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揣著幾本護照的人 "海歸"為何歸不得?

來源: youaregood 2006-04-03 22:54:4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57 bytes)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

我在三個國家長期生活過,在其中的兩個國家參加過公民入籍宣誓儀式,不過,兩次都是向同一個人宣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盡管伊麗莎白這個名字的英文發音我總是發不好。

第一次還是上個世紀末,我在加拿大入籍,就曾向這個住在外洲的女人莫名其妙地宣過誓。盡管楓葉之國的許多新移民有著和我一樣的疑惑,但他們在拿到加拿大護照之前,也不得不向這個“異國”的女王宣誓效忠,因為加拿大不僅是英聯邦成員國,而且還把英國女王當作自己的國家元首。

第二次則是上個星期,我在倫敦郊區布羅姆雷區市政廳(大概相當於北京郊區密雲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參加了英國公民入籍宣誓儀式,再一次向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宣了誓。這一次我不敢有什麽疑惑了,因為現在是我主動在她老人家的“王土”之內申請成為“王臣”的。

不過說實話,對我來說,這一回向誰宣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請英國護照並不意味著我必須放棄加拿大護照。

其實,這與英聯邦也沒有什麽關聯。申請入籍前,我查過英國的有關規定:不管是不是英聯邦成員國,隻要你原來的國籍國承認雙重國籍,英國就允許你保留原國籍。

遺憾的是,我在加拿大那次入籍時就很不情願地放棄了中國護照,因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說“不情願”,是因為由此造成的種種不便至少包括:每次去中國出差或探親,我都要去中國大使館排隊,等候辦理簽證。

當我接過布羅姆雷區區長(相當於密雲縣縣長)遞來的鏡框鑲嵌的公民證書時,我心不在焉地想:像我這樣的坐二望三、身份混雜、忠誠度成疑的“國際浪子”,這個世界上不能說沒有,但人數肯定不多吧。

為寫這篇文章,昨天我上網搜尋了一番,才知道我的想法錯了。例如,一個名為“多重國籍網”(multiplecitizenship.com)的英文網站介紹說:澳大利亞2000年時就有400萬至500萬人擁有雙重國籍;到1998年為止,居住在國外的瑞士公民中,60%擁有雙重國籍;雖然美國沒有官方的統計數字,但擁有雙重國籍的美國人也高達數百萬人;截至該網站公布這些數據時,全球大約有89個國家正式承認某種程度的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

美國也承認雙重國籍?這我還是第一次知道。我突然想起我在加拿大認識的一個朋友,他自稱是“懷揣四本護照的人”: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當時我還有點兒納悶兒:美國不是最看重國民“效忠”問題的嗎?

“海歸”為何歸不得?

近些年來,雙重國籍在中國也成了一個“議題”。

世紀交替的這些年來,每年中國“兩會”期間都有人建議中國實行雙重國籍,提議者包括政協委員和中國學者,但聲音最大的還是各類海外華人社團。

在我看來,如今已經拿到居住國國籍的海外華人不想放棄中國護照,最主要的考慮,倒不是想省點兒簽證費,或吝惜使館排隊的那點兒時間,而是擔心一旦“海歸” 或萬一告老還鄉時尷尬的身份問題:雖然現在中國對在華的外籍人士也啟動了“綠卡”申請程序,但審核嚴格,名額有限,而且“綠卡”與國籍畢竟不是一回事兒:盡管你是黑發烏眼,黃膚平鼻,操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但你仍然是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在華外企、甚至中國本土公司的薪酬水平與西方越來越有“可比性”,所謂的“海龜”也越來越多。但對那些持外國護照的“海龜” 來說,他們的在華身份問題,卻成了他們的一大困擾。我經常聽朋友講起這樣的故事:某某聯係好在華的高薪工作,卻因工作簽證沒有落實而遲遲不能成行;某某某已經“海歸”,卻因辦不下中國“綠卡”而不得不回流,等等。

還有更為尷尬的“葉落歸根”故事:持外國護照的某某或某某某,到了退休年齡,告老還鄉,卻因中國“綠卡”一卡難求,又懶得每年申請延續簽證,索性重演當年非法偷渡西方之一幕,在自己的祖居地“黑”了下來。

“葉”是“落”回來了,但“根”卻不認你了。

還有一些中國學者,力圖從理論高度論證雙重國籍現象之“先進性”,以及中國亦應在這方麵“與時俱進”之必要性。

例如,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吳小安就認為,雖然少數西方國家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承認雙重國籍,但作為一個全球現象的“雙重國籍”,本質上來講卻是全球化的產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才開始在世界上流行起來的新趨勢。吳小安還為這一新趨勢找到了這樣一些理論依據:一、全球化新形勢下,人員、貿易、資金、技術、通訊、交通越來越頻繁;二、“多元文化”概念與人權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三、傳統的民族國家主權觀念卻越來越淡化和弱化。

