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的破滅
既然產品貴、實施貴,使用效果還不一定好,為什麽有那麽多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地投向SAP的懷抱呢?
內蒙伊泰信息技術部的負責人反問記者: “SAP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ERP軟件公司了,如果我們實施SAP都不成功,那還有什麽軟件是我們可以成功實施的呢?”
雖然上海機床廠經曆了從SAP到用友的轉變,但上海機床廠所屬的上海電氣集團正在推廣SAP,上海機床廠信息技術部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海電氣集團甚至沒有選型就直接決定采用SAP,理由是,上海電氣要做世界500強企業,而SAP服務於世界500強中80%的企業,不選SAP又選誰呢?
這就是很多企業不計成本、不顧企業實際、爭相選擇SAP的真實原因。曾服務於SAP中國公司的C先生痛心地表示,中國企業以為用了SAP就能躋身於世界500強,殊不知人家是先成為世界500強才用SAP軟件的。當企業管理基礎比較薄弱、與西方現代企業製度不匹配、管理複雜度沒那麽高、企業規模沒那麽大時,用SAP軟件就好像從中關村開飛機到天安門廣場一樣,很浪費。
多次采訪鋼鐵企業、對SAP有很深了解的一位同行表示,用SAP產品對提升企業形象有很大的幫助,這意味著公司達到了規模化、集團化,有一定的實力了。“如果兩家企業的老板碰上了,相互一交流,一個用國產的ERP軟件,一個用SAP的軟件,差別會很大。”
因此,如今在谘詢公司任職的B先生認為,有些企業用SAP就好像人買奢侈品一樣,是用來充門麵、顯示身份與地位的。同時,這些人也存在一種心理假設,認為最貴的產品總不會出問題。事實上,企業應該選擇最合適的軟件產品,而不是最貴的。
2002年,SAP迎來了成立30周年的日子。這一年,一本名為《SAP德國造: 財富500強背後的管理大師》的書問世了。B先生對這本書印象頗深,因為此後他常常聽到SAP的人在宣講時稱SAP是世界級的管理大師。他認為這些宣傳誤導了中國用戶,“SAP這麽有名,失敗肯定是自己的問題,說失敗就像自己打自己嘴巴一樣,所以很少有用戶公開承認自己實施SAP失敗了。”
隨著SAP在中國的名氣越來越大、SAP中國的客戶名單越來越長、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知名的企業,加上很少有客戶公開表示實施SAP失敗,這些都助長了SAP的正麵形象。
如今,SAP定位於中小企業的產品Business One和定位於中端市場的All-in-one產品,傍著SAP這塊牌子,也售價不菲。
B先生指出,B-one產品是SAP收購以色列軟件開發商TopManager的產品集成後推出的,其實與SAP沒什麽關係,功能相當於中國售價幾萬元的管家婆軟件,卻也賣幾十萬元。當企業弄不清楚、以為SAP產品都很貴時,SAP就漫天要價,某公司選用Business One,最初SAP的報價高達200萬元,在業內朋友的指點下,最後這家公司以80萬元的價格簽單了。B先生說,東莞很多企業花三四百萬元上了Business One產品,還以為自己用的是昂貴的SAP R/3係統。
至於All-in-one,是SAP R/3產品的簡化版,複雜度很高。雖然SAP號稱產品裏預置了很多功能,但還是需要做很多客戶化的工作,用戶上線測試發現很多功能實現不了時,就認為是實施公司服務不到位。如果進一步做更多的開發,用戶需要付更多的錢。也就是說,用戶花80萬元買產品,結果卻要花幾百萬元來實施,SAP把這個大包袱甩給了實施公司。最後,很多實施商隻能收回一部分預付款,導致國內實施All-in-one的企業生存異常艱難。
“清華紫光把自己的All-in-one團隊賣給了博彥科技; 聯合安達有上千萬元的應收賬款收不回來,最後倒閉了; 高維信誠也在今年4月份被源訊收購了。那些國外大的谘詢公司都不做All-in-one業務,怕公司會被拖垮。”B先生說。
在上了SAP這條船之後,用戶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從此再也沒有強勢過。而長期與用戶在根本利益上形成對立局麵的延續,使得SAP耀眼的光環逐漸消褪,乃至徹底破滅。
撕下畫皮
2007年5月,在SAP中國區總裁位置上坐了10年的西曼離開,成為SAP中國形勢急轉直下的轉折點。此後兩年,SAP中國紛爭不斷、人事鬥爭不止。來自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的職業經理人占據了大部分的高管位置,內地員工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擠,人心渙散,也丟失了很多大單。
盡管現任SAP中國區總裁張烈生信心滿滿地在今年發布了“清晰”戰略。但業內人士分析,SAP中國正在從以往的德國工程師式的文化,向急功近利的美式文化轉變,違背了管理軟件企業“團隊穩定是重中之重”這一規律,而IBM出身的張烈生正在用賣硬件的思維去賣管理軟件。
麵對老牌競爭對手Oracle縱向整合、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趨勢,麵對SaaS等新型軟件應用方式的挑戰,麵對國內用友、金蝶、浪潮等管理軟件廠商向中高端市場進軍的現實情況,SAP在中國的未來著實堪憂。
西曼時代的輝煌與漏洞
