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亞細亞戰略取勝――成功扼守新的陸上歐亞生命線
送交者: 潤澤東方 於 August 19, 2004 04:37:55:
表麵上看,9·11恐怖襲擊是導致舉世矚目的阿富汗戰爭的直接原因。那個與定向爆破極為相似的摩天大樓的倒塌,倒是帶有世紀的回味;其實,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拉登是否就是真正的元凶(是否真正的元凶不是本文探討的問題)?這場戰爭的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僅僅是為了複仇還是與美國全球重大戰略相關聯?讓我們將曆史的卷宗展開――便可以知道這個蓄謀已久的美利堅“中亞細亞之陰謀”;這個陰謀來自於歐亞文明的新的生命形式――歐亞“新絲綢之路時代”的到來;
一個改變人類文明的歐亞經濟大動脈在20世紀的人類出現了,新的陸上歐亞生命線:第二座歐亞大陸橋――東起中國連雲港,西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亞陸上經濟動脈;輻射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麵積達5071萬平方公裏,居住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75%左右;一般情況下,陸橋運輸比海上運輸運費節省20~25%,而時間縮短一個月左右。正是這個新的歐亞大陸橋的出現,讓美利堅決定了執行“中亞細亞之陰謀”的戰略行動;
歐亞大陸橋架起了連接亞洲和歐洲兩大經濟圈的橋梁,包育著偉大的創造與無限的生機。可將改變目前世界經濟貿易海上美國霸權控製的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的經濟動脈之依賴,將根本改變關乎世界文明的基本現實;同時,中亞地區東臨中國,西至裏海,北起俄羅斯,南接伊朗、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總麵積近400萬平方公裏,總人口5560萬。按照地緣戰略理論,該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心髒 地帶”,是影響世界格局的樞紐地區。
該地區在曆史上也是“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在歐亞之間人員往來與物貿流通方麵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絲綢之路從這裏通過,舉世聞名的歐亞大陸橋由此向東西延伸。
為了避免問題的庸俗地深入,我們可以將視野放更為廣袤的曆史長河中去思考,並簡約的表述這裏的深刻涵義:
公元前二世紀前後張謇通西域,開辟了從長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造就了人類文明的北方絲綢之路。浩蕩的歐亞商隊,從長安出發。爬上陝甘高原,翻越烏鞘嶺,經過甘肅,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經過青海也是絲綢之路另一個重要通道······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第一條是沿著昆侖山北麓到達今天的伊朗,直至印度洋,稱為南道。第二條順天山南側行走,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和波斯灣等地,稱為北道。但西漢以後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條絲路,通往地中海各國,稱為新北道;正是這條絲綢之路的商業上的繁榮,導致了歐亞文明的交流,強烈影響了歐洲商業、文化進而影響了政治、軍事的曆史變遷;
曆史上,歐洲傳統商業地區有兩個:一個是北部的波羅的海、北海和北大西洋區域――包含了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沿大西洋海岸的一部分和英國;一個是――地中海區域:涵蓋了西班牙、法國南部、意大利;由於絲綢古道的緣故,在新大陸發現與好望角航路開通之前北歐與南歐的交通不得不依賴多瑙河流的養育,也就有了舉世聞名的地中海商業文明之繁榮;
那個跨越了四個世紀的著名的十字軍東征便在政治、宗教層麵上說不清楚的情況下,由經濟的緣故說出――才得到了人類文明的真實;十字軍東征不僅是八、九次著名的遠征,也是每年春夏的定期“通道”,把大量武裝和非武裝的朝聖者帶到巴勒斯坦。這些通道所需的費用和資金的轉移,使得銀行業在歐洲普及開來。比薩人、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實際上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受益者。所謂的貧困、饑餓、宗教等等的借口都是歐亞相關國家、種族的各自表述而已。公正的評價當然要站在一個時代的經濟基礎的角度來分析才可以得出公正的結論;
由於十字軍東侵,南北歐的交通不得不依賴於歐洲中心的德國,多瑙河自然成了歐洲經濟的大動脈;也正是因為十字軍東征,意大利戴上了歐洲文藝複興的桂冠,比薩、熱那亞、威尼斯成了當時著名的城市共和國;如若一切的客觀環境沒有發生變化――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應當是意大利!而且一定是意大利!!!
