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早期香港電影史》隨感(圖)
香港,在地理上看,太不起眼,可是,自從被洋人“借去”管理之後,不知不覺中,從荒蕪的小漁港,
變為南方名港,大中華還在你死我活地互鬥、艱苦的喘息中,香港“東方明珠”的美名已經遠播四
海。。。“東方好萊塢”的稱號--更不是空穴而來---讀中山大學教授李以莊、周承人《早期香港電影》有此隨
感。
據香港電影評論家餘慕雲(1930-2006)著說:當全中國(中港台)電影產量達1萬4千部的時候,香港占有
7000部,中、台各分3千多部。當然,有人說,香港的電影以商業片為主,素質上不及大陸----那麽,反過
來將13億人口的素質,與雄霸國際電影市場的“好萊塢”之國的人口作比較---行麽?所以說,量,和素
質,應該分開來講。從7000部挑出來優秀作品,未必比3500部裏挑出來的多,可是,電影從100多年前開
始到現在,一直是大眾化的娛樂影畫--因此,7000部電影的社會影響力,無論素質如何,都不能低估。
獨裁者---都懂這個道理,於是,80年前的國民黨政府“電檢處”宣布“為了統一全國語言,今後禁止攝製方言
片,違者處罰”。
------獨裁政府還假惺惺,好像除了國語電影,還有許多不同方言的電影,其實,以香港為
主的粵語電影,通行華南一帶,還直接影響了東南亞的華僑----並且影響了大陸內地的國語片市場,廣州
上海某些電影界的人,在市場上競爭不過香港、廣州的粵語片,於是,向政府部門發了"請禁粵語片“的
密電:“。。。。華南國語片地位,受粵語片侵劫,日形低落,四月十五日禁影粵語片期限將屆,為國語
片在華南生死關頭。。。。”
看看,市場如戰場,與階級鬥爭的你死我活-----大同小異吧?
英國人自然看不懂粵語電影,於是,要求配上英文再上映---嗬嗬,無意間,幫香港電影推向了國
際。可是,國民黨獨裁政府,卻想扼殺粵語電影。
香港人是順民麽?是的,隻要風調雨順,人就調氣順,你順我也順,有錢大家揾(掙)-----不順的時候,
天王老子,也得講法 吧?於是,壞事變了好事,平時大家忙於拍片掙錢,一起喝茶、歎咖啡都沒時間,
這回,為了爭取粵語片的權 利,香港、廣州的影業人士成立了前所未有的電影人協會:華南電影協會----
組織籌款義演,展開“粵語片救亡”活動,派出代表、 向廣州、向南京政府請願-----同時,“上海同業亦派
代表晉京請維持禁議“----- 南北龍虎,明爭暗鬥。於是,南京政府派人南下考察、研究-----結果得出結
論:“。。。。粵語聲片不特無種種不良 印象,且日益精進。。。”-----最終,禁令緩期三年----因抗戰來
臨,結果,不了了之。。。
不久(1937年) 上海淪陷,成為孤島,大批文化電影人南下香港,一時間,香港成了內地人的避難港(1949年、1960年初、文
革武鬥逃亡、89-64民運逃亡-----曆史-一次又一次重複)---
--因為香港的特殊地位,不少抗戰電影,都在香港完成,香港,成了”國防電影“的新陣地。最具代表的
是,為了兵災籌 款,香港六家電影公司聯合義拍抗戰電影《最後關頭》--所有的明星演員分文不取----
《最後關頭》劇照
當然,那位國民黨政府考察官員沒看到粵語片中“不良印象”不等於沒有”不良印象”的粵語片-----任何行
業,都會有才俊精英,也會有個別烏合之眾---------否則,50年後的拆廣州家庭的
小鐵鍋天線不會那麽興師動眾--可是,這類天線,沿海地區、上海等地,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國民黨禁
不了的香港電影,共產黨又能禁多少?又能禁多久?
香港簡陋製作的電視劇《上海灘》風靡全國、萬人空巷的日子------你還記得麽?。。。。
現在,不用裝小鐵鍋看香港影視了吧,國產的抗戰影視劇---比香港人拍得更“可觀”了吧?(下圖)
(zt)抗日劇現大尺度全裸女。(來源:新華網)
---------------------------------------------------------------
(香港“不良印象”的三級片海報)
。。。。。。。。
影視,僅僅是影視麽,它是一種社會信息,它是一種民間聲音,它可能是害人的毒品,但是,它也可能
是顆種子,也可能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約80年前,香港電影老前輩們堅持理想和原則,不畏專製,抗爭獨裁,保住了電影文化的星星之火;
77年前(1937),上海成為孤島,香港成了“國防電影”的基地;
4年後(1941年12月8日),從香港淪陷,直到日本投降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不論日本特務和軍政府如
何威逼利誘,香港電影界拒絕與侵略者合作,沒有拍過一部影片。
25年前,香港大球場,影視界發起民主的歌聲;維園點起民主的星星之火,一年又一年,風雨同路,從
不間 斷;
---------今天,香港70萬市民的和平集會、遊行-----13億同胞們,你們看懂了麽?
本年度香港"七.一"遊行聲勢浩大(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