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這樣一個城市:一切都數字化了,,,說透了,一切都以價碼計了,基本上人人都是標價的,你的收入就是價碼。你作為人的其它的特征、個性、喜好、追求、價值觀均可忽略不計。或者更確切地說,就有人稍感興趣問起,也最終要折合到你的“標價”裏去。比如有人跟你聊起打高爾夫球,其目的多半不在運動健身,而在以此衡量/標榜各自的價碼。
同時,人與人之間的話題也隻是圍繞著錢,掙多少,怎麽掙,花多少,怎麽花,,,曾經遇見一些人,不管聊什麽,最後一定是聊到錢上頭,然後就大談特談怎麽掙錢最快,怎麽花錢最合算。有的女人就愛講如何可以買到最平的名牌,或者手中的二手名牌賣到哪裏最夠本,,,而平民百姓裏更有連買菜如何省2毛的“錢經”津津有味講給你聽的。。。起初,我以為是個別人的習慣,後來發現真的不是少數。
大概是因為香港的耳朵們疲倦了,所以看見這類問路的帖子就本能起反感。其實問話的人可能完全無心,更無炫耀的意思,偏偏聽者有心病,,,這個心病我感覺不是個人的病,基本上算是社會病。
個人意見,請輕點拍
所有跟帖:
• have a happy period:) -cocoman- ♂ (0 bytes) () 08/24/2009 postreply 2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