因為這種單位水平被最大的領導一個人限製住。此人再偉大也要退休,也要死亡。任人唯親建立起來 的機構,等學霸退出舞台後,留下一個爛攤子,因為其提拔支持的多數是拍馬屁或者是沒有水平,即使有水平也是有問題的人。隻有極少數的人學術做的好,馬屁也拍得好,絕大多數人不能共用這兩種水平。所以,這種機構最後多半是爛攤子。

先談這些,總體意思是: 要有學界輿論,激勵已經回國的和將要回國 的,發揚好的學風,要不然他們就很容易被反麵教育所感染。

(本文為9月3日在科學網主辦的國家高端人才引進研討會上的發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