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戰嗎?轉給sony同學看看: 民主不需要「提線木偶」

來源: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2012-06-02 08:50:5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74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 在 2012-06-02 12:18: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作者:彭曉芸

覺得新新報的標題更貼切:“拉幫結派的失語症候群--韓寒是民主的「提線木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13fn4.html


標簽:
 

雜談

民主不需要「提線木偶」

​-----「後韓寒」時代的話語競爭

彭曉芸

如果問今年以來,大陸最為熱門的公共話題是什麽,有人可能會想到高層震蕩,但論議題持續時長和網民參與度,恐怕沒有什麽比得上「韓寒代筆門」了。

   網絡版「倒韓運動」

2011年年末的中國輿情,時值廣東烏坎事件引起輿論沸騰,海外熱議「革命」。韓寒接連「發表」了三篇博文,與以往「一事一議」的「小文章」不同,這一次署名韓寒的「大文章」試圖參與政治表態。分別為《談革命》、《說民主》和《要自由》的三篇博文,文章題目起得氣勢磅礴,內容卻飽受批評,網友將其主旨歸納為:「革命不可為,民主不能急,自由需跪求。」 

活躍於推特上的莫之許、艾未未等知名民主人士對「韓三篇」內容多有譏諷和批評,而黨報則歡呼韓寒「成熟」了,轉向了。 

就在討論熱火朝天之際,一位叫做「麥田」的IT界人士闖了進來,他指出韓寒博客文章有代筆,其背後有一個寫作團隊。韓寒的回應頗為失態,大肆直奔下三路的人身攻擊引起了科普作家方舟子的注意,他覺得這個反應失常,有可探究之處。以學術打假著稱的方舟子的加入使得這場論戰被媒體命名為「方韓大戰」。 

方舟子過去的打假,要麽事實清楚,偽科學的騙子一下子敗露,要麽類似李開複誇大履曆這樣的小問題,以被質疑者公開致歉的謙謙君子之風收場。而韓寒的問題並不這麽簡單,這一被稱之為可能是「中國文壇最大騙局」的重大懸案,在提出來之初,無論對公眾還是對媒體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冒犯,人們在震驚之餘,最早的態度是不敢相信並遷怒於質疑者。

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和懸念,海內外大量的網民和知名學者、媒體人、出版人加入論戰。他們紛紛埋頭研究韓寒的作品、過往視頻,從寫作時間、出版時間到寫作內容,提出了一係列疑點,他們的結論是:韓寒以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身份出道,躋身文壇,但新概念大賽授予韓寒的一等獎卻是嚴重的程序違規,且這篇參賽作品也非韓寒所作;此後大肆炒作的成名作——長篇小說《三重門》也並非韓寒手筆(高度疑似為韓寒父親作品假托韓寒之名發表);韓寒的真實寫作水平,隻是一位七門功課不及格、遭遇退學的高中肄業生的水平,並無過人之處。 

這確實是一項相當驚人的指控。韓寒本人的回應從出言不遜、謾罵攻擊質疑者到懸賞鬧劇(後來對媒體稱是玩笑話),而宣稱訴諸法律捍衛名譽權又以撤訴不了了之。 

近日,韓寒接受采訪無意中自曝起訴過程中曾使用手段以「自己人」充被告。這招致了輿論更為猛烈的批評,網民認為,「作為‘民主派’代言人,‘韓寒’表麵對體製口誅筆伐,背地裏卻為獲得體製的特殊庇護不擇手段。」 

這一切讓期待由法律給出一個第三方公正評判的公眾愕然了。

於是,民間自發地、無序地興起了一場網絡版「倒韓運動」。政治立場難以歸類的各行各業人士,提出了他們發現的疑點和代筆證據鏈,網民誌願者建設了專門網站,收集數以千計的長篇論證文章和視頻。當然,由於自發和無組織,部分網民製作的調侃譏諷韓寒的圖片和視頻有羞辱人格之嫌。但在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發生的爭論,則更多的是理據與情緒之爭,質疑者訴諸冷冰論據的說理,挺韓者訴諸煽動性的說情。

       真假之爭還是價值之爭?

