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國古、近代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隻有兩個人:範仲淹和曾國藩。五千年中國古、近代史中事業有成衣缽得繼者隻有一個人:曾國藩。
有副對聯說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就是對曾國藩的真實寫照。
高起點:30歲進翰林院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偏僻山村。28歲那年,他的功名就已達到頂點——考中了進士。兩年後,他通過翰林院畢業考試,升為翰林院檢討,從七品。這就是曾國藩的起步,那一年他30歲。對從偏僻山村走出來的農家子弟來說,這個起點已經很高了,但曾國藩比其他人高明的一點就是,他並不滿足於此。
古語有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31歲的曾國藩開始致力於“修身”。他當時拜了北京一位知識分子精神領袖做老師。老師告訴他,要從五個方麵對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處,培養自己的長處。其實,這位老師說的就是“修身”。
修身五律:誠敬謹靜恒
曾國藩早期的“修身”是從五個方麵進行的。
其一是“誠”,“誠”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誠信,要誠實,要誠懇,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對事情,對人的一種態度。“敬”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尤其是在儒家的學問裏,有很高的地位——儒家認為人生的終極價值體現在“敬”字上。我們對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還要敬畏祖宗,敬畏曆史,敬畏那些為了人類社會能發展而製定的法則。我們不僅對待長輩要恭敬,對待同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對待工作也要敬業。曾國藩悟透了這個字,他認為所謂的“敬”就是不怠慢。大家不妨這樣去做一做,你對人不怠慢,你對事情不怠慢,那麽你就基本上能夠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謹”,就是謹言慎行,說話要謹慎,不能隨便亂說、道聽途說、誇誇其談、巧言令色,假話、反話和欺騙的話更不能說。
其四是“靜”,就是要保持內心的一種寧靜,尤其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我們每天要是能有十幾分鍾時間,把一切雜念都去除,讓心安靜下來,這對自己有好處。
其五是“恒”,就是持之以恒。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壞我們這個“恒”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應酬。當年曾國藩為了避免應酬,對外宣稱“夜不出門”,既是對自己的提示,也是告訴朋友別去請他,這就不會得罪人。當然,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夜不出門是難了點,但還是要盡量的減少出門的次數,你不妨也寫幾個自勉的字掛在書房裏麵。
升遷快:37歲連升四級
因為“修身”,讓曾國藩學會抓住機遇。他做了幾十年官,我曾用八個字來概括,叫做“精彩絕倫,無以複加”,晚清把官做得像他那樣好的,很難找出第二個。
何以看出曾國藩這官做得好呢?第一,升遷快。從28歲考中進士到37歲,這十年間,他七次獲得升遷的機會,37歲那年他連升四級,這種升遷的速度沒有人比得了。第二,兼職多。朝廷六個部,除了沒在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做過侍郎,其他五個部他都兼過職,可見他的過人才幹。第三,差事多。不但表明他受重視,同時也給他帶來很多額外收入。官升得快、收入比別人高、得到的曆練機會多,建立的人脈自然也很廣,這個除了曾國藩本身的能力外,主要是他修身的結果,成了一名被大家公認的優秀官員。
看準時機:亂世中建軍隊
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如果國家沒有什麽意外,他自己也沒什麽意外的話,大概再過十多年,他封侯拜相沒有任何問題,可意外的大事還是發生了。
朝廷遇到的大事是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遇到的意外是母親去世。當時湖南陷入戰火中,而朝廷文武兩個部門因為長期腐敗,喪失了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所以朝廷想利用團練的力量來安定社會。團練就是民兵,為了組織這樣一支隊伍,朝廷任命了團練大臣,當時在湖南為母親送葬的曾國藩是第一個被任命的,接下來還任命了42個。這43個團練大臣,後來死的死,走的走,唯一成就大事的是曾國藩。他能成就大事方方麵麵的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組建了一支亂世中的重要力量——軍隊。
可曾國藩很清楚組織民兵毫無意義,不如自己建立軍事力量。他當時是冒著很大風險組建軍隊的,因為軍隊一向掌握在朝廷手裏,從古至今概莫能外,何況那個時候的統治者是滿族人,絕對不允許一個漢族官員在地方上建立軍隊。曾國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風險,所以用了一招打擦邊球的方法:他以組織團練的名義招募人手,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團練最初的就按照軍隊編製。這支軍隊成了曾國藩日後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毫無疑問,曾國藩善於抓住機遇。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它迅捷出現,也很快消失,他偶爾成型卻很難複製。能否抓住機遇,關鍵在於能否審勢,審己,這裏關乎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有小聰明能成小事情,而成大事要靠大智慧。
硬挺忍: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
曾國藩的人生大智慧還體現在他百折不挫的做事態度。當初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到打下南京,隻用了短短的兩年零兩個月;而曾國藩從鹹豐二年組建湘軍,到收複南京用了12年半。相較之下,可見曾國藩的事業是多麽的艱難。這期間,他曾兩次自殺,一次跳湘江,一次跳長江;也曾被太平軍一圍幾個月,連一個救兵都發不出去;他的枕頭底下長年累月是一把劍,萬一戰敗了,敵人衝進來就自殺……