當然,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並非不認“歸國”的“遊子”,也不是無視靈活變通的國籍政策對海外華人有形無形“投資”的吸引力,而是有其難言的苦衷:除港台澳之外,絕大多數的海外華人都居住在東南亞諸國,如果中國承認雙重國籍,不僅會引起這些華裔居住國政府的猜疑,也不利於東南亞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

力主中國實行雙重國籍的海外華人社群,主要是居住在那些承認雙重國籍的歐美國家的華人,他們也深知中國的這一苦衷,並相應地提出了折衷方案:中國的雙重國籍,應因國製宜,因人製宜,僅僅適用於那些居住國承認雙重國籍、本人也願意保留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

其實,印度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印度最近為了吸引海外印裔居民的財力、智力投資,也實行了雙重國籍製度。如果說歐美諸國的國情與中國不完全相符,那麽,印度則有很大的“可比性”:首先,印度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程度與中國相仿;其次,印度與中國一樣,也是移民出口大國,用吳小安的話說,與歐美許多國家基本上是“移民接受國”不同,中印兩國均屬於“移民輸出國”;其三,與許多海外華人居住在族裔問題比較敏感的東南亞諸國的情況類似,許多祖居地位於目前印度境內的海外印裔,因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印巴分治和七十年代的巴孟分離,而生活在穆斯林鄰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他們的身份認同問題,不僅會影響到居住國脆弱的社群關係,而且還會影響到印巴、印孟之間敏感的外交關係。

基於上述複雜的政治、曆史和宗教因素,印度最近實施的雙重國籍製度,並非基於普適性的血統決定論或祖居地決定論,而是有兩大前提:一、海外印裔現居國也承認雙重國籍;二、不適用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海外印裔。

去年夏季,中國國務院僑辦主任陳玉傑訪問英國期間,曾對當地華人社團談及中國難以實行雙重國籍的“苦衷”,並表示:她曾到訪過歐美、東南亞等地,往往隻有歐美華人才會要求雙重國籍,而東南亞等地的華人卻完全沒有提及,可見兩地華人所處的環境有很大不同。

陳玉傑的講話見諸中國媒體之後,門戶網站“網易”上,一名中國網友馬上跟帖“支招兒”──

“其實,隻要采用‘雙重國籍與否,本人自定’原則,問題即可解決。”

“茶話會”上話國籍

倫敦郊區布羅姆雷區市政廳的入籍宣誓活動結束後,區長邀請所有新公民前往附近一個大廳,喝咖啡、吃點心兼聊天(類似中國的“茶話會”),目的大概在於增進背景不同、膚色各異的新入籍者的交流和溝通,培養“公民意識”,順便再捎帶點兒“私貨”:趁機介紹一下區政府和自己的政績。

“茶話會”上,我也與剛才一起向女王宣誓“效忠”過的幾位“新英國人”交談起來。

一位中年男子自我介紹說:他來自伊朗,移居英國已經35年了。

“你在英國生活了這麽多年,怎麽現在才想起入籍?”我好奇地問。

他呷了一口咖啡:“以前我沒有英國國籍,也沒覺得有什麽不方便,因為我太太和子女都是英國公民,我本人則是英國永久居民。前一段時間,聽說今後入籍要考試,考什麽英國政治製度、曆史、文化等等,這才給了我一個動力,以免錯過這次免考入籍的末班車。”

這也是我來英國八年多最近才申請入籍的主要動因啊!聽他這麽一說,我的“動機不純”的內疚感也舒緩了許多。

告別這位英籍伊朗人,我走近大廳角落的一個三口之家。抱著兒子的父親對我說,他們全家來自緬甸,但他特別強調說:“這次宣誓入籍的是我太太和兒子,不包括我。”

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他解釋說:“我是緬甸流亡政府的成員。如果我想回國從政,我就不能加入外國國籍。但我兒子還要在英國上學,我太太則要在英國照顧他,他們如果不入籍,會很不方便。”

他的一番話又強化了我的“動機不純”的內疚感,但聯想起前些日子加拿大新總督被迫放棄雙重國籍的新聞,我又有些慶幸:我這輩子有過不少不切實際的夢想,但幸虧從來未曾夢想過從政。

所有跟帖: 

說了半天,就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的法律不滿意。 -yeeha- 給 yeeh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3/2006 postreply 23:23:09

估計你是個沒綠卡的 -youaregood- 給 youaregoo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4/2006 postreply 00:36: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