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鄧小平的國家安全戰略
2004-08-12 11:41:23 點擊:271
網友:許博淵
國家安全自古就是國家職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在國家間交往日趨頻繁的近代更顯重要。所以,世界各國無不給予高度重視。鄧小平同誌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也是我國當前國家安全戰略的總設計師。
我國國家安全戰略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和平發展。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1982年9月1日,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致詞時說:“八十年代是我們黨和國家曆史發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是變動的,國家戰略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頑固地實行反共反華政策,我國不得不采取一邊倒的方針,走結盟的路線。六十年代初開始,由於當時的蘇聯威脅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又不得不兩個拳頭打敵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國尼克鬆政府把蘇聯當作主要敵人,主動緩和中美關係,我國則因勢利導,形成中美蘇“大三角”的關係。到了七十年代末,國際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八十年代末,蘇聯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美國獨大的局麵初露端倪。作為偉大的戰略家,鄧小平同誌敏銳地注意到了國際局勢的變化。1988年12月21日,也就是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兩年半之前、蘇聯解體3年之前,他在與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談話時就說:“世界在變,人的思想不能不變。”“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
維護國際和平及國內穩定是鄧小平同誌始終十分關注的問題。他多次強調,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安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了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他提出了一係列新的想法。
第一, 不搞集團政治,更不當頭,永不稱霸。他說:“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丟掉了。”
第二,淡化意識形態之爭,“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這個方針經受了考驗而沒有動搖。1990年7月11 日,他在同加拿大前總理特羅多談話時:“盡管東歐、蘇聯出了問題,盡管西方七國製裁我們,我們堅持一個方針:同蘇聯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同美國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同日本、歐洲國家也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這一方針,一天都沒有動搖過。”
第三, 不糾纏曆史恩怨,主張“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第四, 主張和平解決爭端。為了避免戰爭和衝突,他提出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設想。為了和平解決國際間領土糾紛,他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
第五, 要有所作為,就是反對霸權主義,推動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有利於發展經濟的國際環境。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把鄧小平同誌的這個和平路線稱作韜光養晦。這是一個不錯的概括,但容易誤解成短期行為、權宜之計。其實,這不同於韓信接受胯下之辱,不同於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不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是順應曆史發展趨勢而作出的一項長期的、科學的決策。正如他在同拉·甘地談話時所說的:“世界在變,各國都在考慮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當年,以蘇聯的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爭霸尚且成為其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當前,以美國的綜合國力,為了稱霸,四麵出擊終於招致四麵楚歌,證明了鄧小平同誌判斷的準確性。
現在,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派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正在拚命謀取世界霸權。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到處製造麻煩,不時撩撥中國。麵對此種局麵,我們不可失去冷靜,要牢記鄧小平同誌的教導:“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麵對一些國家的疑懼,“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當然,鄧小平同誌並沒有要求我們含垢忍辱、逆來順受、低三下四。相反,他要求我們以堅決的態度去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他說:“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絕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瞧不起你。”我們總是說“減少麻煩,避免對抗”,但人家實在不像話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懼怕對抗。連朝鮮都敢於對抗,何況中國這樣的大國?對於那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的人,隻有對抗才能使他們清醒一些,才能迫使他們對利弊得失作些冷靜的評估。
但是,不管遇到什麽樣的情況,我們都不可忘記我們的長遠大計。畢竟,國家的安全歸根結底寓於國力之中,萬不可因“小不忍”而亂了增強國力的大謀。軍事專家說,現在,電子化軍事裝備與機械化半機械化裝備的差距,相當於鴉片戰爭時堅船利炮與土槍土炮的差距。如果我們不抓住機遇,迅速發展壯大自己,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我們就不可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安全。曆史的教訓是慘痛的、刻骨銘心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以後,連竊國大盜袁世凱都流淚了,在政府要員的會議上說了一段話:“隻望大家記住此次承認是屈於最後通牒,認為奇恥大辱,從此各盡各職,力圖自強,此後或有可為”,“若事過輒忘,不事振作,朝鮮殷鑒不遠,我固責無旁貸,諸君亦與有責也”。倘若不因人廢言,袁世凱當年的話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鄧小平同誌始終把發展經濟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它稱為“硬道理”。他說:“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這是他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時說的,是《鄧小平文選》最後一冊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應該把它當作鄧小平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當作他對我們的最後囑托而牢記於心。
編輯:龍芯
特稿:鄧小平的國家安全戰略
所有跟帖:
•
all bullsh..!
-bullsh..-
♀
(0 bytes)
()
08/12/2004 postreply
2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