對待這種艱難的處境,曾國藩有訣竅。其一,就是以“死硬”的態度去對待。所謂死硬就是打硬仗,打死戰,準備死在戰場上。其二,就是不示弱,在敵人的麵前,在艱難的麵前不示弱,他有句話常掛嘴邊“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其三是不服輸。其實曾國藩打了十多年仗,多半是敗仗,他的幕僚給朝廷寫報告說“屢戰屢敗”,曾國藩將之改成了“屢敗屢戰”,他認為“屢敗屢戰”落在“戰”字上,表明不服輸。
曾國藩12年半才打下南京,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障礙。這個障礙是他組建這支軍隊與身俱來的,沒有辦法逃避的宿命。朝廷對待湘軍又用又疑,曾國藩從鹹豐二年起兵,到鹹豐十年,九年裏為朝廷出生入死,但官沒有升一級,朝廷給的都是虛銜。後來讓他當兩江總督,是已經四顧無人了,朝廷不得已才把這個職務給曾國藩的。
麵對這種政治上的挫折,曾國藩采取了“強忍”的手段。到底是官位重要還是帶兵重要?曾國藩選擇帶兵為重。
曾國藩有一股韌勁,他一生用三個字對待挫折,硬、挺、忍。任何大事都不是輕易辦成的,能輕易辦成就不是大事。人生中麵對任何打擊和失敗,要的就是曾國藩這種百折不挫的精神。這些東西看起來是做事的態度,其實它源於智慧修養。
為自保:功成身退贏人心
用了12年半,曾國藩終於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可他選擇功成身退。
那時普天下沒有誰的聲望能超過曾國藩,可就在這種風風光光的局麵下,朝廷有一股暗流在湧動,拚命在挑曾國藩和湘軍的毛病。部下勸他學趙匡胤,黃袍加身,誰料,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斷然功成身退。
首先,他向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歸功於已死的鹹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後、小皇帝,而且從此以後,他從來沒有跟人談起過打南京。接著,他勸弟弟解甲歸田,他弟弟當年剛滿41歲已是浙江巡撫,但曾國藩指出當時形勢不是一片大好,背地裏危機四伏,不如辭官,這個弟弟就此回到湖南老家,專心做農民。
然後,他宣布裁軍。在短短幾個月內,把打下南京城的這支當時最厲害的軍隊裁掉九成。其實這是清朝廷所樂意看到的事,因為這支軍隊今天打下南京,明天也可能打下北京,曾國藩深知朝廷的心結。同時,他還撤掉了遭百姓怨恨的稅務局,本來所有做生意的人都要抽稅,以此供養湘軍。最後,在曾國藩的努力下,朝廷恢複了開科取試,贏得兩江讀書人的心,而輿論就是這些人造成的,幫他度過那段表麵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殺機四伏的年代。
曆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的故事比比皆是。麵對成功,道家的態度是功成身退,我個人認為是很有道理的,理由有三點。第一,大功不為居,以水為例,人一刻也不能離開它,可水從未居功。再說一件大功,也不是你個人所能辦成的,居功不合適。一個人一生辦成一件大事已經很了不起,所以年輕人你們能聚精會神辦好一件大事就不錯了。
最好境界:花未全開月未圓
曾國藩能成大事的另一種人生智慧是“拙誠”。他總是說天道忌巧,別人以虛假的態度對待我,我也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唯天下之至誠。所謂兵不厭詐,可哪怕是打仗這麽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國藩做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建立在拙誠之上。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是根本的致勝之道,世界上真正的事業無論大與小,都是靠腳踏實地做出來的,不是投機取巧所能辦成的。
打了勝仗的曾國藩最終沒有選擇在高位上享福,因為他早年就從《易經》中領悟到一個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隻要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滿,也就會立即不完滿,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認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種狀態是自然界最好的狀態,也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他一再告訴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訴我們人不能太貪了,而惜福是要我們培養一種感恩的情懷。我個人認為,這兩點恰巧是引導人們快樂和幸福的關鍵。現在物質這麽豐富,但是很多人都說沒有幸福感,也沒覺得快樂,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態。我的體會是,求缺能使人產生滿足感,而滿足感可以生發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懷。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一:挺身特立,頑強不息一個人要做成大事,內心絕不能缺少一股倔強的精神。沒有倔強的精神,人生就“挺立”不起來。“挺”字,在曾國藩的哲學中極其重要,代表了曾國藩敢於突破自我的信心。“挺立”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正如曾國藩所說的:“挺立特立,做第一等人物。”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二:千錘百煉,砥礪人生有失敗才有成功,這是曆史上許多成功者所證明了真理。一般而言,經過艱苦的磨練或一係列的挫折,才更易使人具備成功的品質。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三:品格自勵,修身為本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四:包容寬厚,海納百川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五:韜光隱晦,藏巧於拙孔子曾受教於老子,老子對他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六:齊家有道,後顧無憂 養育子女,當然先要愛他們。但是不能溺愛,養之外,也要教。