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釋之:以美為鑒,多賣稀土才是愛國
稀土問題最近很熱。中國政府不想國內企業賣稀土給外人,外國政府很惱火,不斷施壓,網民則希望政府頂住,不要服軟,要打贏這場稀土保衛戰,還說“賣稀土就是賣國”。
網民首先受不了的是美國人的“虛偽”。“你美國自己國內有大量的稀土資源,怎麽雪藏起來不開采?非要買中國的?”
這其實得高興才對,不是美國人不想開采,美國曾在戰後掌控了稀土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隻是後來因為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過中國企業,這些礦場不得不關了,是倒閉了。
隻要市場競爭格局改變,比如這次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美國這些稀土礦場的開采又變得有利可圖起來,很多已籌備複產。他們更多考慮的是盈利與否的商業前景,而不是其他。再說了,你自己家也有廚房,你卻自己不做飯,而願意去飯館買別人做的飯吃,是同樣的道理。還有朋友介紹說,新加坡有很多椰子樹,但不摘椰子,而是大量進口,因為自己摘成本太高了,不如進口劃算。
當然這裏需要指責歐美,並懷疑其動機的是,他們居然不像對待中國製造那樣,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以保護本國稀土企業不受中國企業衝擊。
雖然沒有遭遇貿易保護,但中國稀土企業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也是非常不易,是多年努力的結果,得好好珍惜。
如果是作為外交手段而限製資源出口,那將是一種冒險行為。想想俄羅斯把天然氣用作外交工具的前車之鑒。烏克蘭遭遇的天氣然中斷,讓歐盟各國部長注意到了他們冬季采暖對莫斯科的依賴。於是歐盟集中精力分散供應。液化天然氣占消費量的比重,從2004年不到8%上升到了去年的14%,而俄羅斯的市場份額則從28%下降到不足1/4。
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以石油為武器,同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歐佩克提高油價和地緣政治熱度,結果鼓勵了新供應渠道的開辟。自1973年首次禁運以來,這家卡特爾組織的市場份額就從來沒有回到那一年達到的51.2%。
中國當下也麵臨著類似風險。聽說中國減少稀土對日出口,印度笑了。印度總理辛格近期訪日說,作為世界第5大稀土生產國,印度一直希望與日本合作,“中國減少對日稀土出口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印度將利用“大好機會”,促進與日本在稀土貿易及其它方麵的合作。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近日也在日本呼籲美國及其盟友減少對中國稀土生產的依賴,她表示,當前對稀土的關注“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主張限製出口的另一個主要理由是說稀土被賤賣了,“黃金賣成了白菜價”。殊不知:1、隨著需求的上升,稀土市場當下正處於回暖期,稀土價格也是在曆史最高位。2、待到各國發力開發的新的稀土供應渠道上來後,中國企業怕是得比現在還“賤賣”太多才搶得回市場。
當然,也許在部分網民心裏就沒打算以後再賣了,“市場份額丟就丟唄,永遠都不賣了就不會再賤賣了”。“稀土如此寶貴,要都供給國人用,而且還要學習日本的做法,建立國家稀土儲備,以免以後用光了還得高價從別的國家進口。”
這不稀奇,政策製定者以前也曾因擔憂金屬供應問題而胡亂出招,而政府儲備資源在世界曆史上沒一次不是先高價買入最後不得不賤賣消化掉。美國一度認為錫是一種關鍵金屬。由於擔憂共產主義會從朝鮮半島蔓延到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重要錫生產國,美國儲備了大量的錫。在1972年頂峰時期,美國的錫儲備量多達25萬噸,超過當時全球一年的總供應量。後來,該擔憂被證明是杞人憂天,錫的產量呈現幾何級增長。為求在不幹擾市場的情況下清除這些儲備,美國政府花了30年時間。中國可能會重蹈覆轍,稀土礦雖然比錫稀罕一些,但需求量可是要少得多。
此外,這種擔心資源用光的考慮其實也是多餘的,是不理解市場經濟和缺乏想象力的。現在為什麽要用稀土?有用固然是理由,而且還是因為便宜,開發替代品暫時還無大利可圖。以後用光了或是少了,貴了,開發便宜的更好用的替代品就有大利可圖了,就自會有人去大力開發。你現在是否還點煤油燈?你是否也曾擔心煤油一旦用光了世界怎麽辦?
好吧,就算國內稀土真用光了,便宜的好用的替代品也沒發明出來,那麽今後以比現在高10倍的價格從別的國家進口稀土蠢不蠢呢?一點也不蠢,這裏要考慮時間價值的因素。想想看,明知道存錢能賺利息,今天存10塊,百年後或變成100塊,那我們為什麽不把錢全存銀行留著以後用呢?因為我們都不耐,我們都著急享受,我們知道今天享受和百年後再享受得到的愉悅程度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不能隻顧自己,要顧及子孫後代,要把資源留下來造福子孫後代。”那我就要問,留一堆沒開發過的自然資源對子孫後代好,還是留下一個資源被有效開發並帶來高新技術的世界更好?要把自然資源留給子孫後代,我們怎麽不把自己的子女送去朝鮮,或者任何一個未被開發的荒郊野外?
好了,說了這麽多,結論就是:無需保衛稀土,多賣才是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