如果從「撐民主」還是「撐專製」的二元對立角度評判韓寒事件,是完全解釋不通的。

這一次紛爭,空前的「四分五裂」:挺韓或倒韓的人士,左右均有,除新浪微博以外,兩大倒韓輿論陣地----天涯和凱迪論壇卻是知名的民主言論策源地。 

在自由派內部,也由於韓寒事件而產生了強烈的分歧:有人堅稱韓寒作品有無代筆是私權,侵犯不得,有人稱即便有代筆,但韓寒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的真話,堅信「他有朝一日能當大任」;另一方則認為韓寒是媒體在有限的言論空間內推出來的「草包偶像」,意在消費民主,卻敗壞了社會的誠信底線,遮蔽了這個時代真正的勇者。 

學者崔衛平含蓄地說:「廉價的東西越是流行,有價值的東西越是遭到遮蔽。有人因為不付代價而更受歡迎,有人因為付出昂貴代價而備受譴責。沒有人有權利要求別人付代價,但是孰重孰輕應該是分得清的。」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趙鼎新在寫了一篇關於方韓之爭的文章後,進一步闡釋了這一現象:「我本以為這一場爭論的核心是真假問題,而不是價值觀問題,因此是比較容易說清楚的。但是就這麽一個似乎是證據越來越清楚的問題,網上到了現在仍然是雞對鴨講、眾說紛紜。為什麽會是這一結果呢?很簡單:許多人在參與這一爭論時加入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和信念。」 

趙鼎新認為,「一旦加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層麵上的東西,就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要取得共識也是不可能的。」 

      韓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符號? 

那麽,韓寒究竟被賦予了怎樣的符號價值,導致一場真假之爭變得如此詭異迷離呢? 

縱覽韓寒成名的軌跡,早期的韓寒是以成為反抗教育體製的符號備受媒體推崇的,由此成為了厭惡應試教育的中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此後,署名韓寒的博客文章以抨擊文壇吸引了媒體眼球,一句「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X」使他成為了反抗官方作家體係的急先鋒;直到與書商路金波的合作,「韓寒」正式成為了批判體製的「意見領袖」,其言論陣地是新浪博客,他與徐靜蕾成為了網站著力打造的「招牌菜」,文章被高高置頂。 

有別於體製內知識分子備受束縛的生存處境,韓寒顯得自由不羈的姿態吸引了關注的眼光,媒體一度將他樹為民主代言人,知識分子對他寄予厚望。他成為了時尚封麵上的「公知」,「公知」裏的「時尚」。 

評論家許知遠把媒體和粉絲對韓寒的這種追捧命名為「庸眾的勝利」,他寫道:「談論韓寒,變成了一次全方位的心理按摩。你沐浴了青春、酷、成功、機智、還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反抗,同時又是如此安全,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智力上、道德上的代價,也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仿徨,他是這個社會最美妙的消費品。……對於韓寒的熱烈推崇,是整個社會拒絕付出代價的標誌。」 

許知遠說對了,作為市場與體製共謀的產物,韓寒更像一位消費政治的太極高手,在距離紅線高壓很遠的地方,他早已泥鰍一樣滑走了。

       口水戰還是提前到來的「民主訓練」? 

陰謀論者認為,麥田的闖入中斷了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民主大計」,質疑韓寒者是別有用心。 

實際上,關於韓寒代筆的懷疑,多年前發生過,隻是普通網友的質疑很快被韓寒粉絲團的攻擊謾罵式語言暴力嚇跑。這一次所以持續數月,迄今未有終結的跡象,一是由於方舟子的領銜,他以「打假」著稱,不會輕易罷手;二是由於微博這一輿論空間的傳播力驚人,諸多實名的教授、媒體人、作家、出版人等參與了質疑行動,令輿論成倍發酵,而草根和非實名網友也爆發了驚人的能量,提供了打假的大量技術支持。 

進一步刺激網民熱情不減的,是韓寒在遭受質疑、沉寂數月之後的高調亮相以及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依然「指鹿為馬」,這讓他們感到憤怒:捍衛社會的誠信底線竟是如此艱難? 

