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到香港和澳門一遊

來源: yunhua 2008-09-27 22:15: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586 bytes)

出行前奏

“千算萬算,不及老天一算”,決定以自助的形式去一國二製的香港和澳門遊玩後,從辦出入境證件開始,購火車票,然後在網上訂旅館和回程飛機票,又做出遊前的功課,查閱大量資料,排定遊程路線,因為節日漲價等原因,整個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小小的阻礙,但最後都一一解決。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風雪,使南方的交通全方位地中斷,尤其是京廣線的湖南段和京珠高速公路,遲遲不能恢複正常,使我們不得不改弦易張,把去九龍的火車票退了,換乘飛機從深圳出境,乘大巴到九龍,在香港住三個晚上後乘噴氣客船到澳門,在澳門玩暢後由珠海的拱北口岸入境,從三灶機場飛回上海。老天不幫忙,讓我們多了些波折,損失了些金錢,但最後還是順順利利的,想看的都看到了,想玩得都玩過了,想吃的大都也吃到了,我和女兒一路興致勃勃一路歡笑不斷,還有什麽可抱怨可遺憾的呢?

香港見聞

好幾個去香港玩過的人都對我說,香港的馬路又窄又小,高樓大廈下還有很多破舊的房子,香港號稱是世界的購物天堂,實行免稅入關,進口商品比內地確實便宜許多,但對從不購買世界名牌的人來說,這個購物天堂也就似有若無,香港——沒什麽好玩的。

我當然不認同她們的觀點,每個城市都有它自身的特點,更何況香港曾有過九十九年的殖民史,1997年回歸祖國後,實行的仍是一國二製,如果我們細細觀察,必會發現香港與內地有太多的不同。有些人出外旅行,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景點拍照,這真是有點可惜了。一路行程一路景,並不是到了景點我們才開始觀賞遊玩的,況且旅遊,包含的內容有許多,看人文古跡賞錦繡山水僅是遊程中的一個主要部分,這次我們到港澳二地,還看人看路看車看樓看山看海,邊看邊比較,果然,我們得到了太多的感觸和體會。

一、香港的人

香港是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再加上每天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在繁華鬧市口,人擁如流,熙熙攘攘。早晨上班時段,我們在地鐵裏看到了步履匆匆的香港人,身上好像上足了發條,跨步大,頻率快,無不急衝衝地趕赴工作崗位。

香港人敬業,無論哪家餐館,服務員都眼觀四方,隨時準備應對顧客的招呼,一個人要負責好多桌子,端菜時小跑步似地往返,收拾桌麵幹淨利落,用手腳麻利這個詞來形容是再確切不過的了。

香港人熱情,我們問路,不知道路的除了搖頭,必說聲對不起,知道路的,會詳詳細細地告訴我們,恐怕我們聽不懂粵語,有的還用筆寫下來。更有幾位男性長者,特地繞彎陪我們走一段,把我們送到巴士站附近或景點門口,真的讓我們感激萬分。

香港的人流中,還有眾多的外國遊客,再加上常住在香港的為數不少的菲傭、印度人、黑人,他們在香港管家帶孩子、開小店鋪、在街上拉客源兜生意,構成了一條與內地城市完全不同的獨特的風景線。

二、香港的車

香港的交通便利,布網合理。地麵地下和輪船三管齊下,無論到哪裏都快捷方便。

港鐵現有9條線路,再加上一條機場線和一條輕軌,全麵貫通港九新界。香港人自誇,至今仍然未可以找到另一個國家的地下鐵路能比得上香港地鐵的現代化和清潔。聽女兒說,港鐵的那套管理方法,已成為模範教材,果然名不虛傳。我們多次使用地鐵這個交通工具,除了明亮整潔外,地鐵的人性化也值得稱道。進出口的指示標誌一清二楚,我們初來乍到的,也很快能找到想去的方向。從地麵到地下不但有自動扶梯上下,還有廂式電梯(香港人稱之為“升降機”),還有少見的長長的平行電梯。我們注意到電梯的速度,流量大的站點,電梯的傳送速度就快了一些,那樣就能盡快疏散客流。那天我們在中環看到那麽一幕,我們的車剛停穩,對麵另一條線路上的車也同時到站,車門正好打開,那些要轉車的乘客快行幾步就進入了另一輛車內,對接時間精確到秒,實在佩服。

