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國戰略性誤判係列文章之第一篇
副標題
70 年來美國持續低估中國的意誌、能力與長期韌性,這種盲區不斷塑造著不可逆轉的地緣格局。
一、一個持續 70 年的美國戰略盲區
過去七十多年,美國在關鍵曆史節點多次嚴重誤判中國。
這些誤判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結構性的錯誤——源自美國戰略文化中對中國特性的長期誤讀。
本文提出: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發生了兩次重大誤判;過去十多年又發生了第三次對中國崛起的重大誤判。
三次誤判揭示了美國的固定偏差:持續低估中國的戰略意誌、國家動員力與長期承受能力。
?
二、朝鮮戰爭:塑造亞洲格局的兩次致命誤判
(一)誤判一:認為中國不會出兵
1950 年,美國判斷中國會因:
軍事差距
經濟困境
對美國核壟斷的恐懼
蘇聯態度不明
而不敢介入。
美國完全誤解了中國對周邊安全緩衝區的敏感性。
當美軍推進到鴨綠江,中國出兵不是選擇,而是必然。
?
(二)誤判二:認為中國即使參戰也不是對手
美國當時堅信:
裝備落後
無空軍無重火炮
後勤不足
新中國經不起持久戰
因此無法對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但中國真正的優勢在於:
戰略機動
夜戰能力
極強的組織力
高度動員的社會結構
巨大的戰爭承受力
結果迫使美軍後撤,並最終接受停戰線。
朝鮮半島出現兩個幾乎對等的政治實體——這正是美國當初認為不可能的結局。
?
三、第三次誤判:美國對中國崛起速度與強度的全麵誤讀
過去十多年,美國在經濟、科技、外交領域重複了 1950 年的邏輯錯誤。
?
(一)誤判:認為中國無法承受關稅戰與貿易戰
美國認為:
外貿會崩
製造業會斷鏈
企業撐不住
中國很快妥協
但實際發生的是:
供應鏈升級
出口結構高端化
與非西方國家貿易擴大
去美元化與人民幣結算加速
關稅戰非但沒有拖垮中國,反而推動中國加速重建產業體係。
?
(二)誤判:科技封鎖能凍結中國進步
美國以為封鎖:
台積電
ASML
高端設備
EDA 工具
關鍵原材料
就能“一擊致命”。
但中國:
強化自主研發
快速調整供應鏈
大規模替代進口
推動國產體係成體係突破
科技戰對美國企業的反噬甚至大於對中國的阻斷。
?
(三)誤判:盟友會長期配合美國的對華遏製
實際上:
歐洲拒絕脫鉤
東盟保持中立
全球南方保持深度合作
日本韓國采取混合策略
所謂“圍堵鏈條”遠不如美國想象般牢固。
?
(四)誤判:美國能同時遏製中國與俄羅斯
特朗普第二任期將對烏政策從援助 → 軍售,暴露的是:
工業產能不足
財政壓力巨大
國內政治分裂
無法持續支持雙線對抗
這與 1950 年美國誤判陸戰成本如出一轍。
?
四、結構性盲點:中國的“意誌 + 能力 + 韌性”被持續低估
70 年來,美國三次犯下同類錯誤,核心是誤判了:
1. 意誌:核心利益麵前,中國不退縮也不虛張聲勢
這點被美國一再看輕。
2. 能力:中國的國家動員力遠超美國想象
時間越往後,這種能力越強。
3. 韌性:中國把“長期承受”當戰略資產
這與美國的短周期政治文化完全不同。
?
五、後果:每一次誤判都導致不可逆的地緣格局
朝鮮戰爭 → 半島永久分治
關稅戰、貿易戰 → 中國工業升級
科技戰 → 中國科技鏈獨立化
對華戰略誤判 → 美國戰略主動權下降
美國的每一次誤判,都改變了世界格局,而且往往不是美國想要的結果。
?
六、結語:美國會不會出現“第四次誤判”?
關鍵在於:
美國是否會再次誤判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意誌與能力?
曆史告訴我們:
美國每一次誤判中國,結局都不可逆轉,而且美國幾乎從未得到它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