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篇文章--識別毒蘑菇土法五大錯誤-zt

來源: HaMMy 2010-10-24 00:42: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34 bytes)
回答: 據說越漂亮越坑人。常住日本2010-10-24 00:38:13

土辦法鑒別野蘑菇易釀中毒悲劇

 

日前,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食品安全專家、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李泰輝博士呼籲要加大對毒蘑菇——白毒傘的預警,據他介紹,大 量雨水過後,廣東天氣回暖,蘑菇生長旺盛。根據以往的數據顯示,3月中下旬將會是毒蘑菇——白毒傘中毒事故的高發季節。為了防止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省 食品安全委員會昨日發出預警,近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期,切勿采食野蘑菇。

 

白毒傘誤食死亡率高達95%

 

據介紹,我省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毒蘑菇的種類也十分繁多,加上廣東等南方人喜愛食用各種“山珍野味”,對野生蘑菇也情 有獨鍾,所以誤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白毒傘又名致命鵝膏,常在黧蒴樹的樹蔭下群生或散生,為菌根菌,大量發生於廣東春季溫暖多雨的3月、4月,5 至7月也有少量出現。目前多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該蘑菇劇毒,一個約50克(一兩)的致命白毒傘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 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係統的損害極為嚴重,致使人體內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 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

 

野外采集蘑菇須慎食

 

專家介紹,由於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征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有時連專家也需要 借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會誤食毒蘑菇。近年來在廣東發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數都說是以前曾吃過“同樣”的蘑菇而 不會中毒。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種類。在廣東,引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為野外采集誤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購買的幹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經營餐館就餐後引起 不適的例子。

 

據專家透露,有消費者到餐館吃了蘑菇發生中毒主要是餐館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不純,野生食用菌產品中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曾檢驗過一份餐館送來的食用牛肝菌樣品,竟然混雜了10多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最起碼有兩種是明顯有毒性”。

 

此外還有就是食用者一次吃過多的菌類,腸胃不適應。按中醫的說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個人體質的適應性問題,食用量較大時會產生各種不適的症狀。

 

不科學毒蘑菇識別法易致中毒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廣東發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 就是由於相信了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據調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說他們認為“毒蘑菇與生薑、大蒜或大米相遇會變色”,他們所食用的是試過沒有變色的蘑 菇,結果還是中毒了。

 

識別毒蘑菇土法五大錯誤

 

目前民間流傳的許多識別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主要錯誤有:

 

肉褐鱗小傘
肉褐鱗小傘

 

秋盔孢傘
秋盔孢傘

 

毒蠅傘
毒蠅傘

 


橙蓋鵝膏

 

白毒傘
白毒傘

 

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並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 盔孢傘等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 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為它無毒。

 

2.“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種類也可以生蛆。

 

3.“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變黑色的有毒”。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發生反應,這實為臆測的謬傳。

 

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實這並不絕對,像鬆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5.“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菌托的有毒”。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並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並無獨特的特征,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