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篇博:海派文化的自卑與認同 (王小峰)

來源: Loreley 2009-12-04 03:40:5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0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Loreley ] 在 2010-08-25 09:31: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原文來自機智勇敢的王小峰:http://www.wangxiaofeng.net/?p=4378

周立波老師前段時間出了一本書《詼詞典》,內容大致是:把一些比較流行的上海話解釋了一番,其實大都是他的清口裏出現的一些詞匯,同時還用幾個段子來闡述這些上海土語,字數不多。錢文忠老師還給他做了一個跋,說樂得不行。但我看的時候就沒覺得樂得不行,因為上海話的語境我無法理解,裏麵的幽默感我也就自然無從感受了。這也很正常,不是說你不能理解的幽默,它就不是幽默。把它當作一種語言知識了解到也無妨。方言是了解某一個地區人的性格和思維方式的最好入口,上海話對我來說理解起來挺困難,這個城市我去過有四十多次了,但是上海話我不會說,也聽不太懂,年輕人說上海話我還能聽明白一些,稍微上歲數一點的上海人說話,基本上跟聽日語沒什麽區別。

今年五月,我去上海采訪過一次周立波,周老師給我印象是:他很強調地域特色,同時對目前走紅的喜劇小品演員表示出一種不卑不亢式的不屑。我為什麽要用“不卑不亢”?因為周老師一方麵很想告訴媒體,他們那些所謂的幽默、搞笑都很低級,缺乏他那種儒雅的睿智,對北方喜劇演員紅遍大江南北感到絲絲的不平衡。另一方麵他又反複強調他們很好,有特點,該受到人們的喜愛。他說:“我可以聽懂你的幽默,但你聽不懂我的幽默。”周老師越是強調這些,我就越覺得他不自信。

周立波已經變成一個上海的文化現象,夏天我又去了一次上海,半夜跟一個朋友在一家特破的飯館裏宵夜,後麵坐著十二個時髦男女,他們一晚上的談論的話題就是周立波,這讓我很吃驚,上海人在飯局上居然不討論品牌、炒股、房地產,這我還頭一次遇見過。我好奇地不停地回頭觀望,這桌人六男六女,平均年齡大約在26歲左右,衣著時尚精致,他們是周立波的粉絲。

周立波本人也很自信地認為,他擁有一千多萬上海聽眾,對他來說足夠了。他根本沒必要走向全國,更沒必要上春晚。

我很關心周老師書賣得如何,尤其是在北京。據說他的書印了五萬,在北京賣了五十本,但目前還在加印,這意味,周老師的銷售市場主要在上海及周邊地區。事實上這樣的數字也屬於正常。

周立波挑起了一場海派文化的熱潮,但也不至於到了餘秋雨說的“一千年出不來一個周立波”的地步,大師說話以“大”為主,大文化、大愛以及大話。

但通過周立波現象,讓人看到一種海派文化的的自卑。目前在貴國,真正很強調地域文化的獨立性和純粹性的隻有上海。北京市的雜貨鋪,不是專賣店。上海人把海派文化弄成了專賣店。具備專賣店特質的四川、廣東,也從來沒有過分強調自己的特殊性,而是以自然而然的方式發展、融合,不管發展成什麽樣,地域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和恐慌。比如四川的盆地文化,它可能很封閉,但它可以走去,請進來。南粵的商業文化,也從來沒有過分強調它的特征,他們從商業角度出發,全國能接受他們越打越廣意味商業市場越大。本質上講,四川與南粵文化都是在自閉中尋求開放——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但海派文化不這樣,海派文化在它形成的那天起,它就是封閉的,所以上海人很本能強調自己的特征。但是多年來它一直無法找到自身的位置,這讓海派文化很尷尬。比方說,在舊上海,它是東方最先進發達的城市,上海在30年代就經曆了幾乎是今天中國目前該經曆的一切。但是,見過大爺之後,上海的資本主義情懷被扼殺了,它必須倒退到農業社會。但是上海創造的現代文化與後來的農業文化格格不入,這一方麵讓上海人感到失衡,另一方麵,也越發顯現出上海人骨子裏的優越感,這造成了它一直以來“自絕於人民”的特征。