我們一到香港就買了八達通,除了地鐵,也刷卡乘公交。雙層巴士很多,無論雙層單層,在我們的眼光裏,所有的巴士都像吃過減肥藥似的瘦了身。車很清潔,尤其是車窗,一點不蒙灰塵,窗外景象一覽無遺。在港島,從東麵的筲箕灣一路往西,經過市中心的英皇道、軒尼詩道、金鍾道、德輔道直到堅尼地城,還保留著一條長長的有軌電車線路,上麵行走的是雙層電車,一路叮叮行駛,車速雖慢,但似我等觀光客正好歇歇腳,悠悠地觀覽街景。我們挑了上層的前座,全當遊途中的休息,從西乘到東,下車後再由東折返往西,因為票價極便宜,無論乘多少站,一律兩元,而且是下車付費。

三、香港的路

香港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所以香港的車,特別強調的是刹車的性能要好。香港的司機個個本領高強,上衝下滑拐彎盤旋,開起車來得心應手。香港的路,都不寬,雙車道的是大馬路,還有更多單車道的,雙車道以上的路我們沒見著,不知是有還是沒有。

在香港那不寬的路上,店招卻特別的多,做得又特別的大,層層疊疊、橫空出世似地向路中央探出去。我們坐在雙層巴士的上層,產生出錯覺,感到車頂好像會碰撞到那些碩大的招牌似的。入夜,那些五光十色閃閃爍爍的店招,成為夜香港特有的街景。

香港的路名,中西結合。有中國式的如龍匯道、文昌街,有以內地各省市命名的如廣東道、北京街。也有許多以英文命名的,如果是意譯,如把Queen’s Road譯作皇後大道、把Cotton Tree Drive 譯作紅棉路,我們並不覺得奇怪,但也有時又按廣東話發聲音譯過來,如Hollywood Road,好萊塢被譯成荷李活,Austin Avenue,奧斯汀被譯成柯士甸,我們用普通話讀起來就很不習慣了。

香港在城市建設中,不像內地那樣把一切舊的都推倒重來,能保持的就盡量地保留著,有軌電車就是一例。在香港,隨便走走,就可以尋古訪舊,卵石路、石板路隨處可見。我們特地到都爹利街去,那兒有1875-1889年間建造的石階和現在已經絕跡了的煤氣路燈,那時是連我的父母都沒有出生的年代啊。我設想著如果時光倒流,我是一個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觀光客,那麽在我的眼光中,那西式石階定是多麽地雪白寬敞,那西式的煤氣燈定是多麽地閃亮晃眼。

四、香港的樓

香港的樓太有特色了。先說維多利亞港兩岸那地段,每晚8點整,都可以欣賞到最大型的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維多利亞兩岸30多幢現代化建築物全部亮起了璀璨燈光,並隨著音樂的快慢強弱不斷地變幻著圖案和色彩,一道道白的綠的探照燈光交織在天空,打造出一片不夜天。港島的那些建築,已成了香港的標誌性建築,我們是多麽得熟悉,已無數次地在影視中、畫報上見到過,比如那高聳的塔錐形的國際金融中心,比如那尖刀般直破青天的中銀大廈,今天身曆其境,內心仍被那些造型迥異美輪美奐的高樓深深打動。

從九龍尖沙咀看對岸,一幢幢樓錯落有致,好像都挺高的,其實並非全部如此。當我們在太平山頂俯瞰時發現,有些樓因為建在了半山腰,樓層並不很高,是借著山勢拔高了自己,又有前麵的樓遮擋,所以從尖沙咀海邊望去,就都成了萬丈高樓。

在山頂眺望,可以看到一些建在山上的別墅群,高高在上,占地很廣,麵海還有偌大的陽台。港島的山頂和半山都是有錢人的居住區,我們是平民階層,又是從內地來,以自己的收入水平,在香港乘次車(4.5-8.5元)吃碗雲吞麵(18-20元)都嫌貴,所以不說攀比,連羨慕的心思都不會有。不得不說說九龍主幹線彌敦道上的重慶大廈了,因著王家衛拍攝的電影《重慶森林》而有了點小名氣。我們就是在那幢大廈裏的一家旅館訂了房,290元/天,在內地可以住上三星標房,而那裏也是“標”房,“標”準的“蝸居”,寬度僅1.8米左右,長度麽,一張床後還有個迷你型的衛生間,如此而已。所幸裏麵是重新裝修的,還算幹淨。但重慶大廈的外觀,則垂垂老矣,斑駁灰暗,麵目陳舊醜陋。我們看到彌敦道上重慶大廈的旁邊和對麵,這樣的樓還有好幾幢,和維多利亞港灣的現代化高樓有著天差地異的區別。香港是寸土寸金地,普通市民的住宅也普遍小巧緊湊,還有很多人住在沒有改建的小街陋巷,香港的貧富差異無疑也是很大的。

