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香港高校內地招生麵試本周末啟動。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周日在北京王府井的一家賓館舉行,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麵試。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新西蘭《中文先驅報》7月2日載文《香港高校緣何冷對內地狀元?》,摘要如下:
每年高考成績公布,也是媒體炒作高考狀元之時;再接著,就是北大、清華等名校開始爭奪各地狀元之戰。然而與往年所不同的是,香港高校對所謂的內地狀元卻沒有了往日的熱情。這是為什麽呢?
如果把近年來內地狀元對香港高校的趨之若鶩和香港高校對內地狀元的情有獨鍾比作蜜月期的話,那麽現在,兩者則曆史性地步入蜜月後。蜜月期的夫妻會將對方的優點放大來看,將缺點縮小來看;蜜月後,剛好相反,一切將進入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和斤斤計較的理性之中。
蜜月後是婚姻的必經階段,在所難免,所以,香港高校對內地狀元的認識理性也不可避免。不可否認的是,能夠高中狀元雖然實屬不易,但高分往往不見得高能,而香港高校所真正在乎的絕不是考場上的佼佼者,而是綜合能力戰場上的將軍和能夠適應國際教學模式的高才生。
然而,與香港高校意願相左的是:一些內地高考狀元之所以申請入讀,並不是他們自信能夠適應國際教學模式的要求,而是瞅準了那些數額不菲的獎學金,也即他們之所以棄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而投奔香港高校,其實是奔著獎學金去的。
現在,在香港高校的內地招生複歸理性之後,無異給了奔獎學金而去的準狀元們當頭一棒。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內地名校的想法可能截然相反。起先,他們還在被香港高校挖走高考狀元而擔憂甚至焦頭爛額呢,現在,當這種外在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將不複存在的時候,他們會主動鞭策自己,通過不斷改革迎頭趕上嗎?從內心來講,誰都希望如此,但從這些年的“成例”來看,可能會再一次驗證我們到底有多麽自作多情。
香港高校與內地狀元之間的蜜月後生活,還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唯分數論,分數決定一切的高校錄取模式已經漸漸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至少對於香港高校來說,他們已經深刻意識到唯分數論的種種弊端,並且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矯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務實之舉。
反觀國內的高招製度,雖然高考改革的呼聲喊了許多年,但我們卻醒得早,起得晚,口號倒是喊了不少,卻沒能將已經被外界所驗證了的成熟理論付諸實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