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些荒唐的“科技衛星”嗎?

本帖於 2010-08-25 09:31:4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2009-06-10 15:14
你知道這些荒唐的“科技衛星”嗎?
上周發在這裏的,請錢學森道歉的文章,好象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我不想做什麽答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彼此。
下麵的這篇專欄,寫的是同時期的事情,看看中國的大學在幹些什麽。
在研讀1950年代的中國史時,我常常困惑於這樣的問題:難道那個時候的人真的集體喪失理智了嗎?人人相信糧食畝產可以超過一萬斤?人人相信小土爐裏能夠煉出合格的鋼鐵?在那樣的狂熱時刻,知識分子在幹什麽?理性的邊界到底是怎樣被衝垮的?
下麵講的這些事情,也許讓今天的讀者更加的絕望。不過,從這些事實裏,我們應該會對人類的理性控製能力產生更大的懷疑與警惕。

話說1958年,就當農民大放糧食衛星,工人大放鋼鐵衛星的同時,在中國科技界也放出了一顆接一顆的科技衛星。
在2月份,中國科學院就舉行各研究所所長會議,部署科學工作的“大躍進”。會上,院長郭沫若號召科學工作者拿出吃奶的力氣來,促進科學大躍進。2月21日的《光明日報》引用科學家錢學森話說,“我相信理想的、極樂的世界於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
很快,耀眼的“科研衛星”從各個地方放了出來。

5月下旬,中科院北京地區共青團第二屆代表大會上傳出“捷報”,青年科學家們創製的產品有七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11項是以往沒有研製過的。
7月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首都科學界向黨匯報成果,許多研究項目超過英美水平。”其中,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對於半導體晶體管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頻率最高的半導體晶體,它比美國的同類產品還要高,更值得驕傲的是,這個成果是研究所在20天內突擊完成的。化學所研究出了“尼龍9”,而國外還沒有正式生產。地質所對於岩石分析、鈳鉭鐵礦分析、獨居石分析、鋰雲母分析等研究成果以及遠距離操縱,自動化研究所的無觸地遠距離信號設備、脈衝頻率製遠測設備“也大大超過了英美水平”。同日,中科院機關黨委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各研究單位共向大會獻出研究成果300餘項,“其中超過國際水平和達到國際水平的共有25項”
過了12天,《光明日報》報道說,科學院北京地區研究單位完成1000項研究項目,其中100多項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這些成果中,有應用物理所的半導體晶體管、晶粒取向矽鋼片,化學所為研究海水淡化而研製的離子交換機,原子能所的鉗工萬能機、金屬三級油擴散真空抽氣機等。

在首都科學家們的鼓勵下,其他城市的科研機構當然也不甘落後。8月8日,上海舉行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躍進展覽會,上海地方工業、上海高校、中科院和中央各部委在上海的研究機構共60個單位參展,共展出實物、圖片、圖表2600多件,“其中440多項達到或超過了國際水平,其餘更多是國內或上海首創的”。參加展覽的單位還提出了進一步的躍進計劃,如煤炭變珠寶,廢氣變黃金,陶瓷像鋼鐵堅硬,鋼鐵像陶瓷耐高溫,做到腫瘤低頭,高血壓讓路。
在科研單位拚命大放“衛星”的同時,高等學校的科研躍進也讓人咋舌。中國最重要、最著名的高校――北京大學自稱在半個月內完成680項科研項目,超過了過去三年科研項目的總和,其中100多項是尖端技術科學,有 5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僅僅半個月之後,北大的科研成果就突然達到了3406項,其中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的有119項,屬於國內首創的有981項。而1952年至1956 年4年間,北大訂出的科研項目隻有100項,1956年至1957年也隻有400項。可這3400多項成果,從8月1日開始算起,隻用了40天的時間。這種恥辱性的記錄讓這家有著光榮傳統的大學蒙羞。
北大的科研“衛星”放出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國提出,希望中方提供北大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清單、技術報告和資料。有關部門礙於兄弟國家的情麵,隻得要求北大提供相關材料。很快,中國的“科研衛星”成了一個國際笑話。

南開大學的科研進展也很神速。8月10日開始,南開黨委領導4000多名師生,掀起大搞科學研究、大辦工廠的高潮。第一夜就提出2000 多個科研項目,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尖端科學的,不少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南開師生提出了“與火箭爭速度,和日月比高低”的口號,從11日至25日,共完成研究工作165項,其中理科各係試製成功屬於全國第一次生產的產品30多種,達到國際水平的19種,世界獨創的2種。
7月上旬,全國科聯和北京科聯組織中科院生物學部、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的科學家,與來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種田能手舉行豐產座談會。會前,科學家們提出了自己認為夠高的畝產指標。指標是按照當時盛行的“兩本帳”、“三本賬”製訂的:小麥1.5萬斤、2萬斤、3萬斤;水稻2萬斤、3萬斤、4萬斤;甘薯15萬斤、20萬斤、26萬斤;籽棉3千斤、4千斤、6千斤。
可是,等到豐產座談會一召開,聽了種田能手的報告後,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先前準備公開的三項指標顯然大大落後於農民兄弟,於是,他們隻得臨時修改自己的指標,提出“第一本賬”小麥3 萬斤,水稻3萬斤,甘薯40萬斤,籽棉1萬斤。而生物學部與農科院間也展開了挑戰賽,生物學部的指標是小麥6萬斤,水稻6.5萬斤,甘薯50萬斤,籽棉2 萬斤。

這樣的追趕與突破,在日後證明都是虛假的和帶有強烈的自殘傾向。理性被激情屏蔽,幻覺成為真實。今天,在我們的身上,是否仍然流淌著這樣的血液?

所有跟帖: 

作者至少都要83歲以上了, -europe- 給 europe 發送悄悄話 europe 的博客首頁 (96 bytes) () 08/25/2009 postreply 03:31: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