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礦之戰,美被英國壓了50年
由於擔憂中國“壟斷稀土”,為避免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方麵陷入“危險境地”,美國正在重整稀土戰略。在戰略資源問題上,美國人的敏感是有傳統的。上世紀70年代,出於對共產主義蔓延到東南亞重要錫礦生產國的擔心,美國曾大量儲備錫。而在此之前,為打破英國對錫礦產業的壟斷,美國更是奮鬥了幾十年。
英國獨霸東南亞錫礦
錫是一種柔軟性、延伸性和輾軋性很好的金屬,易於融化,具有特殊的防鏽性能。錫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意義重大,在人們使用的日常用品中,它不可或缺。馬口鐵工業是錫的主要加工工業,在馬口鐵生產方麵,美國有著極大的優勢。自從1912年超過英國的馬口鐵產量後,美國一路高歌,二戰前竟然達到了世界馬口鐵產量的一半以上。美國馬口鐵工業的發展帶動了錫的消費,1927-1936年,美國馬口鐵工業每年平均消耗的錫,占到了錫在美國消耗量的31%以上。無疑,錫在美國工業體係中已經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貿易中,錫在有色金屬貿易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錫成了僅次於銅的寶貴稀有金屬。由於獨特的金屬特性,錫在軍事工業上也有著同樣的重要地位。對於飛機和汽車的發動機而言,錫就是不可替代的合金材料。所以,美國將錫列為重要戰略物資。
然而,美國急需的錫卻不能控製在自己手中,而是被當時雄霸全球的英國牢牢控製著。二戰以前,英國利用其全球霸權,全麵控製了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和尼日利亞的錫礦開采,對印度尼西亞和玻利維亞的錫生產也影響極大。在馬來西亞,英國建立了最大的錫生產基地,來自馬來西亞本地,甚至包括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中國西南部的錫礦都在那裏進行冶煉。英國本土也建有龐大的工廠,冶煉了尼日利亞和玻利維亞3/4產量的錫礦石。據統計,蘇聯之外的西方世界的錫礦產量85%都在英國控製的工廠冶煉。
在英國的錫生產地中,東南亞占有絕對的優勢,這裏的錫主要蘊藏在砂礦中,投資少,可以露天開采,產出的礦石質量也很高。可以說,世界上有名的錫礦75%都在東南亞。數據顯示,東南亞地區在1900-1940年間的錫產量,竟然穩定地占到了世界錫產量的60%左右。
作為最大的錫生產帝國,英國是最大的錫消費國——美國的供應者,這導致國運日漸昌盛的美國不得不受英國的控製和盤剝。
美國四麵出擊卻頻頻碰壁
英國利用壟斷優勢,長期保持著錫產業的高利潤和提價權。比如在1921年,每長噸(比噸略大)錫的平均價格是165英鎊,但到1926年就漲到了291英鎊,原地提價了75%。但是英國商人們對於正常的錫生產帶來的利潤並不滿足,進而力爭利用壟斷優勢獲得超額利潤。英國從1929年開始成立由167個公司組成的錫生產協會,有意實現深層次壟斷。
1931年,利用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一個名為“國際錫委員會”的錫壟斷組織最終成立。它以英國全球實力為後盾,覆蓋了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玻利維亞、泰國、比利時屬剛果等主要的錫生產地區。此後,一直到1942年,世界市場上錫的產量、出口量被刻意控製,甚至猛烈下降,一切都是為了高額的利潤。依靠壟斷,英國在馬來西亞的17家公司在1931年至1932年獲得的利潤是26.7萬英鎊,1936年至1937年竟然達到了195.6萬英鎊!
一麵倒的劣勢是美國難以容忍的,美國越來越對英國的錫霸權感到不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從多個方麵做了努力。
最初,美國人嚐試從錫的冶煉生產環節上進行突破。1903年美國建立了第一座煉錫廠,美孚石油公司利用運油空船順道從馬來西亞運錫精礦回國冶煉,生意一度紅紅火火,但是英國人發現後很快把錫礦砂的關稅提高了12倍,使得美國工廠很快就沒了原料來源,被迫停業。一戰期間,美國商人趁英國忙於戰爭無暇他顧之際,又從玻利維亞得到了錫礦砂,並在美國東海岸建設了十多個冶煉廠,1920年美國本土的錫產量竟然達到了16014噸。但是好景到此為止,在一戰中獲勝的英國立刻開始對美國的錫礦貿易戰爭,逐漸切斷了美國在玻利維亞的錫礦砂供應鏈,1924年美國錫產量跌到了可憐的434噸,回到了一窮二白。
除了在中國,美國沒有什麽收獲
無奈之下,美國開始在本土勘探,但是找不到什麽有價值的錫礦,最令人樂觀的一個錫礦還是在遙遠的阿拉斯加克拉蘭斯港礦區,而這個礦的最高年產量到1950年才達到81噸。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再想出摻沙子入股份的辦法,同英國進行錫礦資源的爭奪。
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國精煉公司曾在玻利維亞試圖影響錫礦產業,還有一些美國公司在東南亞意圖通過購買股票控製當地的個別錫礦,但這些努力都被警惕的英國人拒之門外。最終,隻有一個屬於洛克菲勒和摩根兩大財團的太平洋錫業公司在馬來西亞的兩個地方獲得了簡陋的礦坑,但是那裏的錫礦砂很有限,無補大局。
最後一個辦法就是在英國錫產業壟斷的地區之外再覓錫礦產區。這倒是一個新方法,但是英國錫霸權統治區域之外的錫礦產地寥寥無幾,除了在中國,美國沒有什麽收獲。1933-1943年間,中國對美國錫礦砂的出口量激增了400%,但絕對數量相對於美國龐大的需求仍然是九牛一毛,在最高供應量的1937年,也不過4539噸。
就這樣,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聽任英國人坐地論價,左右市場。為了改善處境,美國政府和工業界曾積極采取新措施,如進行技術挖潛,縮減含錫產品的耗錫量,盡量使用代用品,回收廢舊金屬提取再生錫,千方百計減少錫的消耗。這些措施雖然產生了效果,但相對於美國巨大的錫消耗來說,仍不足以改變全局。
逐漸成為最大經濟體的美國還采取過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就是利用充裕的資金,屢次購買大量的錫存儲起來,這樣,即使英國人掌控了定價權,也能應對英國人的威脅,從而在英國人提高價格的時候,能夠不時地用拒購的方法迫使他們無法過分提價。對此,英國人也有應對,他們以買對買,設立緩衝儲備的模式抵製美國人的這種企圖,長期保證自己的優勢地位。可以說,英國自建立錫產業上的霸權之後,一直保持著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優勢,並持續了幾十年,直到二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