幾年前,網上出現了一篇爆料SAP黑幕的帖子,如今,無論是Google還是百度都已經找不到這篇原文,但是在Google的搜索結果中還能看到一些當年文章的原貌: “今年,業內人士都知道,SAP 兩大區經理和幾位大行業經理紛紛奔走於各大谘詢公司(四大)、大跨國公司、SAP 谘詢服務部以及SAP 的各超級大客戶中,以SAP公司名義保薦一家今年新成立的龍象信益科技有限公司做SAP 的實施業務。龍象一共由5位投資人組成,平均各投30萬: 現任SAP華東區總經理張雪峰,現任SAP華北區總經理展舸夫人李瑋(從未從事SAP業務), 現任SAP鋼鐵行業……”
這篇帖子反映的就是SAP中國內部管理混亂、管理層在外私開公司的真實情況,帖子中提到的張雪峰和展舸都在最近幾年SAP的政治鬥爭中被迫離開了。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這些人的離開隻是公司政治鬥爭的結果,並非這種不太規範的行為所導致的,但是,這些人之所以敢這麽大膽地打著SAP的牌子做自己的生意,也是西曼默許的結果。
曾於2004年~2007年供職於SAP的C先生非常懷念西曼時代。他記憶最深的是西曼執行的典型的歐式文化,相信本地人,鼓勵員工創新,放手讓中國員工去做,同時和中國人打成一片,與員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哥們”關係。在SAP每年舉辦的合作夥伴會議上,西曼都會和每個員工喝一杯。
2008年7月被解職的SAP中國區副總裁張雪峰就是1997年加入SAP的。在一次媒體采訪中,張雪峰表示,西曼給他的最大感覺是“靈活”。“西曼對文化的包容、對中國市場特點的把握都很優秀……他不是從德國或者歐洲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在中國開始開拓市場的時候,他更關注每一個員工對本地文化的理解,而不是看重員工的業務能力,更不是看你是否具有歐洲公司背景。”
我們不知道西曼的“靈活”指的是什麽,但是,從西曼的漢語非常好、口才非常好、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十多年、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等情況來看,西曼深諳在中國做生意的潛規則。
因此,西曼時代最大的特色,就是起用中國本地人,用本地人去開拓本地市場。《SAP德國造》一書指出,SAP在中國起用的基本都是內地本地的職業經理人,幾乎沒有來自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員工,這是早期SAP中國的很大特色。
C先生指出,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搞好關係”,“要想在中國做成生意,一要產品好,二要品牌好,三還要兩家企業的關係不錯。什麽叫關係不錯?多喝兩次酒就熟悉了,給回扣、請出國等也都是常用手段。”他指出,中國做生意非常認人,當他從SAP跳槽到一家國內軟件企業後,原來一些選擇SAP的客戶也跟著選擇了新的產品。
因此,跨國企業要在中國做生意,就必須適應中國做生意的方式。聰明的西曼默許了一些員工不太規範的行為。
服務於谘詢公司的A先生了解到,在SAP中國區,總監一級的高層基本都有自己的公司,或者有比較熟悉的實施公司。從SAP隻賣產品不做實施開始,這種現象就非常普遍。比如,幾個在SAP 任職多年的員工離開SAP開了一家實施公司,同時還會有一兩個合夥人仍然留在SAP,方便從SAP內部把項目轉出去。還有一種形式,一些實施公司長期與SAP的某位高層接觸,形成了較好的關係,這位高層就會把SAP的實施項目轉包給這家公司,實施公司則以股份作為回報。
“SAP周圍有上百家做項目實施的管理谘詢公司,大部分公司都不是自己找銷售線索,SAP打單時一般帶1~2家關係好的谘詢公司去跟客戶接觸,直接就把實施項目轉包給這些公司了。實施的費用遠高於購買軟件的費用,這部分實施費用就進入了個人腰包。”A先生說。
華中地區某SAP客戶信息技術部負責人表示,SAP推薦的實施公司他們不一定相信,可能有六七成出自公心,也有一些是出於私心。他們挑選實施公司時,一般看其實施成功率、在業界實施過哪些企業、有多少顧問、顧問的從業經驗等。像這樣自己有判斷能力的客戶還好說,大多數客戶沒有這個能力,SAP推薦誰就選擇誰,很容易就被忽悠了。
業內人士相信,西曼對這些行為采取了事實上默許的態度,客觀上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他們也相信,在SAP拓展中國這個新市場時,西曼的方式也有其積極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所有員工能夠團結一心開拓市場。西曼在任時也是SAP中國業績最好的階段,據說每年的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
2000年,SAP亞太區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12%,而中國隻占不到1%。如今,中國市場在SAP全球版圖中的份額越來越重要,SAP的高層也紛紛表示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西曼原來那種隨意、寬鬆、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不再適用,SAP決心引入強調執行的美式文化,並拉開了SAP在中國的新時代。
狂拍SAP中國(3):太長了
本帖於 2010-08-25 09:31:4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