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也,非名也,命矣;道可道,名可名。聽之,聞之,心之。
心中道,道中心,非道也,非名也;生之,長之,衰之,僅過程而已
無,以心為靜,靜者化之,潔淨也。太初有道,太初有無
有,以心為本,動則化之,靜悟也。太初道有,有藏於無
心中道者,以心觀道,以道行心所觀
道中心者,以道觀心,以心取道所常
心化有,近無,天道也
心化無,近道,天命也
心與道,兩者異出而同名,同為之奧,奧中有玄,玄中無奧
玄之又玄,奧中有道
第二章:化天下
名之虛:長短,有無,難易,高下,身心,天地。
以心靜觀止,無名;以心動觀止,時也,亦即實也
人與人之間,名域名之間,虛也
以動為實也;使動為事,時也,實也
心動,靜則亂而使事為是
故,心外無物----非心重也,虛也,構也。
心,以榮耀為基,非本也
道中榮耀 化 人 為自己的榮耀;亦即一份聖潔
人在道中,心在聖化中
以靜為榮耀者,觀聖潔,觀道,觀心,觀有無之上
心外無物,但無物心內
以有名之,以無命之,人道也,非天道也
以無名之,以有化之,天道也,非人命也
皆因人道,非名即命;天道,此有非比人有,無命之,以化之
心有,以眼觀物;心無,以物觀眼;心道,有無非有非無
第三章:形體萬物
形觀,以心動為靜;心觀,以心靜為動。非形也,非心也,皆因“在”意而處心之。有所心,有所處,以至有所出。
心靜失處而觀止,無出則心靜,而非心有所靜
以眼量其所動之形;形者,非體,非心,以動心為心
量者,無亮也,暗也。皆因無以明萬物之生態
吾人以 形看 生之態,故處於有心
而所動之物“形”,必有人心所在意的“動”
形者,非處“在”也。一切形者,行之以量----非量也,行也
行者以為性也,誤也;以物為自誤己誤
誤者,非心以為心,因以心為非心
非心者,一切物為形,觀無體,故無心之
在者,形之所藏,心之所神會;藏在形中,暗在心神
以暗為靜者,在也;以靜為暗者,形也
有在有化,無在心化,形者動之軀,心之所向。。。。無物心內
皆因心外無物
心與物,化而為天奧也
第四章:心治
使心不亂,不心使亂,心亂不使,心使不亂,亂心使不
第五章:自由
不自命,不求人;觀止,神會,心之;無目,無語,就無欲,活得自在,天性通之,以為“化德”
德者,天道之觀也,以神會置之;觀天下之化,萬物之時,德萬物之話
第六章:廢話的存在道
最讓我無聲勝有聲的,就是一種由心靜所觀的--而不是一種感受性質--自由領悟。這種領悟,既是存在的,也不是存在著的。因為當我說 存在,您們就會外在化;忘了自己本身也是存在的。存在不能解釋存在,正如水不能解釋水一樣--這是邏輯的存在條件。這就是我所謂的非存在。可是,就在如此的“神會”中,我感受了自己的存在--畢竟每一種存在性,都是以人的自我中心為出發點--每一種存在都圍繞著人的這種中心而轉,而行
但是嚴格而言,是我們自我的中心,圍繞著存在而轉而行。我們不可能在非存在中“形”化我們的中心,我們的本身或自身。所有的存在必然是在非存在中被觀照著--因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觀照--觀照著“非存在”的大道之化。正如我以前就說過的:吃喝玩樂是大道;但我們卻用肉眼“弱化”而為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本性。將大道的恩賜,一種存在於我們自身內的天性,“當作”一種需要與被需要的開放模式,這本身 作為一種過程 就是非存在化了。因為大道並不需要我們的憐憫或幫助,乃是我們早已經在大道之中【運行著】我們自身的本身。我們在大道中存在著,卻在我們的眼光中接受了非存在化的“活著”--畢竟,沒有自然,我們的自然天性就無以用來說明“原有的天性”;吃喝玩樂如此失去了天性的味道,我們的需要就隻是一種語言,一種理論;以至於我們在大道中失去了大道的存在性,因為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無道性,以至於自己不再存在當中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