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城蘇亞克
巴黎 李琰
得知要去蘇亞克出差兩天,我趕緊上穀歌惡補一些有關它的地理人文介紹。遺憾的是,維基百科全書裏對蘇亞克的介紹寥寥幾筆,至多讓我有概念這是一座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小城,隸屬南部-比利牛斯大區中的洛特省,對尚未身體力行“丈量”過法國疆土的我來說,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於是向法國朋友打聽這座城市特色,朋友隻告訴我那裏的房屋交易興旺,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在那買別墅度長假,大有超過當地人口“反賓為主”的勢頭,算是一座典型法國田園風光的小城。朋友最後說道,聽景不如看景,還是讓我帶著好奇心自己去感受吧。
蘇亞克距巴黎約600公裏,在近4個半小時的火車途程中我又重溫了一下蘇亞克曆史。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8世紀法蘭西祖先凱爾特人活動時期,法國版圖上就已有了蘇亞克市的雛形。在凱爾特語中,蘇亞克一詞有“野豬出沒的泥濘、沼澤之地”的含義,因此象征蘇亞克城市起源的野豬頭也就成為該市市徽上的一個醒目圖案。而第一部有關蘇亞克曆史變遷的文字記錄在公元10世紀才出現,記錄中提到蘇亞克的繁榮是隨著當地修道院的興起與發展出現的。1150年,修道院附屬聖瑪麗教堂的建成讓蘇亞克成為當時法國西南部天主教傳道布教的活動中心,全市大大小小十餘座宗教場所。但在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以及宗教戰爭中,小城蘇亞克的教堂建築在劫難逃,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很多教堂被收為公有改作它。在曆史的洗禮中蘇亞克也真正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曆史古城。
走出車站,小城的寧靜氣息混合著冬日的清冷撲麵而來,沒想到比巴黎緯度靠南,卻還更冷一些。原來大西洋海洋氣候和處於多爾多涅河穀的低窪地勢相互左右,使蘇亞克以及周邊城市氣候非常濕潤,一旦有寒流到來很容易形成霜霧天氣。在去往旅館的途中,出租司機貝爾納熱心地回答著我的種種好奇。
小城蘇亞克本地居民隻有4000多,祖祖輩輩在此生息繁衍,靠的就是土地和手藝。發源於中央高原的多爾多涅河穿城而過,豐富的水利資源推動了當地養殖業發展,同時肥沃的河穀土壤又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貝爾納告訴我,這裏的農業種植一半是玉米、煙葉,一半就是成片成片的核桃林,此外山穀間也種有不少橡樹。遠處望去,枝枝杈杈的核桃樹修剪地非常整齊,地裏的土壤也早已翻鬆,而玉米收割後留下的秸稈也在田裏天然分解,隻待來年好春耕。發達的養殖業成就了著名的肥鵝肝、肥鴨肝、臘腸等美食,貝爾納說這兩天的聖誕集市上,就有機會免費品嚐到當地各種土特產。
走在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清脆的鞋跟聲讓我擔心驚擾了這裏沉睡的曆史精靈。忍不住一遍遍撫摸路邊的石牆,驚歎於沒有任何起重機械的年代,勤勞的人們是用了怎樣的智慧將它砌成,人們又是怎樣在這裏虔誠地接受修道士們對其的精神洗禮。的確,無語的石頭記錄下了蘇亞克的喜怒哀樂、見證了歲月更替、時代變遷,也與蘇亞克人一起過著祥和、恬靜的小城生活。
在幾條主道上是鱗次櫛比的特產小店,最醒目的還是美食店鋪。櫥窗裏各種包裝的鵝肝醬、鴨肝醬、臘腸熏腸、巧克力甜點,還有晶瑩透亮的核桃油,讓人動心。走進一家叫“灰鬆露”的鵝肝店,滿眼看去各種家禽製品琳琅滿目,店主說,這些都是他們自家養殖加工而成,前店後廠,是一個傳統的家族企業。而這種經營模式在小城裏隨處可見。麵對很多尚未搞清如何食用的土特產,我隻好挑了幾盒肥鵝肝醬。精致的鋁盒包裝上清楚地介紹了該產品的營養比例,製作工藝,以及品牌曆史,“灰鬆露”的名氣也就通過這裏麵精耕細作的“內容”和樸實厚道的“形象”越傳越遠。“店鋪很多,但每家都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就是靠手藝吃飯。”店主的這句話也許就是吸引五湖四海遊客的法寶吧。
厚重的人文曆史、別致的石頭建築、美味的鵝肝臘腸、悠哉的生活節奏,怎能不讓人動心,不留連忘返多住幾日?雖然當地人口不過4千,每年卻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光客。貝爾納說,從6月份蘇亞克就進入了旅遊旺季,也是他最忙的時候,大家都在7、8月來這裏度大假,而他就隻能趁冬季偷閑出去旅遊一番了。不僅小住,更有一些來自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的遊客在這裏購房置地,打算退休後在這裏安享晚年,即使作為度假別墅,買間小石屋也是別有情調。因此,旅遊業日益繁榮興旺,已經成了蘇亞克的支柱產業。貝爾納風趣地說,“我們這裏是螞蟻式的生活,大家春夏忙忙碌碌,攢足了糧食掙夠了錢,冬天就可以踏踏實實在家休息玩樂了。”
的確,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曆史燦爛,讓蘇亞克人感到驕傲,也是小城魅力所在。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 “形象名片”,蘇亞克人正是清楚自己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尊重曆史傳承,才讓古城蘇亞克沒有在現代化生活中迷失自己的特色。保護遺產、熱愛生活、積極創新讓小城蘇亞克不斷煥發著活力。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