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大家都說香港比新加坡多元化

來源: tiantianqq 2009-10-17 05:54: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34 bytes)
在香港人眼裏,大陸是沒有自由更談不上什麽多元化的,但我年輕的時候在北京讀很多書,倒發現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文化界思想界的觀點其實是很多元的,美國更不用去說了,到香港沒時間關注這些,反倒說不上感受這裏的文化和思想方麵的多元化。

當然,如果要說衣食方麵很國際化,多元化,那倒是恰當。

轉兩段龍應台《誰的添馬艦》文字:

“在香港,經濟效益是所有決策的核心考量,開發是唯一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意思就是,它已經成為一種固執的信仰,人們不再去懷疑或追問它的存在邏輯。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你覺得香港很多元嗎?不,它極為單調,因為整個城市被一種單一的商業邏輯所壟斷。商廈和街道麵貌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不管是又一城還是太古廣場還是置地廣場,一樣的建築,一樣的商店,一樣的貨物,一樣的品味,一樣「歡迎光臨」的音調。走在光亮滑溜的廊道上,你看見物品看不見人,物品固然是一個品牌的重複再重複,售貨員也像生產線上的標準模。連咖啡館都隻有標準麵貌的連鎖店。

如果僅隻在這些大商廈裏行走,你會得到一個印象:香港什麼都有,唯一沒有的是個性。”


“陳冠中有一篇文章,我覺得是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讀、外地人了解香港人必讀的,叫做「我這一代香港人」。他是這麼描述現在四五十歲這一代,也就是社會主流的:

我們整個長期教育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就是那麼一種教育:沒什麼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歷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思想心態:我們自以為擅隨機應變,什麼都能學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過關交貨,以求哪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不在公共領域集體爭權益,隻做私下安排,也是本代人的特色……是的,我們愛錢。

「在最短的時間內過關交貨」的思維,或許可以造就眼前的效率成果,但是窒礙了宏觀的、長期的、永續的思考。「不在公共領域集體爭權益」的順民習慣,或許可以贏得個人的事業領先,但是犧牲了社會整體的進步。

我不懷疑曾蔭權的愛港之心,但是他的決策可能是錯的,龍應台這個「外人」的意見更可能是錯的,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公民參與,是公民辯論,重點是香港人何時敢挑戰短視和功利主義,是香港人何時敢把香港的未來抓在自己手裏,而不是放任精英官僚和地產財團決定自己和下一代人的命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