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主訴求將上升
未來二三十年,港人是否隻能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對有進取性格的香港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我看形勢倒也不是差劣如斯。我們不要忘記,近年關於經濟增長與民主的實證研究中,雖多有發現民主不見得有利於經濟增長。但反過來看,人民收入上升經濟獨立後,總會希望有更大的自主權,對民主的訴求也會上升,在大陸亦然。
我很難想像,在大陸人均收入升至八萬五千美元後,政治生態仍能不動如山。在此環節上香港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起到利港利國的示範作用,但這要看港人是否有足夠智慧作理性選擇。
走現在建製派的道路沒有前途。建製派的優點是較為穩定可靠,對國家也可能較為忠眨??渲宦犆?畹男願駞s使他們成不了典範,不能幫助中國民主的發展。激進派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激進的政治邉硬還鼙翅崾欠裼猩虡I或政治利益作推手,參加的主力大多都是較純真、願意奮不顧身的青年人。
中國政府不會太顧忌後者,但將來卻有可能加緊提防外國的影響。中國社會經過十年文革無法無天激進邉擁妮倍荊?誑梢姷膶?恚?退閎嗣襝M?玫礁?嗟拿裰鰨?膊粫?鴨みM政治視作學習對象。
港人在政治上較可能起到示範作用的,是走中間溫和漸進的議會政治道路。議會政治相對於街頭政治的好處是有法可依,解決爭議的交易成本較低。擁有對香港政製最後話語權的人大常委也較易接受政製的一些改革。
議會政治下的政製改革空間有多大?答案要視乎香港在中國政府眼中有多大的討價還價能力。十多年後,香港的經濟比重按理應已跌至中國的百分之一左右,亦即三、四天中國的產量而已。我們不希望出現的最壞的情況可能是這樣:中央政府覺得香港的經濟重要性似有若無,西方世界對香港的政治影響巨大;香港被視作顛覆基地,那麼中央大可將香港「撇賬」,政治控製加強,有用的人才慢慢吸納到別的城市,資金的轉移更加容易,香港矮化成二、三線的中國城市,光芒盡失。
在歷史上,大國中的城市浮沉起伏的例子所在多有,失去燦爛的香港,對中國而言後果並非十分嚴重。要避免將來出現這種結局及爭取到更大的討價還價能力,港人還需設法保持香港「無可取代」這一招牌。
要做到「無可取代」,港人必須莊敬自強,奮發向上,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認為香港非常有用,少了香港不單是少一個百分點的GDP,而是整體經濟都大受影響。如何做得到?怎樣造就中港雙贏?將來再續。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回複:回複:回複:雷鼎鳴---未來三十年的中港博弈
本帖於 2010-02-15 05:30:11 時間, 由版主 hkhk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