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子女的英語學習

很能理解11月29日星島日報新天地專欄種那位(名字忘了)媽媽對Teenager的女兒英語水平的擔憂。其實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如果登陸時已經十來歲的話,都會遇到英語學習的問題。

注意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在大陸的大城市如上海,外國人在上海問路或買東西遇到語言障礙時,能隨時得到路人(大多是年輕人和少年)的幫助,許多西方人對上海學生的英語水平甚感驚訝。

是否移民的孩子們智力差呢?絕對不是。我認爲,問題的糾結之一是:新移民孩子身處加拿大土生孩子們中,運用英語的自信心容易因不公正的比較而受到挫折。

在大陸,孩子們的起點是一致的,小學五年級開始正式學習。隻要學生願意學願意講,他們的發音不會被嘲笑,因爲很多老師講的就是“Chenglish”。如果再提前到五六歲學講英語,得到的鼓勵更大,“好聰明嗬!”

加拿大就不同,新移民孩子學英語再努力,發音上與土生的加拿大孩子多少有區別。即使是在大陸被認爲英語不錯的大人,比如我自己就職英國公司上海代表處十年,開會工作Email全是英語。到了加拿大,發現這裏美式英語的“R”卷舌再加上語調的起伏,使我聽力能力大減。後來看了半年的城市電視英語教學節目,才漸漸適應了北美的英語口音。小孩子不像大人那麽懂得堅持,他們的心比較脆弱,容易自慚,因而更願意與同母語的孩子們接觸。這樣的迴圈,使得孩子們懼怕開口,久而久之對英語失去信心。

因此,新移民父母所能做的是:鼓勵,鼓勵,再鼓勵。父母以自身與孩子比較:“你比媽媽當年強多啦,我象你那麽大,剛開始學ABC呢。”其次,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則對父母本人更好的求職也有幫助,二來在家中養成一種奮發學習的氣氛。孩子接受新語言的速度比父母肯定快,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要及時表揚,這樣他們才會有激情有興趣學習。

如果父母本來就會講英語,爲了讓孩子們掌握雙語,根據教育學的研究資訊可以這樣操作:一位家長(比如可以是媽媽)日常用英語與孩子交談,另一位(爸爸)用中文。不能夠同一個人一會兒用中文一會兒用英文,這樣孩子易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然而,固定的角色固定的語言,孩子會很快學會Switch(切換),他們的思維定向會是:哦,和爸要是一定要講中文的,和媽是一定要講英文的。

新移民家長不要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準而畏懼與孩子用英語交談,孩子們的發音到了學校可以從老師那裏得到糾正。家長與孩子的英語會話,旨在讓孩子們覺得語言切換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個人看法,見笑了

〈星島日報〉2005.1.18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置業新寵水泥樓
  • 牽掛了半個世紀的同桌
  • 硬幣沒帶夠的當兒
  • 兒童保護法
  • 老話新說:克服陋習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