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將當日定為“查理·柯克國家紀念日”。這一天正是此前遭遇槍殺的查理·柯克的生日。
此前,在他的葬禮上,他的妻子含淚說出“我原諒凶手”,而特朗普則當場表示“我絕不原諒”。子彈與饒恕、哀榮與敵意,這些矛盾的場景,或許是美國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敵意正在蔓延的縮影。
這種敵意的背後,是宗教與政治深度糾纏的鬥爭。一股名為“新使徒改革”的靈恩派運動,號召信徒占領政府、媒體等“七座山頭”。而特朗普則從一個“聖經文盲”被神學巧妙包裝成“外邦拯救者”,實現了與保守派選民的結盟。與此同時,柯克式的短視頻辯論與追求爽感的網絡文化同構,讓人們的情感變得貧瘠,立場愈發固化,社會分裂與敵意加劇。麵對現代法治程序似乎有些力不從心的現實,我們還能依靠什麽來平息這愈演愈烈的敵意?
本期曆史學人邀請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徐震宇及中國政法大學陳碧,二位將從美國的曆史源流與當下現實出發,剖析這股敵意的滋生與蔓延,並探討在知識和情感雙重貧瘠的當下,我們何以自處。
收聽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