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尊老方式不同了。首先中英文都罕用“老人”這個詞,中文為耆英,英文直譯為“長者”。加拿大老人從不服老,你攙扶他,他不認爲是孝心,而是疑問:難道我老了?我那93嵗的公公,裝著心髒起搏器,每月6次去寺廟做義工,用毛筆記錄賬本。和60多嵗兒子飲茶,還搶著買單呢。一年四季老人家不管刮風下雨,堅持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我初來時按照中國的習慣攙扶他過馬路,公公客氣而又堅決地拒絕。我才明白,公公的觀念早已西化了。
公車讓座也有技巧,看到老人馬上站起,不是很禮貌。這裡的做法是,盡量不坐專座。如座位空著而你又累。那麽在停站時密切觀察候車中是否有老人,在他們上車之前就讓出。也可裝做下車的樣子悄悄起來就是,不必大張旗鼓。
大多數耆英認爲退休是新生活的開始,投入以前沒時間享受的嗜好中,或列出大堆長期嚮往的項目。左鄰西裔戴維買了兩輛破車,興致勃勃地從到圖書館找資料劃零件圖,在土屋裏半邊的工場忙碌,計劃在五年內完成修理和翻新。上次到社區活動中心舞蹈班,正遇一位印裔舞蹈老師教耆英會員跳印度舞,右鄰的尼娜穿著鮮豔的舞裙,手腕上叮叮響著鈴鐺,滿麵紅光,一招一式很是認真,根本看不出她已80高壽了。
老人們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活動,記得九月初溫哥華慈善機構免費開設了千人耆英百桌宴。我們做義工的除了給養老院送請帖外,還花了兩個上午分發餐券,第一天發了150張給85嵗以上的老人,次日350張給84嵗一下的,排隊的老人很多。當時有輿論負麵報道老人爲何這麽在乎免費宴席。我卻不那麽看,這樣的年齡仍有強烈融入集體活動的願望,值得讚賞。
那天義工特別的忙碌,把4000份額外的點心有序地分配到100張餐桌,把空食品箱收拾好。晚宴7點開始,不少老人5點就來了,義工按照餐券號碼把他們引到餐桌。6點以後是來客高潮,有撐拐杖的,有扶手輪車的。義工們馬不停蹄地在百桌千椅閒穿梭,一麵開道:勞駕勞駕,一麵回頭招呼老人:走好走好。那些老人們比年輕人還熱鬧,不時停下來大聲打招呼。
七點整,加拿大國歌後,老人們開始享用晚餐。義工離開了現場。這次活動,覺得收穫和感觸很深,除了了解慈善機構對尊老的奉獻,更從心底裏敬重那些自尊的老人,即使需要工具幫助行走,還有這份年輕、樂觀、積極的心態參加聚會。
中西方在尊老和老者自尊方麵的文化差異,和社會福利製度也不無關聯吧。
星島日報加西版 2005.11.07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