香港就是個新舊交織的地方,在鋼鐵和玻璃建成的新式高樓大廈之間,在經曆了百多年風雨侵蝕的小路斜巷舊樓之中,香港還保留著一批保護得很好、很有紀念意義的古典建築,比如愛德華式古典建築西港城,比如古希臘式的前中區警署和前中央裁判司署。我們特地去了前九龍英童學校,那是香港現存最古舊的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但也順應香港的氣候環境作了改變,增加了室內高度,建有寬闊的遊廊,現已裝飾一新,辟作古物古跡辦事處。我們也在尖沙咀見到了1921年啟用的前九龍鐵路鍾樓,那可是蒸汽火車年代的標誌啊。我們還參觀了聖約翰堂,那是個香港現存的曆史最悠久的西式教會建築,於1849年落成,揉合了13世紀英式及歌德式風格。教堂內謝絕拍照,但有名信片出售,買了二張以作紀念。

五、香港的山

香港的山並不高,是山上蓋起了無數的樓,把山給拔高了。港島的山頂(The Peak),是初次到香港的遊客的必遊之地。像舊式電車般的纜車不斷地把一車車遊客送上山頂,太平山海拔僅552米,但纜車上山時坡度極陡,我的耳膜都作響。抬眼望車窗兩旁,高樓全成了比薩斜塔,即將倒伏落地的樣子,那是視覺的判斷錯誤,有趣得很。

九龍有座山也比較有名氣,那就是海拔495米的獅子山。黃霑是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生前曾寫下了“獅子山下”的歌詞,“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即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歌曲一經傳唱,獅子山就成了香港的又一代名詞(香港古時因產沉香而被稱作香江,明萬曆年間改稱現名)。2002年底朱鎔基在香港的某次集會上也深情地朗誦了“獅子山下”的歌詞,讓大家同舟共濟麵對暫時的經濟困難,獅子山就更知名了。

說到山,還不得不提及半山的自動扶梯了。扶梯連接熱鬧的中環和寧謐的半山區,全長800米,全程約20分鍾,是世界上最長的戶外有蓋電動扶梯。遊人可在中途隨意進出,閑逛兩旁的商鋪或在餐廳歇歇腳,邊遊邊欣賞港島區的城市風貌。電梯上午6:00—10:00下行,10:00以後直到午夜上行,一天運行的時間達19小時,也真夠長的,極大的方便了當地市民的出行,同時也成了一處遊客必到的旅遊景觀區。

六、香港的海

有山有水好地方。港島四麵環水,九龍新界的海岸線也很長,香港是個旅遊城市,沒有工業汙染,又注意環境保護,所以那海水就特別地清,特別地藍。

我們去了淺水灣,那兒金沙碧水,藍天白雲,海水不急不緩地一波又一波地衝上沙灘,卷起一條條白鏈,賞心悅目之極。我們在沙灘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身後繁華鬧市的任何聲響都聽不見了,身心無比放鬆歡愉。沙灘上建有好些瞭望台,這麽良好的沙灘和海水,當然是夏日遊泳的好地方。離淺水灣不遠處還有個叫深水灣的沙灘,沙灘麵積比淺水灣小些,也建有瞭望塔。既然叫深水灣,顧名思義,那兒的水要比淺水灣的深吧,但正好可以因人而異,各取所需,愛嬉水的人有福了。

我們還去了赤柱,在美利樓裏的一家西餐廳吃下午茶,這算是我們比較上檔次的一次消費了。美利樓是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大樓,餐廳外麵是長廊,不遠處就是靜靜的大海,海邊有輪渡碼頭,那是專門接送遊客往返南丫島的。我們氣定神閑地品嚐著一道道點心美食,同時欣賞著樓外安寧的景色,時間充裕,氣氛優雅,服務到位,我們感到很知足。

