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上麵有幾個分析,經濟因素的差異(女性在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中有競爭優勢)是我認為一個主要導火索,和文化因素的結合導致了衝突。有一段文字我很欣賞,講在北歐,女性收入高,所以現在在家帶孩子的男性越來越多,社會還是很和諧,大家覺得很自然,沒什麽別扭的;在美國,男女講究平等就是實實在在的,夫妻之間都把財務分得清清楚楚,即使花在小孩身上的錢也是分成一個一個項目事先議定好誰負責哪一部分;而香港呢,平均而言,女性經濟地位,收入已經逐漸超過男性(花旗每年有個調查數據),但是卻仍然按東方傳統來處理戀愛期間的消費開支,也就是喜歡讓男方買單,一旦超越男方可支付水平,則引發矛盾。在我看來,其他各類矛盾都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
其實這個話題涉及到的許多方麵在美國的極少數幾個大城市如紐約也存在,比如 Sex and The City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物質追求。但香港的青年男女矛盾更大,有幾個獨特的地方,一是前麵提到的財務處理差異;一個就是美國大部分城市的人都沒有對奢侈品的追求(簡單講就是在房子,車子等賬單之外afford不起。就算是車,奔馳,寶馬在美國的比率可是很低的。),在美國大部分城市要看到一些歐洲品牌是非常困難的(每個城市都會看到的名牌就是LV和Rolex了,其他同類產品更高檔的品牌則屬於鳳毛麟角),哪裏會像香港滿大街都是?這麽密集的名牌,在紐約,拉斯維加斯都是看不到的。從文化來講,中國人講究的是“吃穿住行”,更喜歡歐洲和日本的享樂方式,美國人的順序呢,是“住行穿吃”,也沒什麽娛樂講究;當然再有一個特別的,就是香港有一個本地人和外國人的比較,談戀愛中女性拿外國人來壓本地人的事情基本不會出現在美國。綜合一看,對我這樣喜歡香港的人來說,這裏是“中西結合”,對於不喜歡的人來說呢,我聽到過的批評就是“不中不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