但新大陸的發現和好望角航路的開通,將文明的發展奇跡般的引領到另一個途程――經濟動脈轉到了大西洋;這樣,那個以德國為中心的、上下橫貫南北歐的、歐洲動脈的多瑙河便廢棄了――經濟中心從地中海轉到了大西洋,去東方的路線由阿拉伯轉向了好望角;於是,德國也好,中歐也好――隻好冬眠;那個歐洲文藝複興的旗手――意大利隻好在靈霄石柱下作著西風蕭瑟的舊夢;正因為這個重大的經濟曆史地理上的轉變――才有了西歐的政治地理之概念與後來的大英帝國之霸權;
所以說:歐亞兩大文明的經濟動脈之改變,決定了歐亞兩大文明的走向與相關文明的現實利益;
正是這個更加巨大的誘惑才使得美國不惜通過發動戰爭來對付類似刑事犯罪一般的恐怖主義,並不惜“解構”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製定了所謂的解決“文明衝突”應當采取“先發製人”、“主動進攻”的遊戲規則;因為美國不願意在歐亞文明的曆史紀元裏成為新的時代裏的看客;美國著名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在分析歐亞大陸戰略格局的時候,使用“歐亞大陸的巴爾幹”來概括包括中亞在內的一個長方形區域,並指出,“歐亞大陸的巴爾幹在地緣政治上也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將控製一個必將出現的旨在更直接地聯結歐亞大陸東西最富裕最勤勞的兩端的運輸網”――這便是美國亞細亞之陰謀的率真直白;
於是,也就有了――在嚴重而缺乏科學證實的情況下、在美國政要的政治煽情而帶來的美國空前的“曆史悲壯麵前”、在贏得了世界廣泛的同情淚光裏――美利堅毅然將大軍開進了中亞細亞,並且通過阿富汗戰爭的勝利贏得了被稱為中國、俄羅斯後院的中亞細亞之壯舉······美國在對阿富汗動武的同時,乘勢擴大在中亞的軍事存在。隨著美軍的進駐,俄羅斯獨統中亞的時代一去不複返。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北可切斷俄羅斯的“藍色動脈”,南可加強對中國的監控和包圍、戰略扼守歐亞大陸橋······
當中、俄兩國醒悟過來的時候,美利堅在中亞細亞的凱旋為未來美國主導的文明曆史進程贏得了曆史性的勝利;
曆史幾曾相識?9·11之後,美國總統布什在講話中形容打擊恐怖分子的戰爭時,使用了“十字軍東征”一詞,在伊斯蘭世界引起了強烈反應;緊接著在逃塔利班領袖奧馬爾聲明:譴責美國在阿富汗發動“十字軍東征”和繼續侵略巴勒斯坦領土;白宮不得不對這一用語表示遺憾。
所以說:美國當代政治、經濟的所謂主流觀點表述的“文明的衝突”――不過是美國人在一種欺世盜名的“文明的幌子”之下的一種期望達到的遏製未來歐亞生命線的渴望;正是這種“文明衝突”的幌子――才有了英國、西班牙甚至更加遙遠的澳大利亞等具有基督文化傳統的國家的道義支持;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所謂的“文明衝突”之理論――才有了阿拉伯民族在苦難的生活現實麵前,依然要反省自身的文明是否具有更加危險的、更加非理性的向度?亨霆頓的“文明衝突論”便成為了 “文明殺人論”!
在美國人眼中:從裏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這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地緣戰略“大棋盤”,是既決定世界今後的穩定與繁榮,又決定美國保持世界主導地位的中心舞台。在美國人眼中:美國作為不同於過去所有帝國的一種新型霸權,要想實現領導世界的企圖,就要在歐亞大棋局中保持主動。所以,也就有了9·11及其由此展開的美利堅“新殖民化中亞細亞”之企圖;
在美國人看來,東亞沿海這個鏈條與西亞到南亞的兩個美利堅之鏈條在孟加拉灣相銜接,形成了一個兜住亞洲的弧圈;從朝鮮半島到西亞有一條“大弧線”,上麵布滿了國際衝突焦點、熱點地區等等,而且一些被美國貶斥為“無賴國家”的國家都在這道弧線上。帶有“邪惡軸心”標簽的朝鮮、伊拉克和伊朗正處在這條線上的兩端。布什用“邪惡”這個概念把這三個國家連在一起,昭示著美國針對歐亞大陸橋出現的曆史現實麵前有著更加龐大的全球戰略意圖。
針對新的歐亞大陸橋的出現,美國人提出了新的戰略理論,其代表人物――卡特時代的國務卿布熱津斯基;他在哼霆頓的“文明衝突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著美國的 “文明殺人論”的戰略構想。針對歐亞大陸橋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出現,他提到歐亞大棋盤的幾個熱點,包括所謂兩個文明衝突的斷層帶,指出阿富汗是最危險的地界 ――代表了美國主流觀點;這是在上海合作組織出現之後提出的;不僅僅暗示美國要在阿富汗采取行動,同時暗示美國不會置身在一座新的歐亞動脈之外而孤獨寂寞的生活在美洲,更加強烈的向世界暗示美國對中國與俄羅斯的強烈不滿而即將帶來的一場關乎世界未來格局“中亞細亞之戰爭”······但是,隨著美國進駐中亞細亞的曆史進程的不斷演化,未來美國對中國、俄羅斯選擇對抗?還是合作?這倒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但無論是對抗,還是合作,美國都將隨著“新歐亞大陸橋時代”的到來而不可避免的從“世界的頂級”走向“美利堅的平凡”;選擇對抗――隻會加速美國的沒落!選擇合作――則體麵的退出“主宰世界”的遊戲;但美國人很固執······阿富汗戰事後,美國仍在向中亞地區增兵並建立基地。《洛杉磯時報》率先報道說,五角大樓迄今已經在鄰近阿富汗的9個國家,建立了十多處軍事基地,大幅度擴張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網絡。從東南歐的保加利亞和土耳其,跨越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塔吉克斯坦,再到阿拉伯半島的科威特和卡塔爾,美軍總數已突破6萬人。除在中亞遍設軍事基地外,美軍也進入了歐亞接合部的格魯吉亞,名義是協助該國打擊“基地”組織和企圖向格魯吉亞滲透的車臣恐怖分子。在於美國的較量中,俄羅斯的勢力正在格魯吉亞“消退”·····
中亞細亞的爭奪戰已經開始,關乎中亞細亞的戰爭隻是早晚的問題,對美國人來講:美利堅文明之終結也要在未來的“十字軍東征”的悲壯中迸發出最後的光輝;
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世界論壇軍事論壇 http://www.wforum.com/w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