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香港旅遊近況前,我先說說一位80年代嫁到香港的上海女子,21世紀初回上海和我喝咖啡時的怨言:。。。現在大陸遊客多起來,隨地吐痰的人也多了起來,過馬路闖紅燈的人也多了起來,香港人慢慢叫也學得勿規矩了---包括我自己。。。
說實在,開放大陸旅遊前的香港,很少人隨地吐痰、闖紅燈,看來,我在香港的日子,就像日本老師在日本回憶起說的:我們在香港的日子,是香港最好的日子啊。。。
香港是東南亞旅遊勝地,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就聞名世界了。
我74年到香港,看到最多的遊客來自日本和台灣,在尖沙嘴金巴利道、加連威老道、漆鹹道一帶,也有些店鋪專門為遊客服務。剛到香港不久的“阿燦”的我,以為也對外開放,隨著人群走進去,還被叫了出來--不過,態度很紳士。
那時候,很少聽到日本、台灣的遊客投訴,雖然,報紙一向喜歡負麵新聞。偶然的,會有不良的士司機欺騙外國遊客,讓他們按表上的數字支付美元(多付了五--六倍)。查到了,不是罰款,就是吊銷執照。
十年前,我澳洲親戚在香港的士上遺失新買的高級攝像機,在警局失而得複,對香港計程車司機讚不絕口。
至於,導遊強逼威脅遊客消費購物的事件---倒真是想不起來了。
我也跟香港團去過日本旅行,導遊的小費是開會時講明的,整個旅程,沒有專門消費采購點(日本可以采購的東西也不少吧?),隻是夥食一般的很,都安排在唐人街的中華料理,想必是圖便宜,有回扣吧?我們整團人沒一個投訴的,反正,自由活動時,找家正宗的日本飯館享受一下日本美食。
出外旅遊,也更容易看出一個人、一個地區的消費習慣和價值觀。 去吳哥窟的導遊書,是國內一位年輕的自由旅行愛好者寫的書。好處是年輕氣盛,到處敢跑,資訊豐富,方便價廉。不足處是他老想著便宜的消費,失去一些較好的享受---還是其次,可能還會引起旅途的不快。比方說,作者教遊客可以不給小費就不給小費---尤其是海關人員(才一至兩美元)。
而我呢,持著“旅遊在外,破財擋災,合理小費,各自方便,何樂不為”的態度---度假遊樂,又不是老在旅途中---沒必要斤斤計較。尤其是到了落後地區和國家,更需要有這樣的心態。
當然,我拒絕過導遊在湄公河上吃法國大餐的建議;我也堅持了在成都水晶店、中藥店無動於衷的態度。
所謂上當者,一方麵是輕信天花地亂的推銷,另一方麵,也被抓住旅途中消費者的好奇、淘便宜貨、有優惠的心態。 這種狀態,相信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有點,隻是到了中國人身上,尤其是長久被封閉、剛崛起的中國大陸某些的身上,就成了財大氣粗、消費者是皇帝的“特色”。這種“特色”,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以為真崛起了、真強大了的過度自負---在全世界各地顯擺,招搖過市--便增加了受騙上當的機會。
世界各地的人是這樣“特色”地看中國人的麽?
中國人都是這樣的“特色”的麽?
我看,還是因人而異。
----就像去年在香港罵國內遊客罵出名鬧上法庭的“阿珍”姑娘---香港人,我說的是像我那位80年代嫁去香港的女性朋友--都未必承認她阿珍代表了“香港人”,不單是因為她會用流利的國語罵人(土生土長的香港女子講的國語---可能罵起人來都像蘇州人吵架吧)還因為她說,失控、罵遊客“(是因為)。。。加上早前收到湖北家鄉的父親突然中風的消息,心情欠佳下。。。”----說她是香港的“湖北妹子”---不算是地域歧視吧?(---我在香港好幾年,好多朋友還是喊我“上海仔”。)
前幾年,上海女子在美國殺死了丈夫,逃回上海。。。 最近,北大的女子毒死清華的丈夫被抓、被審----美國傳媒會說“如今,中國的女子如何如何”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