開放讓上海先天的優越感得到了發揮,但作為一個有著悠久資本主義曆史的大城市,它並沒有開放後把自己的先天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反而是東南沿海地區得到充分發展,這對上海來說有點大奶失落的感覺。雖然後來政府在經濟規劃過程中把上海當成一個發展的重點,但那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沒有了,那種他們在幾十年前獨家享受到的資本主義氛圍已經不存在了。尤其是,北京逐步變成一個文化中心,並且越來越強大,越來可以跟北京比肩的文化機製,隨著北京變得逐步強大,上海已經不是對手了。

其實這也沒有什麽,北京發展文化,上海發展商業,大家各取所需。北京人不會覺得因為商業發展不如上海而感到自卑,但上海就不行,這就是因為它曾經一度是文化的潮頭。這種文化自卑感表現出來的就是他過於強調自己的文化,自卑感與優越感合二為一的表現就是——我有自己的東西,但你必須親自過來接受我,我不會送給你。但你不接受的話,它就會有些不安。其實上海人說話從來都是希望別人聽到,他也渴望被認同,這種認同是你要接受它的特殊文化規則。

但這種多年來形成的一種完整係統的海派文化,“海外”人接受起來確實有些門檻。至少,在上海人看來,大上海、大商業必須要有一種大文化相輔相成。但是恰恰這個海派文化很小,這一直是大上海心中永遠說不出的痛。因此,當周立波引發上海人民的狂歡,確實有點揚眉吐氣的感覺。因為那個最小的地方在壯大。但隨時事態發展,這個壯大的部分又開始回到它的“小”,過分強調自己的純粹性來掩飾自己的不自信。周立波不想走向全國嗎?他當然想,但前提是你們必須都能聽懂上海話。這正是海派文化一直以來的糾結之處。

其實中國之大,什麽鳥都有,北方的文化到南方照樣沒戲,比如馮小剛的電影,一過長江票房就很慘。甚至,單田芳的評書、趙本山的小品、郭德剛的相聲,都存在這個問題。但你看他們誰因為半壁江山丟失感到過焦慮,或者過分強調自己地域文化的特色?沒有,他們覺得無所謂,你愛接受不接受。但周立波不這樣,他一定要反複強調自己的“上海牌”。

還有一個原因,這是《我們台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老師說的。前幾天跟廖老師見麵聊天,他定居在上海,上海的三教九流什麽階層的人他都交朋友,這是了解一個地區最有效的辦法。廖老師說:“周立波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上海人在尋找一種身份認同,因為這些年上海外地移民越來越多,上海文化的純粹性不明顯了,能欣賞周立波的人恰恰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麵上的排外已經變成了內心的排外,畢竟移民或民工對建設上海做出不少貢獻,這些“鄉下人”已經混在龐大的上海人當中,跟上海人一樣打扮,一樣背LV包,甚至一樣說上海話,沒有人能一眼看出他們之間的區分。但上海出來個周立波,把這事兒給解決了。周立波在某種意義上完成了上海人民尋找回失落的世界的願望,因為隻有上海人在聽周立波的清口才會笑,外地人聽了隻會強顏歡笑。周立波是一塊試金石,用來分辨真假上海人。至少,在生活空間中他們被外地人侵入了,但是在文化精神層麵上,他們可以借周立波重新構築自己的精神堡壘。於是,海派文化重歸自娛自樂。

但你如果真的讓上海人製造的文化局限於本地,他們堅決不答應,海派文化像是得了文化抑鬱症,瞻前顧後的,一方麵希望海派文化強大,另一方麵又不被改變。這不跟崔健老師一方麵希望所有人都喜歡他的搖滾,另一方麵又不想借助商業手段來讓人接受是一個道理,都是做夢!而能醫治海派文化抑鬱症的辦法,不是再出來十個八個百個千個周立波,而是把官方語言變成上海話。
----------------

所有跟帖: 

這個王小峰寫得蠻入木三分的~O~不過這現象本身也是海派文化的特色 -雪映梅花- 給 雪映梅花 發送悄悄話 雪映梅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03:56:24

上海人在飯局上居然不討論品牌、炒股、房地產, -周立波♂- 給 周立波♂ 發送悄悄話 (38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04:02:17

知道現在最不值錢的稱呼是什麽嗎? 老師! -READER-ONLY- 給 READER-ONLY 發送悄悄話 READER-ONLY 的博客首頁 (90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04:25:38

你也是我的德語老師,O(∩_∩)O哈哈~老師好 -雪映梅花- 給 雪映梅花 發送悄悄話 雪映梅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05:00:50

通篇就兩個字:攀比 -哈_哈- 給 哈_哈 發送悄悄話 哈_哈 的博客首頁 (28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05:02: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