海擁抱著山,山上長出高高低低的樓,樓間密布著蜿蜒的路,車在路中上下起伏。白天常有陽光和海風的照耀和吹拂,入夜後霓虹閃爍燈火通明。香港經濟發達、法製健全、環境優美,香港人把自己居住的這塊寶地稱為東方明珠,名符其實也。

香港景點遊記

一、海洋公園

我們這次到香港,海洋公園是一出重頭戲,我們準備多呆些時間,盡興地玩一下。門票提早從網上購得,原價208元/人,我們付165 元/人,挺合算的。正如海洋公園門口免費提供的地圖上所說的那樣,海洋公園屬於非牟利機構,宗旨是為遊客提供娛樂及教育並重的旅程,我們感到這個票價確實物有所值,公園裏眾多的遊藝機、展館、纜車等,都不再收取費用。不像國內太多的地方,大門票外還搞園中園、票中票,或者是搞聯票捆綁搭售,想方設法地斂財。

我和女兒一起乘坐滑浪飛船了,沾了一身的水花;我和女兒一起乘坐熱氣球了,晃悠悠地騰空而上;我和女兒一起乘坐摩天巨輪了,在玻璃艙中看公園全景。女兒更是過了一把癮,還乘坐了臨海而建的越礦飛車和瘋狂過山車,俯衝、斜側、急拐、翻轉,尖叫聲中尋個刺激玩個心跳,這是年輕人的專利。

我們還準點到達海洋劇場,觀看了聰明的有靈氣的海獅表演節目,我們還參觀了冰雕室、水母館、海洋館。特別得提一下的是海洋館水池的設計,可謂匠心獨具。海洋館共三層,圓形的玻璃水池建在館中央,與樓同高,觀眾可以一層層地從上往下全方位地觀賞深深的水池中各種大大小小的水族動物。

二、黃大仙祠

到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也是一般遊客的必到之地,我們自然不會放棄。黃大仙祠崇奉儒、釋、道三教,據說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故香火格外鼎盛。看那些信者,跪拜在地,手搖簽筒,口中念念有詞,心無二念,好一付虔誠的樣子。

祠內金木水火土五座不同質地與形式的建築是該祠的特色。金,是一座銅亭,據傳是黃大仙的靜室;木,是收藏典籍的經堂;水,叫玉液池,一個現代化的噴水池;火,是盂香亭,供奉燃燈聖佛;土,是一堵照壁,上麵刻有如來佛祖的乩筆“清靈寶洞”和“朝佛”字樣,由北至南成一軸線排列。

嗇色園還在擴建後花園,已經建成,隻差最後的油漆了,我們也去遊走了一圈。花圃長廊小橋流水假山涼亭,典型的江南園林的風格。

三、香港公園和九龍城寨公園

說到香港,內地有些人會不屑地說它是“彈丸之地”,那麽我覺得他們有“井蛙”之嫌。香港小雖小,小中自有其精致和大氣,香港的繁榮發達早已聞名於世。盡管香港是寸土寸金地,一幢幢樓都緊緊密密地挨在一起,但還是留出了許多綠化地和公園。

香港公園在山頂纜車站對麵,原是駐港英軍的大本營,原來的幾幢大樓仍保留著,營地辟作了公園。香港公園很小,占地麵積不大,卻利用空間向上發展,公園內有溫室、百鳥園等,還是值得一遊的。

溫室上下二層,入內就是個大型的花台,正值新春佳節,紅梅怒放、水仙飄香、金桔滿枝、群花燦爛。黃燦燦的金桔又名福桔,廣東話中桔字和吉字同音,所以在春節,商家都會買兩盆放在店鋪門口,以示吉利。香港太多小小的店鋪,在街上一路行一路滿目福桔,成為特別的街景。當然,溫室中的金桔精心培植,樹高桔滿,更是漂亮。即是溫室,熱帶植物居多,無不生機勃勃。也辟出水域,種植上二、三十種水生植物,因為水池麵積不大,每樣植物都僅是一小篷或寥寥幾株,卻也同樣達到了讓遊客識別和觀賞的雙重作用。

