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是在進步的,轉一篇

來源: 清明上河圖 2009-06-11 08:56: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9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清明上河圖 ] 在 2010-08-25 09:31: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北鬥升空,中歐分道揚鑣

在全球衛星導航係統一事上,中國和歐洲從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競爭,最後形成對抗的局麵,反映了中歐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利益衝突,而衝突背後更揭示了歐洲一直以來對華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態。這場不為國人熟知的爭執其實由來已久,要厘清來龍去脈,還得從最初的中歐合作簽約談起。


“9·11”恐怖襲擊改變了美國,而伊拉克戰爭則改變了歐洲。2003年的歐洲,處處彌漫著反美反戰情緒,感受到了“單極世界”的潛在危險。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得到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堅決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決定把中國納入一年前啟動的“伽利略”計劃,中國成為該計劃第一個非歐盟參與國。消息傳開,震驚美國。


“伽利略”計劃屬於中高度圓軌道定位方案,由位於3個軌道平麵上的30顆衛星組成,覆蓋全球,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民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定位精度達到1米級,遠高於2003年美國GPS的定位能力。一位軍事專家形象地比喻說,GPS係統隻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可找到門。


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在民用和軍事導航領域獨步天下,即便同時代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係統與之競爭,但“格洛納斯”年久失修,早已淡出國際市場。歐盟發起的“伽利略”計劃,被認為是結束美國獨霸局麵的最有力挑戰。“伽利略”還故意選擇了與美國GPS相近的頻率,這有可能衝淡GPS的頻道效果,令美國坐立不安。


而早在幾年前,中國在區域衛星導航和定位係統上有了長足發展,到2003年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北鬥一號”係統。


當時的“北鬥”係統尚處於實驗開發階段,技術參數落後於GPS,也落後於2002年歐盟決定啟動的“伽利略”係統。更重要的是,“北鬥一號”隻是區域性的,商用價值不高。


盡管“北鬥一號”水平尚低,但已證明了中國具備研發更成熟的全球導航定位係統的實力。有過與美國等國家合作“大飛機”、“軍用直升機”等“ 大項目”的經曆,最後卻弄得自己完全喪失原有的自主研發能力慘痛教訓的中國人,麵對歐洲的“盛情邀請”,還是準備走與歐洲合作之路,暫時擱置自己獨立研發的計劃,雙方一拍即合。


對歐洲來說,把中國納入其中,不僅使歐洲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誘人的中國市場打下了基礎。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很快就打到歐洲人的賬戶上。


對中國而言,與歐盟合作既有戰略利益也有實際的好處。有人評論,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際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由於衛星導航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甚至揚言,如感覺受到威脅,有權打下“伽利略”衛星。


2003年到2004年是中歐“伽利略”計劃的蜜月期。歐洲人基本不理會美方要中歐“分手”的壓力,中國也承諾投入巨資,中歐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相互支持,各取所需,共同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下台,親美的默克爾任新總理。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的薩科齊於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歐洲迅速向美國靠攏。歐盟航天局與美國“修好”,歐盟內部開始出現多種不同的聲音和主張,歐盟為“伽利略”計劃的財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團,遲遲達不成共識。同時,“傲慢的冷戰和殖民思想開始抬頭,歐盟開始排擠中國。歐洲媒體習慣宣傳中國的“黑暗麵”。歐洲選民並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是一個比他們想象中更加富有、開放、多姿多彩和充滿活力的國家。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歐洲人一方麵把本應平等的中國夥伴“降格”為需要對歐洲“言聽計從”的“小夥伴”,另一方麵卻對中國提出更高的物質要求。


眼看著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甚至待遇還低於沒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歐盟國家(如印度等國),中國大為不滿。中國不但進不入“伽利略” 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盟航天局故意設置障礙,成了一條供歐盟耍弄的“肥魚”,這樣的尷尬結局令中方大為光火。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早已沉寂數年的“北鬥”係統上。2007年發射了第四顆“北鬥一號”導航衛星,以替換退役的衛星,“北鬥”係統又開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係統衛星,標誌著“北鬥”係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中國向自主研發全球導航定位係統“北鬥二號”方向邁開了大步。


本來中國誠心與歐盟合作,但事與願違,歐盟骨子裏並沒有放棄輕視和壓製中國的心態。於是,中國抽身離去,留下還在吵成一團的歐盟。


由於歐盟內部和中國的混亂來得很快,給中國快速轉身提供了可能。以往很多與美國、歐洲合作的大項目,周期長,最後又以失敗告終。這樣關係國家戰略安全的“大項目合作”不但犧牲了中國的科研力量,致使大量科研人才外流,還浪費了中國自己並不寬裕的研發資金,教訓深刻。


歐盟還在內耗中沒有完全脫開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係統計劃中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此時距上次發射已有差不多4年時間,這樣的進度,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整整5年。


“北鬥二號”的橫空出世,不僅使“伽利略”準備與美國GPS一爭高下的願望大打折扣,也衝淡了“伽利略”未來的市場前景。“北鬥二號”在技術上比“伽利略 ”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米級,令歐洲人深感震撼。而之前“伽利略”計劃的推出,反而刺激了美國和俄羅斯加快技術更新,新一代 GPS和新一代“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等技術指標很快反超“伽利略”,令“伽利略”逐漸喪失了技術領先性。


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著金融危機的衝擊,歐洲公共資金開支更加緊張,“伽利略”也麵臨“斷炊”的危險,有政治家已經呼籲停止這個毫無意義的計劃。


歐洲人見利忘義,失去先機,令人遺憾。此時的歐洲人開始酸溜溜地說,中國“北鬥二號”的技術“偷竊”自歐盟“伽利略”計劃,這樣的無聊之辭成為歐洲人自大自負的又一力證。出於戰略的需要,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與歐盟“伽利略”計劃的合作,但這已經不能阻擋中國推出自主的全球導航係統的步伐。


中國已經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不巧”的是,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係統準備用於“ 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頻率是稀缺資源,占得先機的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最好的使用頻率,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在此之後最可能選擇的“次優”頻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國際通行的衛星發射頻率所有權原則是“誰先用誰先得”,中國將在2009年發射3顆“北鬥”二代衛星並正式啟用該頻率,到 2010年共發射完10顆,而歐盟連預定的3顆實驗衛星都沒有射齊,注定要在這場競賽中敗下陣來。


一旦中國確立了頻率所有權,“伽利略”係統必須在征得中國同意下才能使用該頻率。歐洲人擔心,“公共管理服務”發送的是加密信號,可用於軍事和國家安全等目的,有可能被中方破解。而再一次換新頻率,就得在技術上重新設計,又得花掉歐洲納稅人的錢。


中歐圍繞“伽利略”的恩怨情仇生動地證明,中歐隻有真誠合作平等相待,才會給歐洲帶來長遠利益。歐盟如不放棄自負自大的心態,繼續歧視和壓製中國,最後受損失的不是中國,而是自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