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妨做個實驗:
問你身邊的香港同事或朋友:“你鄉下喺邊度?”(可以換成普通話問,但保留鄉下這個說法)
不用擔心這問題敏感!不用擔心他會對你有什麽誤會!絕大部分港人都不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冒犯(不是因為樓主所說的原因)。這問題不算八卦,普通朋友之間問問應該可以接受。
如果你看他答得很爽快,你又覺得他友善,又有點工作或朋友關係,你可以繼續問“你最近幾時返過鄉下?”,“你多唔多返鄉下?”,如果大家願意用平常心交談,定會增加互相的了解。
如果他是中年以上,你可能會聽到他們最初返鄉下的經驗:
六七十年代時大部分香港人都很節儉,儲蓄一些錢買日用品用包裹寄返鄉下。那個時候的包裹都是用幾塊大毛巾或衣服以衣車縫合而成,好讓國內親戚收到後拆線用。
大部分港人的鄉下都在廣東省,那個時候返鄉下十分不方便,可能要兩三天才回到鄉下,回到鄉下後因為生活條件與香港相比差別太大,港人都不習慣,再加上兩地的氣氛很不同,所以那時候港人都怕返鄉下。不過話雖如此,仍然盡量一兩年返鄉下一次。
那時候大人都要開工,假期和福利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家庭都隻是一個大人(或再加個小孩子幫手揹背包)一兩年返鄉下一次,開始時基本上沒有一家人一起返鄉下。所有返鄉下的人都穿很多層上衣,褲和襪子,揹著很重的背包。回到鄉下就全部脫下,很多人連皮帶也留下,褲隻用一條繩子索著回港。後來廣東省先開放,很多港人便帶電器(包括電視機)返大陸。那個時候坐火車北上的幾乎全部都是返鄉下的。那個時候返鄉下就是做苦力搬東西回鄉下。
對於以上返鄉下的經驗,你要用平常心去聽,否則可能會覺得港人的自我感覺太好所以說話很誇張,將大陸形容得太落後了。
對於年輕的港人,返鄉下的經驗當然不同了,但是對“返鄉下=返家鄉”的理解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