長期以來,威權體製下的公民社會空間有限,在這逼仄的夾縫當中,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也隱匿著價值上的分歧。即便訴求民主的人士當中,對於究竟如何追求民主,他們的方法論和思維範式恐怕是有微妙的差異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對韓三篇的認知分歧當中,也表現在對「真偽韓寒」議題的關切程度的截然不同上。 

的確,不少挺韓人士認為,韓寒遭受批判就是民主事業的挫敗,他們因此痛恨質疑者,甚至不乏激烈的攻擊;而參與質疑的一批自由派人士則樂觀地認為,正是這樣一場相對自由、公平的話語競爭,在互聯網上進行了一場民主的模擬訓練,雙方的論述最終取得多少受眾的支持,體現的正是民主的精神。「真偽韓寒」命題的仲裁者,恰恰就是每一個理性的公民。 

與韓寒的諸多好友的力挺不同,李承鵬一直沒有就韓寒代筆爭議公開發表看法。直到4月14日,李承鵬發了一則意味深長的微博:「中國民主之障礙:追求民主的一些人們,因為人微言輕、屢受打擊,為壯大自己開始尋求誌同道合者,遙通聲息,拔刀相助…慢慢地,形成一個又一個圈子,一個又一個飯局…後來,這個景象變成了拉幫結派,互戴道義安全套,宏觀民主概念正確,具體事情卻雙重甚至多重標準…最後遠離民主本質,走向自己的反麵。」 

同樣作為民主議題寫手的李承鵬擊中了當前的要害,訴求民主的人們容易由於恐懼勢單力薄而拉幫結派,最終隻能在宏觀層麵保持政治正確,一旦遇到民主陣營內部的缺陷,則陷入失語,蒙蔽是非。 

韓寒本身沒有那麽大的能量卷起這些輿論風暴,但競相在探求民主路徑的知識分子和公眾卻就著韓寒及韓寒現象的標本意義,開啟了激烈的公開論辯。 

民主需要尋找代言人還是依靠公民社會的發育?民主能不能不擇手段?民主是否可以擱置真假判斷?民主需要警惕資本的吞噬嗎?對個體的自由質疑權如何不僭越公共理性?自由主義是否等同於走向道德虛無?諸如此類問題,未來將在中國的知識群體和公眾當中,產生持續而深遠的話語競爭,而韓寒以及塑造韓寒的時代,恐將成為過去式。

附錄:

1、關於新新聞雜誌的簡介:

《新新聞周刊》(THE JOURNALIST),台灣著名新聞刊物,碩果僅存的唯一政治類周刊,每周四出版,備受台灣政府領導人物馬英九、吳敦義與政壇的重視,口號是“不鳥官僚政客,隻管百姓蒼生”,內容為當周最熱門的政治新聞焦點與深度報道。

在1980年代後期、1990年代初期,《新新聞》被視為自由主義刊物,輿論導向一般認為有利於民進黨。1990年代後期,其言論逐漸與綠營不同。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對於民進黨的批判增加,雜誌內容明顯對馬英九期待甚深。

2、圖片說明:這是《新新聞》雜誌的配圖和圖說,我的原文隻字未提及馬英九,但敏銳的新聞人、職業的新聞人,很快捕捉了這個信息,在新聞自由的地方,“總統”久仰五秒鍾算什麽?同樣要質疑。

民主不需要「提線木偶」​----「後韓寒」時代的話語競爭

3、圖片說明:新新聞雜誌版麵截圖,題目為編輯所改。總共三個整版。
民主不需要「提線木偶」​----「後韓寒」時代的話語競爭

所有跟帖: 

重新看了一遍,非常推薦這篇文章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給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2/2012 postreply 09:01:15

你不會是入了反韓寒教了吧,怎麽這麽著迷呀 -風起- 給 風起 發送悄悄話 風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2/2012 postreply 09:30:19

還好,也沒那麽著迷,圍觀隻是表明一種態度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給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發送悄悄話 (13 bytes) () 06/02/2012 postreply 09:34:47

國內的網站/報紙都是抄來抄去,沒誰去真正調查的,所以我看了就是 一笑而過,從不當真 -sony008- 給 sony008 發送悄悄話 sony0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3/2012 postreply 06:38:58

新新聞是台灣的報紙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給 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發送悄悄話 (51 bytes) () 06/03/2012 postreply 19:04: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