百鳥園,有三層樓那麽高,遊客們拾級而上,圍著那巨大的鳥籠慢慢觀賞。自有那些鳥類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端著專業相機找尋著樹叢裏的各色鳥兒,全神貫注地拍攝,或靜靜地等待最佳時機。

我們在公園裏逛,經過兒童樂園,見沙坑裏有孩子們在玩,有的像騎自行車般坐在挖沙機上,手把著龍頭,腳用力踩一下,龍頭下端的挖勺就舀出了滿勺的沙子。沙子挖得夠了,堆得像個小丘了,就可以任意堆砌,無限創造,看孩子們專心致誌,快樂無比。

說來好笑,除了盆景,我還從沒見過生長在大地上的榕樹,這次算見識到了。香港的榕樹很多,是好多街道上的行道樹,氣根像胡須般地垂掛著,有趣極了。在香港公園見一株特大的榕樹,看了標牌才知那是株印度榕樹,那些氣根從樹枝中伸出來後,直直地插入泥土裏,又成了一根根粗壯的樹幹,眼見為實,獨木能成林哪!

九龍寨城曾是個“三不管”地區,1994年清拆時發現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崗岩碑額,1995年公園建成後香港政府就把它定名為“九龍寨城公園”了,采用的是古典江南園林的風格。公園內的道光石碑和衙府是古跡,衙府三進四廂的格局,粉刷一新,朱簷烏柱青瓦,前廳的宮燈隨風輕擺,喜氣洋洋。公園東麵建有邀山樓,兩層樓高,據說天氣晴朗時是可以望得到獅子山的,我們到公園時,時間已晚,天色漸暗,人也走得累了,估計著登高後也無法望到獅子山的,於是作罷,留下小小遺憾。

四、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1761-1850)是法國人,她在為蠟像製作師菲利浦·科特斯做女管家時,學會了蠟塑工藝。科特斯於1770年在巴黎創辦了蠟像館,當時吸引了大量觀眾,科特斯去世後把他的蠟像製品全部轉給了杜莎夫人。1835年杜莎夫人在倫敦貝克街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展館,並把她為自己製作的蠟像放在了展館的門口。直到今天,倫敦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仍是一個最重要的旅遊景點。

杜莎夫人蠟像館還在美國的紐約、拉斯維加斯,荷蘭的阿姆特斯丹,中國的香港和上海開設了分館,我們是上海人,為什麽舍近取遠,選擇去香港的蠟像館呢?其一是上海的票價比香港略貴,其二據說上海陳列的蠟像比香港的要少些。香港山頂淩霄閣的蠟像館,是耗資2000萬元擴建的,占地三層,分五個主題展區,有100多尊栩栩如生的名人明星蠟像。

我們入館,逐一觀看,不斷和自己中意的蠟像拍照合影。好多蠟像塑造得十分逼真,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細微處比如外露在手背上的血管,都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蠟像的心髒好像會搏動,人物會活過來似的。蠟像身上的服裝也配得極好,有些端莊挺括,有些織金繡彩,也有些是來自名人們的捐贈,是他們在特定場合下極有紀念意義的服裝。

蠟像人物展示,除了蠟像的逼真、服飾的出彩外,燈光背景的布置也是別出心裁的、異常精彩的。與之合影時,就像拍攝藝術照片那般,燈光和道具都調劑到位了,就等著你上前擺個造型了。很多蠟像都有特定的環境設計,鄧小平坐在一個單人寬沙發椅上,胡錦濤正從飛機上走下來,克林頓站在演講台上……。還有一組,英國王室成員分站兩旁,中間的皇座留給遊客坐下拍照,這是什麽待遇?香港藝人關心妍穿著跳舞裙在圓舞台上擺著pose,圓台的後半圈裝著多棱鏡,女兒也上了台,我搖動舞台旁的轉柄,舞台轉動起來,我忙按快門,照片上就留下了多棱鏡反射出來的無數個女兒和關心妍的身影。香港藝人黎明的蠟像是騎在自行車上的姿勢,女兒去坐在車後座,用手環住他的腰,拍下照片給人看,有人問:這是你女兒的男朋友嗎?讓我笑倒。

和名人們接近、互動的體驗確實是很開心的,盡管他們僅是逼真的蠟像而已。

2008.02.21.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出境到香港和澳門一遊
•  大雪成災
•  今年好大雪
•  下雪了
•  我與《基督山伯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