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故事2說明忽悠:談判就是忽悠的升級版

來源: newXoD 2009-07-05 05:07:2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17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newXoD ] 在 2010-08-25 09:31: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你來我往,吹吹牛吃吃飯,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麽誠意。相對而言,日本方麵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懷期望的期盼著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為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並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
  一句話,打心眼裏,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談判,是因為準備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夠出兵,自然就不談了。
  現在,是第二次談判。而談判的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半年前,這位仁兄滿懷激情地來到李如鬆的大營,結果差點被砍了頭,關起來吃了半年的牢飯,到今天,終於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開始了第二次談判,在那裏等待著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
  雖然之前曾被無情地忽悠過一次,但畢竟出來搶一把不容易,死了這麽多人,弄不到點實在東西也沒法回去,日方決定繼續談判,平分朝鮮是不指望了,能撈多少是多少。
  日軍的談判底線大抵如此,而在他們看來,事到如今,明軍多少也會讓一兩步。
  會談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互致問候完畢,經過討價還價,達成了如下意見: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其次,明軍撤出朝鮮,日軍撤出王京(當時尚未撤出)。最後,日本交還朝鮮被俘王子官員。
  沈惟敬帶著談判意見回來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一次,李如鬆和宋應昌都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他認為,一切都將在自己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但他並不知道,所謂談判和執行,那完全是兩碼事。
  在第一次談判時,明軍隻是為了爭取時間,壓根兒不打算要真談判,而這一次……,似乎也沒這個打算。
  因為在戰後,宋應昌曾在給皇帝的奏疏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夫倭酋前後雖有乞貢之稱,臣實假貢取事,原無真許之意。”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談和的,但我是忽悠他們的,您別當真。
  這就是說,明軍從上到下,是萬眾一心,排除萬難,要把忽悠進行到底了。
  但協議畢竟還是簽了,簽了就得執行,而接下來,李如鬆用行動證明了這樣一點:他除了會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據協議,明軍要撤出朝鮮,但李如鬆紋絲不動,反而燒掉了日軍的糧倉,端掉了對方的飯碗。
  日軍是真沒辦法了,打不過又鬧不起,明知李如鬆是個不守信用的家夥,偏偏還不敢得罪他,就當吃了個啞巴虧,硬著頭皮派出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認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煩你還是給辦了吧。
  在這一點上,李如鬆還是很夠意思的,他隨即派出謝用梓與徐一貫兩人,隨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軍大營。
  小西行長十分高興,因為自從談判開始以來,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鬆的使者),感情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現在對方終於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實在是可喜可賀。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來的這兩位所謂使者,謝用梓是參將,徐一貫是遊擊,換句話說,這兩人都是武將,別說搞外交,識不識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這麽兩個丘八去談判,不是明朝沒人了,而是李如鬆根本就沒往上報。
  這位仁兄接到日軍要求後,想也沒想,就在軍中隨意找了兩人,大筆一揮,你們倆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現在忽悠你們,那是不得已,老子手裏要是有兵,早就打過去了,還談什麽判?!
  李如鬆沒當真,但日本人當真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長帶領沈惟敬、謝用梓以及徐一貫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進行和談。
  對於明朝使臣的來臨,豐臣秀吉非常高興,不但熱情接待,管吃管住,會談時更是率領各地諸侯權貴到場,親自參加,張燈結彩,搞得和過節一樣,儀式十分隆重。
  當沈惟敬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明白:這下算是忽悠大了。
  雖然日本人糊裏糊塗,但一路過來,他已經很清楚,身邊的這兩位使者到底是什麽貨色。
  但事已至此,也隻能挺下去了。
  沈惟敬就此開始了談判,雖然從名義上講,謝用梓和徐一貫才是正牌使者,但這兩個大老粗連話都說不利索,每次開會口都不敢開,隻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於是每次開會之時,大致都是這麽一副場景:豐臣秀吉滿懷激情,口若懸河,謝用梓、徐一貫呆若木雞、一言不發,沈惟敬隨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謂的外交談判,其實就是扯淡。
  就這麽個扯淡會,竟然還開了一個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結束。
  在談判終結的那一天,豐臣秀吉終於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條件,該條件也再次證明了這樣一點:
  豐臣秀吉,是個貪婪無恥、不可救藥的人渣。
  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明朝將公主嫁為日本後妃。
  二、明朝和日本進行貿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換誓詞,永遠通好。
  四、割讓朝鮮四道,讓給日本。
  五、朝鮮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為人質,由日方管理。
  六、返還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
  七、朝鮮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這份所謂的和平條款中,除交還朝鮮王子外,沒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強占朝鮮土地,還把手伸到了明朝,總而言之,除了貪婪,還是貪婪。
  這樣的條款,是任何一個大明使臣都無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這位仁兄似乎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當場拍板,表示自己認可這些條款,並將回稟明朝。豐臣秀吉十分高興。
  其實豐臣秀吉並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個過把癮的機會——即使他提出吞並中國,這位大明使者也會答應的。
  因為沈惟敬同誌壓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說到底也就是個混混,胡話張口就來,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談不上什麽政治責任,你想要哪裏,我沈惟敬劃給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買單。
  日本和談就此結束,簡單概括起來,是一群稀裏糊塗的人,在一個稀裏糊塗的地方,開了一個稀裏糊塗的會,得到了一個稀裏糊塗的結論。可憐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風光一輩子,快退休了,卻被兩個粗人、一個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節不保。
  但在辦事認真這點上,豐臣秀吉還是值得表揚的,為了把貪欲進行到底,他隨即安排了善後事宜,遣送朝鮮王子回國,並指派小西行長跟進此事。
  小西行長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久之後,他就會悔青自己的腸子。
  和談結束了,沈惟敬回國了,他在日本說了很多話,幹了很多事,但在中國卻無人知曉,連李如鬆、宋應昌也隻知道,這人去了趟日本,見了豐臣秀吉,僅此而已。
  按說到這個時候,沈惟敬應該說實話了,在日本胡說八道也就罷了,但軍國大事,不是能忽悠過去的,鬼子雖然腦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癡,想蒙混過關,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位兄弟實在是人混膽大,沒有絲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書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談話時,竟對日方提出“和平條件“隻字不提,隻顧吹牛,說自己已經搞定了日方,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雲雲。
  這話要換了宋應昌,估計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誌就不同了,從某個角度講,他還是個比較單純的人,一頓忽悠之下,竟然信了,還按照沈惟敬的說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塗,覺得事情不會這麽簡單,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實在費錢,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與日方議和。
  於是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忽悠,中日雙方終於停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軍大部撤出朝鮮後,明軍也作出部署,僅留劉珽、駱尚誌等人,率軍一萬五千餘人幫助鎮守軍事要地,其餘部隊撤回國內。
  無論有多麽莫名其妙,和平終究還是到來了,盡管是暫時的。
  宋應昌升官了,因為在朝鮮戰場的優異表現,他升任右都禦史,兵部侍郎的職務,由顧養謙接替。
  李如鬆也升官了,本就對他十分欣賞的明神宗給他加了工資(祿米),並授予他太子太保的頭銜。
  三年後,遼東總兵董一元離職,大臣推舉多名候選者,明神宗卻執意要任用李如鬆,雖然許多人極力反對,但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李如鬆走馬上任,一年後他率軍追擊敵軍,孤軍深入,中伏,力戰死。
  在所有的戰鬥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更談不上知書達理,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勳,因為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在我看來,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雖是武將,卻並非粗人,因為在整理關於他的史料時,我發現了他的詩句: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