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明報》的前前後後
美東版和美西版的《明報》都停刊了,真有點失落的感覺。。。
70年代,由鐵幕的中國內地到香港,如饑似渴得看遍了自由世界的華文報刊,最後,基本固定在《明報》的身上。當初的民意調查說:高檔人次看《南華》(英文);打工仔看《東方》;左仔看《文匯》;右仔看《商報》;知識分子看《明報》。。。
《明報》創辦人金庸,在60年代的創刊詞說,報紙是“香港人的老友記”。其實,“老友記”,也是普羅大眾的意思。《明報周刊》更是娛樂八卦雜誌的先鋒,可能和金庸當年在左派電影機構當過編導有關吧--深知市民對影視娛樂新聞的好奇和市場的需要。至於《明報月刊》,幾乎是當年海外知識分子爭相定閱的政治、哲學、曆史、藝術等綜合性的文化雜誌。起先是金庸主編,後來是胡菊人,接著是董橋。
有幸和《明報》的專欄畫家王司馬、編輯評論家黃俊東、專欄作家翻譯家沈西城等同遊深圳吃狗肉,天天在報上相見的“老友記”成了真正的“狗肉朋友”,叫我這個到香港沒多久的“大陸仔”真是受益匪淺。
他們的個人作風和明報的風格都有相似之處:各有自己的專長和個性,互相欣賞,又互相討論,甚至爭論,甚至某部分的排斥---可是決不失原則與和氣。即使後來相遇、相識的《明報》專欄作家群:圓圓、林燕妮、黃沾、李碧華、蔡瀾、戴天、司馬長風、石琪、李默、白韻琴、李純恩、尊子。。。也是風采不同,互相爭輝,各領風騷---在同一份報紙上。回想起來,任何時候在一起,“民主”這個詞,誰都沒提起過---是因為,本來,就該這樣的吧?
79年,首次去北京,回到香港,寫了篇“處女作”,談談北京美術界的見聞,膽粗粗,投去給《明報月刊》的總編輯胡菊人。可能是因為太多名家介紹,沒有新人介紹吧?我文中關注中年畫家的命運,得到了胡菊人的認同。而且因此結了緣,成為他日後離開《明報》自立門戶、辦新報刊、雜誌的的美術編輯。
德高望重的金庸(查良鏞先生),深居簡出,我去報社的機會又不多,從沒遇見過。(後來,為他的武俠小說話劇設計舞台,才相遇)而且,他幾乎也不在自己的報刊和雜誌上曝光。相比我後來服務的報館的老板常常要求將自己的相片刊登出來,連老好人主編胡菊人都皺眉頭了。。。個人修養和風格的差異,實在不能相比。即使現任的馬來西亞老板,也是時而將自己的相片刊登在自己的報刊上。
8964之後,香港一位左派老報人憤然離開老組織,自立門戶辦雜誌,好像要重整雄風。連續好幾期的新雜誌,不斷刊登賀電賀詩賀詞賀文----這種舊文人、舊官場的迂腐----《明報》很少見。
沒多久,那份新雜誌沒有再辦下去。
憑著金庸的個人才華和魅力,憑著誌同道合的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以及“老友記”讀者二十多年的擁戴,《明報》曆經風風雨雨,終於譽滿中港台,金庸功成身退,將《明報》賣了,退出江湖。
新老板是一位年輕的華裔加拿大的 財經新貴。突然,傳說他有過犯罪的記錄---那是香港政府不允許當傳媒董事長的法定規律。明報總編輯在嚴峻的考慮之後,向香港市民如實報道了這條大新聞 ---氣的新老板拿著報紙衝到他們麵前大罵:你們簡直是瘋了!
曆史證明,總編輯的“瘋狂”決定是對的,多年來,《明報》的公信力,在香港的民意調查中,一直在同行中遙遙領先。
再看回最近北京央視的新聞報道,窗外衝天的熊熊烈火,視而不見,卻如實地在報道遠隔重洋的澳洲大火。。。難怪國內民間的網絡對央視的公信力不斷的質疑、諷刺和謾罵了。
還不知道香港的《明報》能不能捱過這次風卷全球的經濟洪荒?
也許,金庸創立的《明報》神話早已結束了?
也許,電腦、網絡、數碼---時代真的改變了。
不過,無論如何,三十年五來,《明報》帶給我生活中的繽紛色彩---將永遠留在我的心間。
閑談《明報》的前前後後
所有跟帖:
• 台灣不景氣,兩岸關係緩和,反共經費收緊了! -mrzj- ♀ (0 bytes) () 02/21/2009 postreply 19:47:16
• haha --中國崛起,愛國經費增加了?:)) -江上一郎- ♂ (0 bytes) () 02/22/2009 postreply 06:21:59
• 那麽緊張幹嘛,反共也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 -BornIn1974- ♂ (52 bytes) () 03/04/2009 postreply 13: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