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處不在的隱形種族歧視

美國密蘇裏州小城弗格森騷亂發生後,人們不禁要問:何以弗格森騷亂持續發酵達半個月之久,又是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是實施宵禁,還調動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來維持秩序?為什麽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等全美許多大城市爆發聲援被害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示威遊行?如今在美國,黑人可以當教授、州長、國會議員、部長乃至總統,難道還有種族歧視?
事實上,布朗被白人警官達倫·威爾遜槍殺隻是個導火索,點燃了黑人胸中被壓抑數十年之久的憤懣和怒火,引爆了長期積累的種族、經濟和社會危機。
弗格森是位於聖路易斯市近郊的一個隻有2萬多人的小鎮。然而,小鎮人口構成在不到一代人時間裏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之前,小鎮居民以白人中產階級為主,占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白人逐步搬離小鎮,移居到居住條件更好、離大城市更遠的遠郊區。取而代之的是從大城市搬來、謀求改善居住條件的大批黑人,現在黑人占小鎮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
雖然小鎮種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上層建築”卻沒有動,形成了“黑人小城,白人掌權”的怪現象。現在,弗格森鎮長是白人、7名鎮議員中6名是白人、53名警官中50名是白人、7名學校董事中6名是白人……小鎮就像由一小撮白人管理的“獨立王國”,對後來的黑人甘苦漠不關心。“民有”與“民享”嚴重脫節,矛盾自然不斷激化。
幾乎在“種族大遷移”的同時,美國企業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大量產業外包海外,導致工廠倒閉,工作機會流失。弗格森在這股浪潮的衝擊下日漸衰敗,最終成了“貧困”鎮。現在,中等家庭年收入為37000美元,比密蘇裏州平均水平低10000美元,全鎮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大批青年失業,找不到工作。
全球金融危機對弗格森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據媒體報道,光顧食品救濟中心的人數大幅度飆升,6年來未見任何下降。發展的機會、複蘇的希望總是與小鎮擦肩而過,繞過了這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彌漫在人們心頭的是失落、挫折、絕望和憤怒。這股情緒終於借著布朗被殺的契機,如火山岩漿般噴發而出。
其實,弗格森小鎮隻是分布在“鐵鏽地帶”乃至全美眾多小鎮當中的一個縮影。據布魯金斯學會上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自2000年以來,美國小城鎮人口中窮人增長的速度是大城市的兩倍,全美約4600萬窮人當中有一大半居住在近郊的小城鎮。小城鎮的貧窮化引起了社會問題和種族問題的“並發症”。這也是為什麽弗格森騷亂發生之後,抗議的聲浪很快燎原到全美各大城市。
不錯,由於民權運動的推動,種族歧視在美國已大幅減少,在明麵上幾乎看不到種族歧視的現象。但是,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種族歧視依然無時無處不在。如對黑人猜忌、懷疑、不信任等偏見似已成為白人警察的思維定勢。帶著這種偏見上崗值勤,自然會發生無辜的黑人倒在白人警察槍口下的血案。
種族問題是美國社會的頑疾。雖然弗格森騷亂已趨緩和,但是這類事件不會銷聲匿跡,相反,還會不斷發生。這是因為表象的種族歧視容易消除,而隱形的種族歧視,由於紮根於思想觀念的深處,或者滲透到下意識的行為當中,要徹底根除可能需要美國幾代人鍥而不舍的努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