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帝俄時期(1721–1917)
- 波蘭分割(1772、1793、1795)
與普魯士、奧地利一起瓜分波蘭,消滅了波蘭王國的獨立地位。 - 芬蘭戰爭(1808–1809)
俄羅斯從瑞典手中奪取芬蘭,將其並入帝國。 - 高加索征服(19世紀)
逐步吞並格魯吉亞、阿塞拜疆、車臣等高加索地區,通過戰爭鎮壓當地抵抗。 - 波羅的海沿岸國家
19世紀初吞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 - 中亞擴張(19世紀)
逐步控製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地區,對當地進行殖民統治。
2. 蘇聯時期(1922–1991)
- 波蘭-蘇聯戰爭(1919–1921)
蘇聯試圖將波蘭卷入革命勢力,最終戰敗。 - 波羅的海三國吞並(1940)
受納粹德國入侵威脅影響,蘇聯占領並吞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 芬蘭戰爭(1939–1940,冬季戰爭)
蘇聯入侵芬蘭,最終迫使芬蘭割讓部分領土。 - 波蘭東部、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
根據納粹-蘇聯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占領波蘭東部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富汗幹預(20世紀)
通過軍事幹預維護社會主義政權,如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鎮壓、1979年入侵阿富汗。
3. 俄羅斯聯邦時期(1991年至今)
- 車臣戰爭(1994–2009,分兩階段)
俄羅斯試圖鎮壓車臣獨立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 格魯吉亞戰爭(2008)
俄羅斯支持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分離主義,短暫入侵格魯吉亞本土。 - 烏克蘭戰爭(2014–至今)
- 2014年吞並克裏米亞半島。
- 支持頓巴斯地區親俄武裝,導致東烏克蘭長期衝突。
- 2022年全麵入侵烏克蘭,企圖推翻烏克蘭政府,遭遇國際廣泛製裁。
- 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等潛在影響
通過政治和軍事手段試圖維持勢力範圍,尤其在俄烏戰爭後進一步增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