“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小兒輩不當以世事分讀書,當令以讀書通世事。”讀書不僅能增進智能,也同時能砥礪人品。“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清白,是人格上最大的財富。有這樣的人格,才有可能謀求物質上的財富。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七:巧妙周旋,立於不敗 曾國藩是一個有膽量氣魄的人,在各種場合,都能夠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曾國藩為政之道,不張揚,不喧囂,以耐煩為第一要義,重視個人的修煉,主張“內聖外王”,以“廣大”兩字治心。一個人不會做人,則難以凝聚其他人,不知養心 ,則難以成大事。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八:當機立斷,不受其亂 戰國時代,楚國令尹(掌握軍政大權的大官)春申君黃歇任職期間,有人勸他及早地把一個實力派人物李園除掉。黃歇猶豫不決,優遊寡斷,遲遲沒有接受勸告,後來反被李園派來的刺客殺死。《史記》通過這個故事揭示出一個千古以來一直被人高度重視的謀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遇事“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就會貽誤時機,進而“反受其亂”。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九:沉著應對,從容做事 從容來自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對自己很有把握的事情,往往能從容地處理,對於沒把握的事情,也要學會沉著應對,三思而行,多幾種設想,從容處理。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廣納英才,知人善任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其原因是什麽呢?袁紹以物為本,重實力,曹操以人為本,重人才,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袁紹用人隻是做表麵文章,用人隻看名聲。曹操用人更注重實際,是人就有毛病,一個主帥要做到知人善任,明白自己的手下都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哪些長處、哪些短處,然後揚長避短地來使用,這就是知人善任。袁紹用人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我高興。他高興的原則也很簡單,誰拍他馬屁他就高興,誰提意見他就討厭誰。田豐不斷地提意見,下了大獄,沮授不斷地提意見,就被冷落在一邊。曹操的用人方法則靈活多變,因為他明白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類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一:以人為本,成功之道 《論語》記載“天地萬物,唯人為貴”。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麽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隻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隻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二:審時度勢,進退自如審時度勢,進退自如實質上就是秉承中庸做人的哲學。秉承中庸之道,身上就少了些火氣,多了些和氣。中國有句俗話叫以和為貴,貴就貴在它能為你營造一個健康良性的生存環境。中庸是一種做人哲學,更是一種成事的智慧。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實則精妙之至。通俗地講,中庸做人之道就是主張為人處世一定要奉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行為準則,要在取舍之間尋求一種適中的微妙境界。人生的路唯有透徹地領悟中庸做人的哲學才能左右逢源,處處和諧圓融。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三:精誠團結,無堅不摧 重劍無鋒,和者無敵。《倚天屠龍記》裏有一把屠龍刀,取材於深海寒鐵,是一把笨重的大砍刀,可它確實又是一把天下無敵的寶刀。它笨重,照舊所向披靡。同樣,一個優秀的團隊能打敗任何優秀的個人。我們必須懂得協調作戰,融入一個的集體,而不是一味追求個人成就。沒有任何人比所有人聰明!所謂“重劍無鋒”,優秀的個人往往如此!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豔春滿園!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四:有的放矢,處事有度 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對準靶子。比喻說話做事有針對性。出自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係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 張是緊張、繃緊的意思,馳是放鬆、鬆懈的意思。張馳有度字麵上的意思是鬆緊有度,收放自如。中國傳統說法中也常說過由不及,凡事有度。高興的時候不瘋狂,沮喪的時候不長期萎靡不振。做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個平衡,包括自己的工作,生活。隻有有度的生活才能帶來健康的身體。 曾國藩人生智慧之十五:讀書不輟,精於養學 袖長方能善舞。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不斷地充實自我,博覽群書,以積累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多讀書,養才氣。慎言行,養清氣。 重情義,養人氣。能忍辱,養大氣。溫處事,養和氣。講責任,養賢氣。係蒼生,養底氣。淡名利,養正氣。不媚俗,養骨氣。敢作為,養浩氣! 探討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學習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哪怕是學到一絲皮毛,足可以立世,足可以成就,足可以笑迎身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