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工產能雪崩:莫斯科人被送上前線,蘇聯老底終於被掏空
最近有件事,雖然看起來很離譜,但又在意料之中:俄羅斯終於把蘇聯遺留下來的資源消耗殆盡了——這可不是誇張,真的是消耗完了。現在,俄羅斯手裏還能用的T-72坦克隻剩下92輛,而且這些坦克能動的數量也寥寥無幾,數量甚至連一個小區的地下停車場裏的車都不多。更離譜的是,9月俄軍的軍工生產能力直接崩潰:坦克、步戰車、火炮的產量一下子下降了90%以上,從原本的61.2%掉到了隻剩6%。就連普京都忍不住發聲,公開表示“軍費得省著花”——這不是戰略收縮,而是真的沒錢、沒產能了。蘇聯時期留給俄羅斯的7342輛坦克,三年半的時間裏已經折騰掉了7250輛,現在剩下的那些“鏽殼子”已經連零件都拆不出來了。現在的工廠裏,不是生產新的坦克,而是把兩輛廢棄的坦克拚湊成一輛“玄學坦克”,能不能動完全看運氣。

炮彈的情況更糟糕:去年俄軍還能一天發射5萬發炮彈,而現在,連前線每天的最低需求1萬發都湊不齊,步兵隻能靠肉搏衝鋒,一遇到烏克蘭的無人機陣,簡直無力反抗,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裝備不夠,人就得上去。曾經,莫斯科人還可以在朋友圈裏曬“歲月靜好”,如今,征兵通知直接塞到地鐵口,19到30歲的男性,走幾步就被查身份,拒絕簽字就算“逃兵”,不到一分鍾就從白領變成了炮灰。去年,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還嘴硬地說:“莫斯科的征兵貢獻等於全國的總和”——翻譯過來就是:“首都的人以前不用上前線,現在也得去。”從雪地裏從前線回來的傷兵更直白地說:“新兵連連槍都不會擦,第一天就被塞進BMP裝甲車,拉去阿夫迪夫卡,剛下車3分鍾就被海馬斯火箭打中,連敵人在哪都沒看清,就全員犧牲了。”
有人問,這是不是“戰鬥民族”真正的後勁?別開玩笑了。真正的後勁是工廠24小時不停地生產,炮彈源源不斷,坦克一輛接一輛下線。而現在呢?工廠停工了,工人放假了,甚至連遠東修坦克的朝鮮師傅都回國了——沒有零件修理,留下來也隻能蹭盒飯。更為諷刺的是,撫恤金也開始打折了:去年,戰死的士兵家屬能拿到500萬盧布,足夠在郊區買一套小兩居;但今年,撫恤金直接砍到300萬,再加上通貨膨脹,差不多隻能買輛國產車了。想用命換錢?那就先接受錢貶值一半的現實。於是,聰明的莫斯科中產階級幹脆半夜跑到格魯吉亞邊境排隊,等著蓋上護照戳——這比任何反戰口號都要真實。普京仍在電視上反複說“一切按計劃進行”,可顯然,計劃裏並沒有包括“坦克打光、炮彈見底、首都人送上前線”這一條。
現在,俄軍的進攻幾乎隻能依賴“三件套”:步兵的祈禱、查看天氣預報——祈禱烏克蘭無人機沒電,祈禱不下雨(下雨會導致坦克陷入泥潭),同時祈禱督戰隊的槍不要卡殼。 再看看烏克蘭這邊:雖然也缺乏裝備,但他們缺的是西方提供的高航程導彈,而不是自己155mm炮彈的生產能力。現在,烏軍依靠無人機和無人艇,已經能把俄羅斯的黑海艦隊逼回港口;依靠星鏈和海馬斯火箭係統,他們能夠把俄羅斯軍隊的後勤線打得千瘡百孔。